师之灼见 | 李翔,桥本幸宪,孟添:全球疫情冲击下的资产配置

来源:SHUMBA    作者:原编    责任编辑:MBAedu    04/11/2020

8893

【中国MBA教育网讯】编者语:

上海大学MBA中心公众号推出“师之灼见”专栏,与您分享我们MBA的教授、业界专家与企业导师们的灼见真知。“师非道也,道非师不帱;师非学也,学非师不约”。

1586615832692101.png

1586615843261780.png


http://www.mba.shu.edu.cn/

 

上大MBA《师之灼见》已成功推出十一期!实战专业大咖们倾情分享,从各自的擅长领域交流灼见,获得热烈反响。

 

《师之灼见》第十二期,将回顾“上大MBA云课堂公益直播第一季第五期”,与大家一起重温三位老师的经典语录与灼见真知:

 


本文目录


一、疫情冲击下,对全球金融的思考 

二、如何看待量化宽松?

三、作为避险资产,黄金为何不受青睐?

四、美股跌到底了吗?现在可以配置吗?如何看中国的股市、房市?包括未来的经济走向如何?

 

上海大学MBA云课堂联合上海经济管理中心举办了第五期线上公益直播,直播以“全球疫情冲击下的资产配置和挑战”为主题,主咖嘉宾邀请到上海大学MBA金融方向学术监督、英国约克大学经济学博士、特许注册金融分析师(CFA)李翔,圆桌嘉宾邀请到前中泰国际日本办事处代表、日本CFA协会副会长、特许注册金融分析师(CFA)桥本幸宪,同时,上海经济管理中心副主任、Managing Director of SHU MBA、上海大学科技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孟添博士担任本次直播的主持人。

 

疫情冲击之下,从美国、欧洲、日本,再到中国,从美元、黄金,再到股市,都发生了什么?我们该如何进行资产配置与投资?后危机时代的全球金融开放与金融协作如何进行?中国经济的未来会走向何方?三位嘉宾与大家一起探讨了“全球疫情冲击下的资产配置和挑战”。

 

1586615873474996.png

 

疫情冲击下,对全球金融的思考

· 2008年美国的教训就是——不该让雷曼倒掉

· 市场恐慌只是阶段性的疫情冲击下,对全球金融的思考





孟添:在全球疫情的冲击下,我们究竟将面临什么样的经济危机,08年金融危机?29年大萧条?亟需做下比较分析,请李老师先为我们解读分享。

 

李翔:这次疫情冲击,对中国而言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公共卫生事件,超过了2003年SARS的情况,也超过了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核心的问题在于,全球化的程度叠加了。目前,全球化进程已经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选择关口,大家知道,从去年中美贸易战打打谈谈,拖了一年半之后,刚刚达成了第一阶段的协议。全球投资者好不容易舒缓了一下心情,正准备考虑下一步的路线选择,这时,新冠疫情突然爆发。

 

在中国爆发以后,中国政府以极大的决心和高效的执行力,可以说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疫情有效地控制住了。不过,超出我们预期的是,在这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和美国好像并没有利用这个时间窗口,目前疫情的蔓延已经影响到了全球经济。

1586615898180481.png

这个地方存在一个预期差的问题,因为今年正好是美国的大选年,所以可以理解特朗普一开始把“新冠肺炎等同于流感”的言论。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美国的人均医疗资源非常丰富,每10万人拥有的ICU的数量是36张左右,位列世界第一。德国是世界第二,每10万人里面ICU的数量是32。所以,医疗资源足够丰富也是美国的一个仰仗。

 

疫情爆发初始,中国政府是非常果断的,武汉宣布封城,之后全国的医疗资源进行援助,这是根据中国医疗资源的分布情况来决定的,我们承担不起疫情扩散之后对全国医疗资源的挤兑,因此,只能选择一个地点定点清除,这个战场选择的就是武汉。

 

美国08年次贷危机,有个专门术语叫“大衰退”,对应的1929年的术语是“大萧条”。这次疫情来临,市场上一度有人直呼1929年要重来,为什么市场突然间如此恐慌?原因在于这次是看不见的病毒在冲击,而且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完全的经济停滞会造成供应链彻底性的摧毁,大家担心全球化会被逆转,这一点是相对于1929年最大的不同。

1586615913241363.png

当然,有利的情况也是有的。这次疫情下,各国的央行、政府采取的行动是非常有决定性的,速度也非常快。大家一开始可能会认为美联储密集推出一系列货币政策,是“杀鸡用牛刀”。

1586616130348418.png

1586616045410229.png

1586616084209962.png

1586616121525474.png


其实不是。央行政策的制定是一个渐进式的学习。弗里德曼在《美国货币史》中探讨关于1929—1933年大萧条的原因,核心观点就是,1929年面临冲击主要是因为央行选择了错误的政策。出于这种担心,2008年的时候,美国政府放出了QE,中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以及十大产业振兴计划。

