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谈丨专访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胡海青教授:管工融合,理实并重,塑造数智时代创新管理精英

来源:中国MBA教育网    作者:原作者    责任编辑:刘佳睿    03/31/2025

4970


巍巍秦岭,悠悠渭水,作为我国最早设立管理学科的院校之一,西安理工大学传承百年工科底蕴,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商科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兼具商业智慧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如今,面对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的新浪潮,MBA教育又将如何赋能学生应对未来挑战?


本期院长谈专访,我们特邀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胡海青教授,畅谈学院MBA项目的传承与创新。从百年商科到新时代人才培养,从特色课程体系到产学研协同实践,胡院长将为我们揭示西安理工大学的MBA教育如何立足西部、辐射全国,在变革中育先机,在创新中开新局。


MBAedu:

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是我国中最早设置管理学科的院系之一,有着深厚的发展历史。请您介绍一下学院与MBA项目光辉的发展历程?定位和任务?取得了哪些成果?


胡海青院长:

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MBA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与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发展历史密不可分。从学校层面来讲,西安理工大学起源于北京,而我们的商科则起源于1919年北平市的商业补习学校,前身可以追溯到五十年代北京机械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北京机械学院西迁到陕西后,与当时的陕西工业大学合并成为陕西机械学院,在一步步的发展中,1994年西安理工大学成立,我们也由原来的工商管理系转变为工商管理学院。


从学院的历史发展来看,我们也是全国最早设置管理学相关硕士学位的工科院校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直到1997年成为全国第三批获得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院校,我们为社会培养了数千名MBA人才,2009年也成为全国第二批获得EMBA授权点的院校。发展至今,学院的学科体系不断完善,也形成了较大的规模。目前学院教职工已达170余人,专任教师140余人。



从办学结构来看,经济与管理学院是以专业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为主的学院,本科生每年300人左右,而专业学位学生规模已达500多人,其中除了MBA和EMBA,还包括会计专硕、金融专硕、工业工程专硕。学院专业学位的发展定位是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这些优秀人才已经在各行各业发挥出卓越的力量,很多也走上了领导岗位。从近几年各单位对学校的人才评价来看,我们的MBA项目的培养效果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MBAedu:

西安理工大学MBA教育最突出的优势和特色是什么?学院如何打造MBA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胡海青院长:

依托学校的工科背景,我们的MBA项目强调“管工融合”和“理实融合”,也就是管理和工科融合、理论和实践融合,各课程的基本框架也在实践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培养的学生理论专业知识基础比较扎实,尤其在数理分析、数据分析、统计知识掌握方面见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建立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掌握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提升自身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接触新业务和新领域打下基础。


当前国内MBA项目竞争非常激烈,越来越多的院校进入到MBA培养的队伍中,这就要求各院校MBA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持续创新。近几年,西安理工大学MBA在坚持过去厚植基础的前提下,越来越强调MBA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充分融合。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在每一门课程都要走入实践,不仅要在课堂案例中感悟实践,还要通过实际的调研和诊断发现问题,将知识充分运用起来。


另一方面,我们也比较强调学生对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大环境的适应度,力求开设一些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有关的新的课程,引入与最新趋势相关的专题、讲座和调研,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新的方法和思维去解决新的现象。尤其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数据要素被称为第四生产要素,有可能会超过传统的生产要素。所以我们要求学生把传统理论知识和实际现象结合起来,在学习中深入挖掘这些新的问题。



我觉得,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对于MBA项目的吸引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践环节,我们的学分要求学生必须参与创业案例大赛或者一些挑战杯项目,锻炼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这些都会起到非常好的示范作用。近几年,我们诞生了一些MBA学生主导的较为突出的创新创业和竞赛成果,以MBA学生为主要完成人的项目也拿过国家挑战杯大赛的铜奖。这都表明我们的培养效果得到了专业上的广泛认同。


MBAedu: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MBA教育提质的必然选择。您认为MBA教育如何为学生和社会赋能?如何强化MBA学生综合管理实践能力的系统培养?


胡海青院长:

