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群像,一场将遇良才的同框——《有远见,见世界所未见》2021年校友采访系列

来源:BIFudanMBA    作者:原作者    责任编辑:吕鸿鑫    02/13/2022

5177


       或是项目的悠久历史,或是人人称道的雄厚师资,或是将遇良才的精神碰撞,亦或是和自我提升的愿景,复旦-BI(挪威)项目26班精英集结,将谢芳和王猛汇集于此的,不仅是对于学识提升的求知欲,更有寻求同道知己的渴求,以及解锁人生新的可能。


       他们还在项目中留下了一个传承下去的组织——复旦-BI篮球队。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爱好”组织,也是毕业后依旧在生活中延续友谊的见证和纽带。在一群人的相知与求知中,不断碰撞灵感,创始新造物,尽管毕业有期,但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未来亦可期。


/人生路口,求索让他们开启MBA之路/


       工作10多年以后一直从事研发和相关管理工作, 一直考虑读个MBA能够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最早在美国公司也有同事读了复旦-BI(挪威)MBA项目, 2015年陪友人参加了复旦MBA的宣讲会, 慢慢下定决心去读书。尽管面临家庭、职业的难题和严格的招生标准,在得到家人和公司的支持后,毅然决定再次纵身商学院中。



上海方糖智能科技

有限公司

产品总监


——王猛Rocky

       同样,在礼来市场部深耕八年之久的谢芳,也是得到了公司的认可与支持。在复旦-BI(挪威)MBA项目与复旦其他兄弟项目的选择中,一个契机让他坚定地选择了BI项目——源于和郝少华Jacky老师的结识,让谢芳对复旦-BI(挪威)MBA项目得到了更全面的了解和喜爱,并通过自身的优秀背景和努力,成功被录取就读。


葛兰素史克(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

Customer Engagement Lead


——谢芳Cena


       在入学前的等待期,他们都对未来的学业生涯暗暗有一些期待和预想,而他们没想到的是收获却总是超乎预料的到来。


/冲击心灵的课程,策略与大局观的吸睛开场/


       第一堂来自Randi Lunnan教授的《Business Strategy》的课程就给谢芳揭开了惊艳的MBA学习生涯序幕。市场专业出身的他,原本以为迎来的是熟悉的内容,但课程在框架上却有着别具一格的突破,教授的知识点有着系统化的完善搭建。尽管后续有口皆碑的“汉叔”(Hanno Roberts教授)的OMC(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and Control课程)和“老扬”(Jan Ketil Arnulf教授)的领导力(Leadership Development)课程同样精彩,但Randi这第一堂课的惊艳开场,仍给他最深刻的冲击印象。



(和Hanno Roberts教授合影)


(上课挥舞着“宝剑”的老扬)


       王猛也是连连认同谢芳,他也认为战略作为整个MBA生涯的第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在这些年的创业浮沉中时常反思,决定做与否,远远比你怎么做更重要。在王猛看来,值得反复回想的课程有很多,尤其是项目前期的必修课,让他对于整体的商业知识,包括市场整个的框架有了更为全面的大局观。尽管是理工科出身的背景,但这些商科内容也恰是王猛的兴趣所在,牢牢抓住这次系统学习的机会,汲取养分。



(聚贤荟年会26班合照)

/别开生面的多元教学,以实践与理论碰撞思维/


(复旦-BI篮球队合照)


       王猛入学时恰逢复旦-BI(挪威)MBA项目成立20周年,在20周年庆典上,正巧有机会结识往年杰出的校友,与他们换盏而谈。而今年采访的时候已悄然在筹备25周年庆,让他觉得这些冥冥之中的巧合妙不可言。



(复旦-BI篮球队合照)


       他对那段学生时代回忆道:篮球比赛是他最擅长组织的团队活动,虽然当时在项目中的校友们也经常约球,但“正儿八经”且积极活跃的篮球队,是从他们班开始组建,并正式成立“复旦-BI篮球队”。如今,王猛每年都参加各种MBA项目间的篮球比赛至少有几十场,而他很开心这个篮球队能从他们继续传承下去。