 

而这次G20国家承诺投入5万亿美金。就美国而言,目前承诺投入的救市资金量大约占到其GDP的10%,2008年时这个比例是5%,说明这次的力度已经远超08年。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在接受访谈的时候明确表示,2008年美国的教训就是——不该让雷曼倒掉。当时如果直接用资金去救雷曼的话,相应付出的监管成本可能会少很多。这一次,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吸取了08年的教训。

 

欧洲也是一样。现任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在2008年的时候担任法国财长,经历了当年的欧债危机。

 

孟添:我记得,当时的欧债危机,业界有个专门的词叫欧“猪”五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与西班牙,英文首字母加在一起,正好是PIIGS.是对欧洲五个主权债券信用评级较低的经济体的贬称。都是南欧。

 

李翔:对,当时情况最严重的都是南欧国家,恰好也是这次疫情打击最重的地区。

 

2010年欧洲的教训是什么呢?挤牙膏式的救助,也就是“添油战术”执行起来太慢了。我印象中当时的德国至少有两次就“要不要用纳税人的钱去救助南欧国家”问题闹到了德国最高法院,整个过程太慢了。另外,欧债危机时对希腊国债的减值幅度也非常厉害,超过了一半(52%)。

 

这次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不仅不再做任何减值,还给予意大利和希腊等同于德国国债的待遇。在美联储3月23号公开了无限量QE之后,欧洲央行第二天就宣布7500亿欧元的资产购买计划,如果有需要,可以放开购买,这跟08年的情况完全不同。

 

这一次,欧洲和美国分别吸取了各自在08年和10年的一些谬误。

 

第二个与众不同的亮点在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2008年次贷危机时,由于金融机构流动性缺失,就像拧毛巾一样,把信用给挤掉了,当时整个商业票据市场死掉了,之后金融机构人人自危,整个经济停摆。美联储这次对症下药,在3月13号、3月17号针对商业票据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是非常精准的有的放矢。

 

第三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点是美国企业的健康程度,尽管美国的中小企业也是承压的,但它的大型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是健康的。美国十年牛市造成的大型头部科技公司,像谷歌的母公司、苹果等,他们的现金已经超过了负债,因此,对于美国大型企业来讲,这次没有08年的那种恐慌。另一方面,配合美国监管机构,美欧的政策协同,我觉得第一阶段(恐慌)已经过去了。

 

这点上我认同伯南克的观点——这是一次性的计提。疫情之下,美国受到的经济损失,比如失业率出现一次飙升,是暂时的。如果没有收入,美国政府用财政的手段进行纾困——之前顺利通过了总值超过2万亿元的纾困措施,其中包括向小企业发放紧急贷款、给大部分美国人发现金支票、扩大失业福利等。

 

孟添: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可以形容上述情况——直升飞机撒钱了。李老师刚才跟大家回顾了大萧条时期、2008年次贷危机时期,美国央行等监管部门的一些政策;在经历过上述危机后,现在包括美国、欧洲等地的央行政策其实比2008年更加有针对性。接下来请桥本为大家分享日本的情况。





 

如何看待量化宽松?

· 类似2008年的流动性危机不会重现

· 美国并不会真的实行无限量化宽松

· 中国家庭负债30万亿,央行很难“去动”

· 日本央行若提高利率,最终或导致通胀





桥本幸宪:我分享一下对日本央行的看法。这几年日本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大了5倍,以前2008年的时候资产规模才一万亿日元。近年来日本央行购买了巨额的日本国债,还有通过ETF基金购买日本股票,所以大部分日本公司最大的股东就是日本央行。日经指数近段时间在19400,听说日本央行持有的股票是19000多,在17000多点时,有媒体报道日本央行的亏损达到2-3万亿日元,目前日本GDP在550万亿日元左右,所以亏损的规模很大。其实最大的是日本国债,日本央行的资产规模已经达到600万亿日元,大部分是日本国债,尤其是长期国债。

 

如果日本央行提高利率的话,亏损的规模将会很大,日银无力承付,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

 

孟添:如何看待量化宽松措施?应该说量化宽松的负面作用是通货膨胀,但现在到底是通货膨胀的预期,还是通货紧缩的预期?大家很关注,李老师给我们分析一下。

 

李翔:现在市场上争论的焦点也在这里。日本跟美国不太一样,日本之前是安倍的三只箭(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结构性改革),在日本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包括日本央行的零利率乃至负利率。

 

当时行业内讲的“三个世界上最大的泡沫”——日本的债券、中国的房地产、美国的股票,显然这次美国的股票已经崩了,现在剩下日本的债券和中国的房地产。

 

