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宇教授:后疫情时代创业生态系统的进化

来源:“管理学季刊”公众号    作者:于晓宇    责任编辑:任东峰    02/15/2020

11917

1581767759167975.jpg


于晓宇

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当前,已有许多思考和研究针对本次疫情如何更好地应对,如何更好地帮助个人、企业从疫情中快速恢复。然而,也应该看到疫情和其他公共突发事件类似,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效应。疫情必将过去,但在后疫情时代,创业生态系统能否进化到可以充分应对未来各类不确定环境,很大程度取决于创业生态系统中各类主体集体认知的重构:创业生态系统不仅是一个商业导向的生态系统,更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后疫情时代,针对企业、政府以及各类组织应该如何协同推动创业生态系统进化,建议如下:


第一,不确定性是当前及未来很长时间的“新常态”,企业与各类主体必须基于不确定性的原则构建组织的管理体系,管理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生态关系。赋能比控制,更适合不确定这个“新常态”下的组织管理;共生、共栖、寄生将和合作、竞争一样,将成为组织之间的重要关系。


第二,后疫情时代,活下来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代表了创业生态系统进化的方向。本次疫情对于企业而言,是一次“随堂考”、“随机体检”,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活下来的企业将会变得更强大,免疫力更强,韧劲更强;它们不会在预测上浪费资源,不会在不必要的控制上浪费精力。它们将更从容应对不确定,更乐于接受“意料之外”。它们会更加善于从不确定中发现商机,更加敏锐捕捉社会刚需,更擅长利用手头资源即刻行动,更乐于与创业生态系统其他主体协同创造社会价值。


第三,比起救助,后疫情时代的企业家更需要一个公平的“起跑线”、成本更低廉的基础设施和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商业伦理的制度环境。后疫情时代,政府有必要通过减税等各项措施帮扶企业,尤其是有着“新进入者缺陷”等先天不足的新创企业。然而,从生态进化的视角,一些早就病入膏肓的企业,即便未遭遇疫情,它们也终将会被淘汰。一位真正的企业家更需要的是,完善且成本低廉的基础设施以及鼓励企业家精神、公平的制度环境。企业即便没有挺过这次疫情,但企业家将从这次疫情中免疫,去努力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新企业。政府应该扮演好生态赋予的角色,完善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资源加充沛流动;让病入膏肓的企业“体面”死亡,让残留的资源能够得到再次的利用;让由于疫情关门倒闭的企业家不必背负失败的污名,鼓励他们重整旗鼓,再次创业。


第四,后疫情时代,企业、风险投资不应该追逐热点和风口。相反,一个具有韧劲的创业生态系统中,企业家在捕捉商机方面应该极具“个性”。后疫情时代,许多企业家将从那些从疫情中获益的企业身上看到“曙光”,通常会反应过度,追逐风口。然而,这必将降低创业生态系统的反脆弱性。混沌大学创始人李善友教授在他的课程中介绍一个生物学概念,叫做“侧支盲端”。过去认为,生物进化是从低等生物开始,阶梯式地从一个物种进化为另一个物种。后来发现并非如此,一个物种一旦形成,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直至物种灭绝,走向盲端,也就是死路。物种之所以会灭绝并不是因为物种能力下降,不能适应环境。恰恰相反,每一个物种走到后期,能力不降反升,能力越强,基因相似度越高。然而,生物进化的动力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前提是个体差异,如果个体一致,进化停止,必将走到灭绝。新物种不是原有物种的转变,而是原有物种的异端和侧枝自己生长出来的。后疫情时代,企业家要意识到,从自己的特点出发,从既有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异端”和“侧枝”识别那些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商机,无论这个机会目前多小、多边缘。


创业生态系统中各个主体从互动中创造机会,推动创业生态系统不断进化。无论疫情当前,还是后疫情时代,每一个主体都应该认识到共存、共生、共创是生存的底层逻辑。只有当企业、政府、各类组织和个人意识到创业生态系统不是一个商业利益共同体,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克服“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悖论,才能从疫情收获智慧,推动创业生态系统的进化 

 

于晓宇教授简介


1581767779951426.jpg


       于晓宇,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从事创业与创新管理研究,担任《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等期刊编委。累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在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入选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2017)、青年东方学者(2016)、曙光学者(2015)等人才计划。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