(复旦-BI篮球队合照)


       同样值得回忆的还有在美国UC Berkeley选修课,这是让王猛印象最为深刻的海外学习经历。当时有幸聆听知名教授的授课,亦受邀参与了许多知名企业的参访,全新剖析硅谷的文化。即便曾在原来硅谷的公司任职,站在课程的视角来看这些问题,仍旧可以重新挖掘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感受硅谷的创业文化。



(美国海外课程合影)


       而令谢芳回忆中印象颇深的则是一门花了许多心思的《Intra/Entrepreneurship and New Wealth》课程,Tomas Casas教授在教导大家说过:“如果要创业,你要快速地占据市场。你要怎么样去规划,怎么样能快速的融合和快速的把这个市场占领。”这句话让他至今受益,影响颇深。



(谢芳课上发言)


       在挪威的最后一门必修课与班级同学结伴同行,一路上与之前OMC课上结下深刻革命友谊的小伙伴们在北欧的毕业旅行,让他感觉不虚此行,而这段友谊并没有因毕业而结束,仍旧活跃至今。



(毕业旅行:看背影猜猜分别是哪些同学出镜)


       读MBA对他有一个很大的收获源于这群来自于各行各业、背景各异的宝藏同学们。大家的视野和视角,由于公司的生命周期和个人职业的生命周期都不太一样,相互带来的思维碰撞就会有很多。比如,有些人已经在职业发展上已经到了一定的水准,可能想拓宽更多的东西,就会带来更多的处理问题的角度与方法的讨论。课外之余,那些无法具象、不能被公式计算的情谊更为让人感到珍惜。



(26班复旦管院毕业典礼合照)


/相框定格的精英群像,绵延的同窗情/


       26班的同窗们都在各自职业发展领域中奋斗良久,不同行业的顶尖人才汇聚于此,也正是王猛对MBA26班打上“学霸多”标签的原因之一。有善于总结的,有善于组织的,他们亮点鲜明,各有所长。谢芳与大家更是联络不断,在那个聊吃、旅游和创业的小群里,仍旧会对一些行业的洞察进行深入探讨,给予彼此诸多启迪。




(与同学们一起毕业旅行的留念)


       王猛还拿出了被他珍藏的就读期间的小物,一个复旦管院小熊玩偶和毕业礼手绢。这些看似寻常的小物件,对王猛而言是整个MBA学习经历的见证与美好回忆。



(复旦管院小熊玩偶)


       在上海课程的结业典礼活动上,大家收获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卡通画像,用这张卡通群像为他们的未来画上一个未完待续的省略号,每个人的特色都在一笔一描中尽显,每个线条都流露出画者对同窗的了解和脑海造影。这幅先锋的卡通群像,定格了毕业的那一刻,也框住了一群人在一起的MBA时光,每个人都感谢彼此能有幸同框。



(26班同学画像)


       25周年,有你更精彩

       2021年,正值复旦-BI(挪威)MBA项目迎来25周年之际,对于母校及未来想要加入项目的学弟学妹们,校友们有话要说:

       “25周年很不容易,对一个联合办学的MBA我想复旦-BI(挪威)MBA项目应该是国内来说最早的项目之一了,能够一直坚持下来,整个同学校友的圈子文化也都是一直都维持得比较好,这点很不容易。也希望学校和项目能组织更多的活动,吸引校友们,哪怕毕业以后能够常回学院看一看,能够一起交流。

对于未来加入这个项目的学弟学妹们,我建议他们都认真学习,我们项目还是比较严谨的,尤其这些海外的教授们,还是对大家有很高的期待。如果不好好学,说实在的也可以“混”过来,但是总归时间和精力是你自己的,还是要珍惜自己的时间精力。