日本央行不仅是宽松买债券,更是直接下场买股票(直接买ETF);这个时候,并不担心流动性危机,这个市场不会引发流动性危机,类似08年的情况不会重现了。

 

美国人发消费券,用凯恩斯学派的观点,这种消费是一次性的,用现金流驱动经济。日本的利率,降息没有用,怎么办?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说:你到银座用直升机撒钱,日本人捡到钱不可能不花。但是,他自己当美联储主席之后从来没有执行过这个政策。你真正到这个位置了,就有责任了,所以美国并没有执行无限制的宽松。至于现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此前表示的“保证无限量化宽松”,我认为:承诺只是放在那里来平息市场情绪的,他并不会真的无限制宽松。

 

孟添:无限肯定不行的。另外,实际上,中国很多地方政府也在发消费券,刺激消费。我们不能直接撒钱发现金,因为中国是高储蓄文化,如果发现金给老百姓,老百姓大概率就存起来了。

 

李翔:储蓄文化也是个很大的问题。2014年底的时候,整个中国的家庭部门的负债是10万亿人民币,到了2019年,家庭的负债是30万亿人民币,翻了2倍,构成主要是个人住房贷款。这种情况下,用消费券能拉动消费吗?

 

从15年811汇改开始,人民币基本上不再紧盯美元,逐步转向参考一篮子货币。不过,实际上中国和美国的汇率仍盯的很紧。如果美国把利息降到0,中美之间的利差就被扩大了,但是央行表现出空前的定力,只是引导消费端去降,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居民负债30万亿,很难去动。

 

会不会通胀?很有可能,但是这个通胀会不会持续性,我认为是存疑的,因为中国目前的核心问题是需求端的不畅。





 

作为避险资产,黄金为何不受青睐?

· 很多人没看到黄金的投资机会

· 黄金不是资产,买黄金就像交保险费





孟添:中国有句古话,盛世买古董,乱世买黄金。但是这次全球危机,黄金好像没有升值,这是什么情况?李老师和桥本跟我们分享一下。

1586616162304524.png

桥本幸宪:我觉得黄金是有意思的一个资产。有需求的话,价格一定会上涨,这是人类的心理。目前的价格差不多是1650,我认为,很多人还没有看到投资机会。

 

李翔:以前黄金的第一大生产国、产出国是南非,第一大消费国是印度,但是在六年前和四年前都被中国超越,现在中国是产销两旺,既是黄金的第一大产出国,也是黄金的第一大消费国。

 

其实对我们来说,黄金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投资资产,它更像是一种保险,购买黄金就像交保费一样,大家不会把这个保险计作损失。

 

巴菲特认为黄金不是资产,因为它没有现金流。你埋在地里,埋一盎司黄金,十年挖出来还是一盎司,不会多、也不会少。但是它给你提供的这个保障是有价值的。当市场对流动性出现恐慌的时候,黄金可能会被抛售。

 

如果从避险的角度来讲,配置一些黄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指望黄金从1700变成3000一盎司,来一个短平快的炒作,我认为没有太大的可能性。





 

美股跌到底了吗?现在可以配置吗?如何看中国的股市、房市?包括未来的经济走向如何?

· 美股向上的潜力肯定弱于A股

· 看好宽基指数

· 中国股市最大的障碍可能在于如何协调跟房市的关系

·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一定是科创化





孟添:大家对股市、房市也都很关注,当前如何配置?未来经济走向如何?请两位分享下各自的思考,特别是房产泡沫的问题,日本经济曾经非常强,买下美国最高的大楼,大量海外并购,美国企业都来向日本学习,但又有所谓受泡沫影响失去的二十年,特别请桥本从日本的角度与我们聊聊。

 

李翔:A股指数基金,我认为可以配置;但要坚持一点,定投、分批买入,不能一把。指数基金会战胜通胀,也会战胜紧缩。

 

美股能不能买?重点还是仓位的问题,如果你的资金很多,可以分批买入。美股到现在,按照29年的极端情况,市场抹掉了70%。之前美股最低的时候,上一波将近被干掉了3成多,不到40%,这个时候还不如炒中国指数的安全性更高一些。所以,美股可以买,但是它向上的潜力肯定弱于A股。我个人相对看好宽基指数,比如中证100或者500指数等。

 

中国现在最关键的一个事情是27号政治局会议提出发行“特别国债”。这次是第三次发行,第一次在1998年,是为了给当时四大商业银行注资本金,第二次发特别国债是在2007年,主要是为了中投,即中国主权财富基金。这一次是第三次,规模尚未披露,预计可能在3万亿。

 

参照第一次特别国债和第二次特别国债,对应的A股时点,第一次是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节点,第二次对应的是08年次贷危机的节点。这两次都是形成资产端,一个是固化到中国金融的压仓石,就是银行资本,一个是固化到主权财富基金,也是对外投资。这次固化到哪里尚未可知。

