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管理者是管理行为过程的主体,拥有相应的权利和责任,在组织管理中起决定性作用。优秀管理者拥有识别风险的敏锐“嗅觉”,能够在激烈的商业角逐中能很好地规避风险,减少不必要损失。
在竞争时代,企业管理如何实施科学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绩效来加强企业实力,成为企业管理层探索的问题。中国MBA教育网特别策划《师·道》栏目,本期邀请深圳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王忠副教授,围绕组织行为学在管理学中的应用,探寻商业管理建设之路。
他山之石,夯实理论基础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据了解,您之前在全球管理硕士学位排名第一的瑞士圣加伦大学领导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做访问学者,请问您在去访问之前是抱着什么样的问题出发,都做了哪些准备呢?
王忠副教授:1990年从武汉大学社会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在央企武钢集团从事企业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四年后有幸被单位选派参加中国、瑞士两国政府合作项目——“管理培训与组织发展”高级研修班。一年半的集中脱产学习,得到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日内瓦大学、维也纳大学等欧美高校资深管理领域教授们课堂内外的指导,为后来获得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的学习机会继续赴瑞士深造奠定了基础。1997年国家留学基金委首次对企业人员开放公派访问学者的招考名额,我经过外语水平考试、提交工作业绩资料等流程,幸运地被录取赴瑞士访学。瑞士2/3的人口使用德语交流,出国前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接受了为期一年的德语培训,为访学打下了语言基础。
与此同时,我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第一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题为《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技能》,梳理总结国内大型企业传统人事管理与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差距。这为我在圣加伦大学访学期间发表关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做了准备。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您在瑞士圣加仑大学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那么,您认为企业该如何建构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呢?
王忠副教授:在圣加伦大学领导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我师从瑞士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著名专家马丁.希尔伯所长。通过研习教授的课程和著作,得以在德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期刊《人事经济学》发表了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的现状与展望》。此外,我与同一时期在该研究所访学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石伟老师合作,把马丁.希尔伯教授的代表作《整体性人力资源管理》从德文译成中文,回国后在国内出版。
谈到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整体性人力资源管理》这本书中,希尔伯教授提出一个金字塔模型。中央的金字塔顶端是人力资源战略,金字塔的地基则由员工、顾客、股东、公众构成四边,即不同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人力资源管理四项主要职能整体性人员招聘、整体性绩效考核、整体性薪酬管理、还有整体性员工开发共四个小金字塔围绕着中央的大金字塔形成循环,表明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在运作中需要兼顾各个利益相关者。这个理念虽然提出已有20多年,但对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2018年德勤全球人力资本趋势报告中提出的“社会企业”概念,就与以上金字塔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也需要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为他们做好相关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能只当上级意志的捍卫者或执行者,当然要达成这样一个理想目标,还需要各个方面一起努力。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在瑞士圣加仑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最令您印象深刻的人物或者事件有哪些?
王忠副教授:首先是老师们先进且独特的教学方法,让我真切地感受和思考MBA/EDP教学的真谛,并对教学方法探索产生浓厚兴趣。受马丁.希尔伯教授邀请,我体验过一个为期8个月在瑞士及邻国若干次集中授课的高管培训班,在圣加伦大学EDP中心授课的两天里,我和十几位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高管成为了“同窗”。希尔伯教授组织了首堂课的“破冰活动”。他给大家分了小组,让每组讨论各自对学习的期许以及提炼team的愿景,我们喝着咖啡冥思苦想出锦句和名言,最后由小组代表来报告汇报成果。第二天上课时,希尔伯教授意外地拿出一张打印好的精美彩页分发大家,其中每个小组的愿景都是一个印有昨日锦句的圆形,每个标注组员姓名的各色圆形交叠在一起就组成了整个五色斑斓的全班愿景图。这极大增强了我们的成就感,也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这实际上就是现今时兴的“团队共创法”。此外,以课堂小游戏作为学习内容先导的教学方式,我也应用在自己在MBA与EDP的授课中。
其次,在当时互联网刚刚兴起的年代,我将自己接触到的国外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文字记录下来,写成一篇篇海外见闻刊登在家乡的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等媒体上,不仅为中外文化互通打开了一扇小窗口,而且也让国内的亲朋、同事、同学获知自己的留学近况。
解释、改善、有趣、有用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您有丰富的组织行为学理论和实践成果,在武汉科技大学、深圳大学都有任教经历。回顾这些年组织行为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您能否简单用3-5个关键词概括下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意义。
王忠副教授:我把组织行为学定义为“致力于解释并最终改善组织中个人和群体态度和行为的学科”。在《管理学报》期刊创刊十周年优秀论文评选中,我们研究团队关于“个体-组织价值观一致性”的论文经过专家三轮评选后,获得了优秀论文的殊荣。主编的《组织行为学》也入选国家“十二五”本科规划教材,201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现已出版第二版。回顾这些年组织行为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我概括为以下四个关键词:
一是解释。组织行为学能给我们带来一双透视眼,让人们对于自己身边的职场现象认知更加深入透彻,切近本质。
二是改善。组织行为学能够最终改善组织当中个人与群体行为。这就要求研究和教学的课题必须来源于并服务于管理实践。我的许多学生都提到应聘大疆、迈瑞等名企时,在提交简历同时必须要完成多达上百题的有关个性和价值观的在线测试,企业期望从中测出他们与企业要求的相符程度。受此启发我研发出“人职匹配:从1.0到3.0”的管理培训专题课。
三是有趣。“有趣”是与“解释”相联系的。如何能在解释时让学习者感受到理论的乐趣?例如目前在食堂、餐厅中大力推行的“明厨亮灶”工程,进餐者可以看到后厨的操作场景。但你是否知道,研究者对此的实验结果显示,顾客与厨师彼此能够看见对方后,进餐者餐后对食物的口感评分,会比之前相互看不见对方时大幅提高。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可以用激励理论中的工作特征模型理论给予完美解释。
四是有用。“有用”是与“改善”相联系的。我们团队对员工玩趣人格的研究,对知识员工工作重塑量表的开发,都期望对于企业改善对员工的管理提供一些帮助。在组织行为学的教学上,不管是针对本科生、学术性研究生还是MBA、EDP学员,无论是在本校、或是应校外邀请给企业或政府管理人员上的培训课,都力图在有趣的前提下确保授课内容对听众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应用启发性。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人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研究人的行为和规律就成为管理学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工作中管理者应该如何激励下属和建设团队呢?