       无论你过去在自己行业和公司取得了什么经验和成就, 要保持空杯心态重新进入校园, 以虚心和诚心与大家交流, 真诚一定是最好的方法, 结交各行各业的好友, 碰撞出事业和生活的火花。”

——王猛Rocky

       “项目25周年,肯定是希望项目长青,作为过来人,我想跟学弟学妹们讲,请大家好好学习知识。可能每个人进这个项目的目的和他们当时要进项目的时间阶段都不一样,有些可能是处于迷茫期,希望先去读了再说,所以我能看到比如说有些是为了文凭来的,有些真的是为了学东西来的,有些可能就是为了人脉来的。那可能我觉得如果有机会能从个人的不同的角度给予更多的定制的培养,即便有些是为了人脉来的,我觉得也不是一件坏事情。如果一个行业能有更多的碰撞,能做出一些新的东西,如果学校能有一些相应的规划给到大家,我觉得这样的项目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对于要学知识的人能分类,哪些人在哪些知识上面我觉得对大家帮助也会更大一些。

       所以我觉得项目如果要常青,需预判未来的需求,从而来做一些改变,当然肯定是希望项目能长久办下去,不然以后跟人家说我读了个项目,不好意思早就倒闭了,也很尴尬的。

       对学弟学妹们而言能加入这个项目,他们的综合素养应该都是不错的。学校是一个平台,聚拢老师和学生。因此,需要学弟学妹们打开自己,能坐在一起相互分享,因为工作那么多年还能找到同学的那种感觉是不多的,所以可以把工作那一面暂时忘掉,好好open自己跟大家敞开心扉地聊一聊,还是能处到很多挺好的朋友,或者是长期的伙伴。”

——谢芳Cena


(BI挪威商学院毕业典礼26班中国风合影)


       他说


       我是很早就知道BI-Fudan MBA这个项目。2009年,上家美国公司研发中心有部分资助一些经理去读MBA项目,我的直线经理入读了2009级,后来他也离开公司去了Intel并一直工作到现在。我考虑读MBA是在2015年,也跟着友人参加了复旦其他项目的招生说明会,几番考虑还是觉得这个北欧的项目更适合自己,一方面有老领导情况,一方面自己从2009年一直在瑞典公司,也去过瑞典多次,对于北欧文化还是比较认同的。当然也离不开家人和公司的支持,毕竟一个月要集中上课四天,无论家庭还是工作都要有些取舍。

       我们是2016年6月初开学典礼的,刚开学我还是有些不大适应,毕竟也好久没回到课堂了,另外我也不是太喜欢social。第一节课《Business Strategy》开始慢慢进入节奏,都是硬核课程,里面学习到的方法和框架会用在后续很多课程中,逐渐适应小组讨论,包容小组成员的不同意见,也能看到班级其他优秀同学的个人特点,有的乐于表现,有的善于总结,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OMC开始正式进入状态,我也忘记当时小组是如何组织的,有些随机, 有些主动,最终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学习小组,每周一次的深入学习,激烈讨论,与其他小组PK,确实帮助我们在讨论中得出更深刻的认知和表达。我们这个小组也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并持续到现在。



(项目20周年庆班级合照)


       2017年去UC Berkeley完成海外选修课的学习,第一次近距离观察这所学府,第一次使用Airbnb住在伯克利(千万不要被Airbnb的照片给忽悠了:))。那里的教授也很有经验,从八九十年代就一直从事创新创业的教育,其中有一个出色的学生是Google Map的创始人, 并以此为案例在课堂上做深入分析。另外,当时Pokémon这个游戏比较火,我也有机会体验了一把。跟“好基友”Lang一起去了Red Woods、Stanford、Sausalito深入体验湾区文化。

       2018年毕业旅行去挪威,坐了大名鼎鼎的俄罗斯航空,从莫斯科到奥斯陆的降落还真有热烈鼓掌。BI的campus很漂亮、很现代,也碰到一些读本科硕士的华人,过去曾多次去过Stockholm,而这次是第一次去Oslo, 小而精致的城市, 印象比较深刻,听了助教小姐姐的建议,去了BAR的酒吧区, 在冷风中干了几杯啤酒。

