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合作”探索智慧应急管理新模式——上海理工大学智慧应急管理学院成立

来源: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原作者    责任编辑:王威林    05/10/2023

4475


“我们致力于聚焦应急管理领域理论前沿与管理实践难题,打造集应急管理智库、科研中心、服务中心、教育基地和国际合作‘五位一体’的智慧应急管理产教融合大平台,共同为长三角应急协同和中国特色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贡献上海经验和上海方案。”5月9日上午,在2023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复杂系统的智慧应急管理”主题活动上,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智慧应急管理学院执行院长赵来军感言道。


活动现场,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桂余才与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顾春华代表双方签订《上海市应急管理局与上海理工大学应急管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共同为上海理工大学智慧应急管理学院揭牌。政校双方将在共建智慧应急管理学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合作交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推动应急管理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


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市应急管理局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上海理工大学智慧应急管理学院揭牌成立


顾春华在致辞中谈到,依托上海理工大学系统管理特色平台,结合理、工、经、管多学科交叉优势,加强高校与应急管理部门的深度合作,学校与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共同成立上海理工大学智慧应急管理学院。学院成立后,将坚持用系统科学方法解决应急管理中的问题,聚焦应急管理体系构建、韧性城市建设、长三角应急协同、安全生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消防救援、应急避难与物资管理等领域理论前沿与管理实践难题,建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技术、数字应急、应急产业互联为主要特色的“智慧”应急管理研究,打造集应急管理智库、科研中心、服务中心、教育基地和国际合作“五位一体”的智慧应急管理产教融合大平台,争取发展成为区位优势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显著、学科特色鲜明、软硬件兼备、提供高质量应急管理决策咨询的高水平学院。


顾春华致辞


赵来军介绍了智慧应急管理学院成立背景、建设目标、建设方向与运行模式。他表示,上海理工大学智慧应急管理学院成立后,依托上海理工大学优势学科,与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充分合作,将通过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兼具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应急管理人才,针对特大城市特点开展高水平智慧应急管理研究,建设上海理工大学智慧应急管理实验室等三个方面,打造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应急管理优势特色学科,为上海市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支持。


赵来军介绍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院士在视频致辞中向智慧应急管理学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对发挥科研创新优势、探索应急管理“政校合作”模式提出希望。他表示,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市应急管理局的合作模式是应急管理研究与实务紧密结合的模式,相信双方能够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共同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推动应急管理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为长三角应急协同和中国特色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贡献上海经验和上海方案。


桂余才在讲话中指出,加强应急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共建,充分发挥本市高校在应急管理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和智库等方面的优势,对于推动上海超大型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要求,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意识,推动上海应急管理领域政校合作迈上新台阶;要进一步发挥双方优势,加强资源整合,推动上海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走向高水平;要进一步密切协作,努力争创一流,推动上海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结出新硕果;要进一步狠抓落实,加快项目落地,推动应急管理战略合作取得新突破。


桂余才讲话


在随后举行的“复杂系统的智慧应急管理”主题报告上,国家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薛禹胜院士、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房玉东、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海波等分别围绕“电力系统停电防御框架的国际标准”“应急救援数字化战场体系建设与应用”“科技创新驱动应急管理现代化的机理分析”作主旨报告,共同就智能科技在复杂系统应急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薛禹胜院士作报告


张海波作报告


出席活动的还有上海市应急管理局、上海理工大学相关学院与职能部门、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上海市安全生产协会、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建科检验有限公司、上海曼恒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伟梦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和嘉宾。


活动现场


与会领导嘉宾合影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