王忠副教授:首先在选择员工时,可以从个体的能力、人格、价值观和组织及职位等方面的匹配程度来进行挑选,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缩小其中的差距。
其次可以从群体氛围、团队角色以及群体内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领导风格等方面入手,使年轻一代进入职场时,让他们感受到工作本身的意义、价值以及组织的吸引力。
另外组织结构、制度、文化等方面也可以加强员工认同感。比如开放式组织、无边界组织或青色组织等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宽容失败的文化及奖励制度、游戏化的工作体验感等都能赋予员工更多自主性,提高工作动机,实现自身价值。
对于90后、00后员工,要尤其注重员工对工作的掌控性,将工作和其兴趣相结合,让工作更加富有意义,减少被强迫感。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在企业中,一个优秀新晋管理者该具备怎样的特质?
王忠副教授:我有一门EDP课程名字就叫“如何打造优秀新晋管理者”,在课程中我提出了三条打造金律。
金律一:作为一个新晋的优秀管理者,要全面提高各项管理技能。这意味着管理者除了技术技能之外,还要有高超的人际技能、概念技能和政治技能。
金律二:优秀管理者要自觉反思对人对事的认知。我们每天一睁眼都在认知自己的周边世界,即知人论“事”,这个“事”是事情的“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在对事物做判断、自己做决策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很多错觉和误判,也就是说实际上存在很多认知误区和决策陷阱。对于一个优秀管理者来说,千万不要跟着感觉走,避免不自觉地落入认知陷阱。
金律三:优秀管理者应该灵活应变地带领好自己的下属。对于在工作能力及工作动机等方面成熟度不同的下属,要尊重其个体特点和发展需要,因人而异地实施适度领导。
应对挑战,培养新时代管理人才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疫情的反复使当前时代充斥着不确定性,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作为管理学院的授课老师,您更注重培养MBA学子的何种能力,使他们获得何种成长?
王忠副教授:第一是培养循证管理的思维能力。例如当我们置身在疫情期间各种阴谋论及谣传中时,只有循证医学才能拨开迷雾。而管理研究方法是与此相通的,17世纪英国的培根曾经归纳了由4个步骤组成的科学方法。第一步确立有待检验真伪的理论;第二步把理论变成可以进行验证的假设;第三步使用各种研究手段搜集数据;第四步用统计学的定量方法来验证假设是否得到支持。遵循循证管理的科学思维,是管理者应具备的首要能力。
第二是培养对于模糊性的容忍度。在西方,心理学研究中十分注重个体这方面的特性,马斯洛在他的著作《动机与人格》中就提出,健康的人能够接受未知事物,并为此感到愉快,甚至与已知事物相比,他们往往更容易被未知所吸引。他们不仅能容忍模糊无结构的事物,甚至会喜欢他们。爱因斯坦也说过,我们能体验的最美事物就是神秘,它是所有艺术科学的源泉。自我实现者能够在杂乱、混乱、不整洁、失序、散漫、含糊、不确定,不精确或不符合实际的状态中感到惬意,对待任何事情时情绪都不要过于悲观。同时,模糊性也能激发出人本身求知求真的欲望。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商业搏击中,对于模糊性的容忍度都有助于人们应对世界纷繁变化中的不确定性。
第三是在极端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能力。近年来发展迅猛的行为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揭示例如框架效应、心理账户、赋予效应、代表性偏差等各种决策中的陷阱。我想给MBA学员朋友们推荐一本由带领英国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英国央行前行长默文.金与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的首任院长约翰.凯合写的《极端不确定性:如何为未知的未来做出明智决策》。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看清和在不确定性下做决策的新视角。新冠疫情爆发后,很多事情都可能随时被打断,我们失去了基于确定性预期的生活,希望大家能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些启发。
最后衷心感谢中国MBA教育网的采访,能有机会与MBA和EDP学员们进行这次令人愉快的交流。下次再会!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