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 Houser教授于1989年获得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数学和数学经济学的本科学位,于1998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目前担任诺贝尔奖获得者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创建的经济科学跨学科中心(ICES)主任,长期致力于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最新前沿研究,在经济学、金融、政治学、心理学和通识科学等领域发表100多篇文章。
Daniel Houser教授在本次讲座中探讨了商务饮酒对商务合作的影响及机制。他指出商业饮酒在东亚地区非常流行,甚至成为一种商业文化与社会规范,许多人即使不耐受酒精,在商业宴会中拒绝饮酒仍然会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借助于“酒精近视”理论、“内疚厌恶”理论及其它相关文献,Daniel Houser教授推出了“带酒精近视的内疚厌恶模型”(Guilt Aversion with Alcohol Myopia, GAAM),通过搭建带有沟通交流的两人两阶段囚徒困境博弈模型(a PD Game with Pre-Play communication),计算清醒均衡、双方醉酒均衡、单方醉酒均衡,进而形成关于饮酒是否影响人们给出承诺与信守承诺、这些行为是否在不同性别、醉酒与清醒间有所不同等预测。接着,通过巧妙地实施实验室实地实验来检验相关假说。该研究在大学附近的酒吧和烧烤餐厅招募240名被试者进行两阶段决策,首先让被试者通过沟通(cheap-talk)做出是否合作的承诺,其次观察他们在博弈实验中是否做出合作行为。在结果分析中使用酒精耐受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回归排除样本选择偏差。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结果符合模型预测,醉酒的男性比清醒时更容易做出承诺,但是信守承诺的比率不受清醒或者醉酒行为的影响,醉酒的男性与任何其他组别相比更容易做出承诺并信守;醉酒不会影响女性的交流行为;总体的信守承诺比率并不因性别或醉酒程度而出现差异。以上发现与“带酒精近视的内疚厌恶模型”(GAAM)的预测基本一致。
随后,莫纳什大学肖尔特教授、清华大学郑捷副教授分别进行了点评。肖尔特教授认为,Houser教授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结合博弈理论模型和实验室实地实验,检验与解释了饮酒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决策。该研究发现饮酒在影响人的承诺行为上具有性别异质性。肖尔特教授提出,饮酒在实验中对行为的影响可以有至少两种内在机制:机制一是饮酒使得人们不能预期到违背承诺的内疚感从而更有可能做出承诺、进而影响合作,机制二则是饮酒促进合作而这种合作倾向使得人们更有可能做出承诺。 Houser教授的研究数据很好地支持了机制一,同时推翻了机制二。在进一步加深对机制一的理解上,可以考虑其它内疚厌恶理论,例如人们有信守承诺的偏好,因而厌恶由背诺导致的内疚感。此外,还可以对饮酒对交流沟通的过程影响做进一步的研究。
郑捷副教授认为Houser教授给出了一个有趣而独特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了饮酒对做出承诺和遵守承诺的影响。理论部分可通过加入决策阶段分析与调整均衡选择标准而进一步完善。实验的设计非常巧妙,使得研究者能在真实环境中有效地对喝酒的人进行实验室实地实验。实验后的结果分析十分严谨,在已有个体层面分析的基础上可通过考虑开展博弈层面的分析而使得结果更具有完整度和说服力。郑捷副教授进一步指出,该研究可以启发更多的思考,例如,承诺如何在商务饮酒方面发挥作用,商务饮酒促进经济效率的条件是什么,饮酒中沟通是否影响清醒后做出的决策等等。
在本次讲座中,行为经济学领域专家Daniel Houser教授聚焦“商务饮酒与商务合作”这一主题,探讨了如何利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与实验设计揭示饮酒是否影响人们做出并信守承诺等问题,在系统深入地剖析问题的同时,又能深入浅出地引导听众得出结论,令参会者受益匪浅。两位特邀点评人肖尔特教授、郑捷副教授则在总结这一前沿研究的内容与贡献之后,分别给出可进一步澄清与改进的研究点及相关思路,为参会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层面与维度。与会嘉宾与参会人也在“问题与回答”环节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严谨的最新研究、精准的同行点评、多维的参会互动,很好地为参加本次讲座的全部人员提供了彼此学习与共同受益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