当前数字经济的大环境下,我国已经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要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充分渗透人工智能的应用。同时,也提出了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要求企业从过去的传统生产要素转变为重视数据附加值。这些对MBA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求老师具备数字化的视野、数字化的素养和人工智能手段。所以我们在不断进行课程和专业改造,在遴选和培训方面也力求让老师们逐渐建立数字化转型思维,这样才有更好的授课能力。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很多企业对人工智能、生成式AI和算力大模型有了良好的应用,比如有些企业爆发式的增长,还有许多常务性工作被AI取代。对我们的学生来讲,未来不可避免地要去适应当前的大环境。新商科实际上是新文科的一个领域,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要求我们拥抱这些新的手段和技术,但也不能抛弃管理知识的学习。如果能在传统知识的基础上嫁接新的技术手段并充分运用,那这种赋能效应就可以提升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上的效率和能力,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我始终觉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都是工具,学习才是基础。但也必须有人创造新的知识、引导创新的思维。而如何运用这些手段更好的促成创新成果,这种理念也是对新商科未来提出的挑战。老师的基本素养的变化、智能化手段的运用,以及学生对这些手段的理解、创新路径的开拓,都将是我们未来要注重的方面。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近些年各个学校在MBA教育中都非常注重的课题,很多学校也建立了相关领域的模块,针对性地、靶向性地培养MBA人才。西安理工大学的MBA项目也同样非常重视产学研融合,我们在课程改革、人才培养体系、课外实践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我们在保证教指委要求的基本学分和学时前提下,做了“24+8”的培养改革。我们要求每个课程在运用案例教学、示范性讨论的基础上,必须用8个学时带领学生走入企业实践中。这些年我们带着学生走进了很多知名企业去听去看,包括国轩高科、东阿阿胶、信发集团、中通汽车、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等等。理论与实践的充分对照能让学生印象深刻,企业也非常欢迎MBA人才帮助企业进行诊断和调研,起到非常好的智库作用。


我们的MBA学生都是在职的,往往不全是在管理类岗位,这个“24+8”的人才培养的体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反馈也非常好。这种产学研的教学过程对老师也有非常大的启发,老师会反哺教学和科研,而教学科研又进一步反哺到MBA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体系,进一步让MBA学生适应最新的社会需求,为真正的企业实践提出有见解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我们最终要追求的目标。


MBAedu:

MBA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持续的创新,面向未来,西安理工大学MBA教育将在师资建设、课程设置、职业发展等维度如何革新与发展?


胡海青院长:

当前国内外的经济环境比较复杂,疫情之后全球的经济和社会进入到乌卡时代,充满了复杂性、模糊性和易变性。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MBA教育工作者还是MBA学生,有时候都是充满困惑的。从大环境来讲,国外经济发展出现下滑的势头,我们国家也是一样。一方面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国内实际上有效需求又是不足的。所以近几年国家的通过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大力刺激经济,目的就是拉动消费、拉动出口、拉动投资,通过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刺激经济慢慢触底回升。


我们能从学生那里感受到,当前很多企业经营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无论是经营业务还是包括资源供给都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面向新的未来,国家提出的很多战略想法,包括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未来产业等等,给我们MBA教育和MBA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西安理工大学MBA未来也想做一些尝试,比如更多立足于陕西省的重要产业,在知识体系、知识供给和转型上往新质生产力方向做一些努力,在MBA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上做一些储备。



另外,教育部越来越鼓励交叉创新,西安理工大学是以工为主多学科并行发展的学校,我们也在思索如何将的主导的高峰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在水利水电领域我们尝试过水利信息化和投融资的相关研究,在土木工程方面我们有工程管理的交叉学科,未来我们与计算机和大数据如何交叉才能创新也是一个思考的方向。往往MBA学生的教育背景是工科出身,如果在与管理融合的同时充分交叉学校的优势学科,未来学生能从中大大受益。


专业方面,西安理工大学有15个一级博士点和4个专业博士点,无论是在陕西省还是全国都比较靠前,而经济与管理学院2003年获批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2011年获批工商管理一级博士点,还有应用经济学的一级硕士点。所以充分利用和融合这些学科的基础优势和经管院的学科优势,我相信未来在西安理工大学这个平台上,我们的MBA能培养出更多既懂技术也懂管理,兼具交叉融合思维的高层次、复合型、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MBAedu:

对于意向考生您有怎样的期待和祝福?


胡海青院长:

各位将要进入MBA申报、面试、复试环节的考生们,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关注西安理工大学MBA项目。我们的MBA项目在社会上积累了一定的口碑,主要依靠长期的积累和口口相传。西安理工大学MBA项目的吸引力一方面依托于深厚的积淀和严谨扎实的态度,另一方面来源于“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通过多年不懈的坚持,我们的MBA项目规模发展越来越大、越来越稳固,从只招几十个人到稳定在300多人,在全国的招生规模也非常不错。同时,基于毕业生们对母校和学院深厚的感情,校友们很早就自发自愿地建立起MBA校友会以及MBA在校的联合会。他们在母校的培养下学有所成、行有所得,取得了更好的职业发展,借助我们的校友平台也更多地传递了西安理工大学MBA的品牌力量。


西安理工大学MBA项目的培养环节非常严谨,培养形式也比较灵活,供给的知识体系更是多元化的。从理论到实践案例,从企业诊断到竞赛活动。我们为大家搭建了丰富的资源平台。去年,西安理工大学MBA拿到了商学院沙漠挑战赛的最高荣誉金沙鸥奖,我们还积极参加草原挑战赛、龙象海越野赛、MBA国演赛,都拿到了比较好的名次,这也是实力的证明。所以,我真诚祝愿大家能够选择到心仪的MBA院校,也欢迎大家多多关注西安理工大学MBA项目,期待大家能来到西安理工大学攻读MBA,我们在校园相约见面,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