       毕业以后回到学校的时间少了,一年能参加一两个活动,也看到了项目依然与时俱进,增加了越来越多的digital方面的课程。的确,很多传统的MBA课程还是以制造业为基础, 这与现在的主要商业活动也很不一样了,大部分同学的背景与真正跟制造业有关的还是比较少,也主要都是digital transformation相关了。

       在工作方面,2017年入学一年以后,我也下定决定跟老朋友一起下海创业了,做物联网IOT方面的产品和服务。刚开始就自己一个人,从研发到生产到供应链都是一条龙,也谈不上什么方法论了,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第一任务,以产品能盈利为第一任务。刚开始创业对我帮助的课程可能还是财务方面,原来一直在外企负责研发工作,只用看大概的COGS分析,不用看全程的财务流程。下海以后,就要把采购到销售的每个环节,财务业务都要严密组织好,尤其涉及到进出口方面,各个供应商要有不同的账期,不同客户也有不同的账期,进出口怎么来操作,物流环节怎么来处理,怎么做好人民币和美金的处理这里面都是商业的细节,也都决定了业务是否能赚钱。其实最复杂的还是税务方面,虽然我是主要管理产品研发,供应链、税务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尤其出口以后涉及税务退税和函调。幸亏有了财务课程的学习,才能快速在实战中应用起来,妥善处理好。

       当遇到业务转型的时候,我就会想起Strategy和Marketing,有时候也把书拿出来看看, 面对混乱的市场环境,怎么定位好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客户在哪里,客户需要什么,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竞争对手都有哪些,这些都是需要经常检讨的问题。尤其对于我们这种在商海中漂泊的小公司,可能在考虑到一个具体的问题,也会想起课程学习的一个案例、一个方法,并迅速整理好,与大股东进行讨论,决定以后做什么不做什么,资源如何来组织。

       总体来说我的MBA生涯依旧持续进行中,2016-2018年主要是在学校学习,2017年到现在是每天都在商海中拼搏,面对各种不明确的事情,如何来做决策,如何维持团队,让大家都能获得更好的回报。


——王猛Rocky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毕业典礼)


       他说

       到了这个年纪,学习、工作、生活,大家都有了更通透的认知,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平衡,相信想加入Fudan-BI大家庭的同学们都有各自清晰的目的和想法;选择一所名校的联合办学,一定程度上,在从业一段年限后,是可以拓宽学历、阅历、人脉的,在各取所需后,比较惊喜的是,它也能在人生漫漫路上,不断带给你触动、机会、平台,所以珍惜和善待这一段经历中的人和事,为自己的将来带来更多可能的美好。

       毕业已过3年,接受采访时才意识到很多经历已经融入现有的工作生活,已成为了本我的一部分,翻找照片更多是回忆和微笑,同学们,再做一次Case可好?


——谢芳Cena


(聚贤荟年会上的萨克斯表演)


《有远见,见世界所未见》

2021年校友系列报道


       因为有远见,所以不会在舒适圈固步不前,在职业生涯的上升期,选择重新投身学业中。在管理知识、职业规划等因素的破立之间,选择了人生上行新可能,明白提升没有边界,进步没有终点,更愿意向上而行。

       如今已完成学业,开启职业新阶段。回顾当初的选择,这段求学之旅,让他们在决策、领导力、执行力、商业格局等层面,看到了怎样的新世界?下一步又即将启航哪一段新旅程?

       围绕见世界所未见,探讨复旦-BI(挪威)MBA项目校友在求学过程的见与闻、学与问之间的思考;在瞬息万变如洋流的世界中,他们何以求变,让自己始终站在最前沿?

       让我们在他们的故事与经验中,一起重构远见,见所未见。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