 

我认为,大家应该关注这一点。有国债来打底,配合全球的协作,对于A股是一个托底。从指数层面看,下跌的空间不会大。A股的主要矛盾是往上能走多少,这里的问题在于向上走是需要看国家的改革政策的,目前货币政策是支持的,财政政策也是支持的,因为特别国债在里面撑着。现在大家最担心的可能是实体经济受到重创。

 

最终中国经济结构化的问题是需要通过时间来换取的。我们牺牲这么大,不是简单的一波波的放水,而是为了给政策买时间,中国需要一个很迫切的结构化经济政策的大转向。中国股市最大的障碍点可能在于如何协调跟房市的关系。我们必须把抵押物从土地为附着物的这种超级地租,向以股权为代表的实体经济进行切换和转移。我相信这会伴随着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彻底的一个转换。

 

中国政策的制定者不会看着倒车镜去操作,大家不要幻想拿着土地去绑架政府的货币政策,拿房价来倒逼着政府,基本没有可能。中央政府已经说得不能再明确了,在不断的公文报道中都指出,不把房地产视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工具。

 

桥本幸宪:我分享一下90年代日本房地产的泡沫问题。中国与日本相似的地方在于,老百姓都买不起,土地价格都在上涨,另外劳动人口也是相似的。差别在于外币政策是不一样的,日元上涨了两倍,而中国的汇率则比较稳定。我觉得投资方面稳定性很重要。

 

我常常说20年前中国是廉价劳动力的来源,10年前是购买力的来源,现在中国是技术的来源,投资方面,我认为中国很有吸引力。

 

李翔:很多人低估了科创板的意义,为什么习近平主席会提出科创板?又为什么会选择在进博会上提出来,背后的意义值得深思。我认为,中国的方向不会是茅台、酱油和榨菜,不会是以前那种消费品。中国的未来一定是科创!







嘉宾简介



1586616184436042.png

1586616196477900.png

1586616207322319.png

This news is about 3 teachers' viewpoints on asset allocation and challenges under the crash of coronavirus' outbreak.

 


推荐阅读:


师之灼见 | 陈新光:加大逆周期政策调整力度,从危机中寻机会

师之灼见 | 张恒龙:要救市,先救人:量化宽松不是缓解市场恐慌的良药

师之灼见 | 巫景飞:股市大跌对美国人民影响有多大?

师之灼见 | 卢超:科技抗“疫”:软硬结合,内外兼施

师之灼见 | 李翔:疫情之下的城市数字化管理

师之灼见 |  刘寅斌、王雷、孟添:疫情下的生存,求变与创新

师之灼见 | 刘兵:疫情下对中国体育服务业发展的再思考

师之灼见 | 高杰:从德鲁克经典理论透视疫情危机下的中小企业

师之灼见 | 高峻峻:智能决策系统如何让企业特殊时期绝处逢生

师之灼见 | 巫景飞、倪中新:什么是开放公共卫生数据的正确姿势?

师之灼见 | 于晓宇:创业企业应对疫情的5个策略

焦点新闻 | 突破65万人次收看:上大MBA云课堂首季完美收官

直播预告| 全球疫情冲击下的资产配置和挑战

重要消息 | 2021年上海大学MBA预复试申请通道现已开放!

从德鲁克思想出发,拓宽创新创业思路 | MBA课程分享之:《商业模式创新》(BMI and ETM)

印度TOP商学院院长开课了 | MBA课程分享之:《会计与决策》(Accounting for Decision Making)

上海大学MBA教育管理中心与管理教育研究院(“SHU MBA”)自2004年开办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沉淀与总结,开拓了独一无二的“全融教育”之路,致力于打造适应市场环境的MBA精英人才。

 

SHU MBA 办学理念

培养全面发展、可相信与可共事的Global Local人才

 

SHU MBA 新十年愿景 (2014-2024)

走进世界、走进产业;提供具有贡献与影响力的一流研究生商学院教育

 

SHU MBA 特色之路 ——“全融教育”:WholEco-GloCal

全:全面发展,全人教育;融:国际本土融合,东西方融合,知识智慧融合, ECO资源融合;

SHU MBA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全球本土融合的国际化人才、知识智慧融合的实践型人才,并汇聚来自学校(Education)、政府社区(Community)、企业机构(Organization)的ECO资源共同参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Why do you study in SHU MBA?

1、高质量的MBA教学:AMBA国际认证;全国MBA教指委高校评估小组综合得分第一

2、雄厚的师资实力:汇聚海内外顶尖名师

3、360°的国际交流机会:海外访学、学生交换、国际双学位

4、丰富的社会资源:2000+企业合作、300+企业导师




微信:SHUMBA

1586616246824142.jpg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