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MBA丨在北美顶级商学院交流学习是种什么体验?

来源: 复旦MBA项目    作者:原作者    责任编辑:刘佳睿    11/05/2024

5252


GNW海外课程

Global Network Week (GNW) 海外课程是由耶鲁大学发起的全球高端管理联盟(Global Network for Advanced Management)中的32所顶尖商学院联合参与,各院校开放的精品课程,仅针对联盟成员院校的MBA学生开放。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作为中国大陆仅有的两所成员院校之一,参与其中。同学们通过深入全球顶级商学院,直接与各地教授、学者、学生精英、企业家“面对面沟通”,全面拓展全球化视野,培养领导力,增强多元文化下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2024年,41名复旦MBA项目学生参与5大洲14所知名商学院的14门Global Network Week (GNW) 海外课程,课程涵盖AI、创新与创业、领导力、ESG、行为科学管理等热点主题。来看看他们的收获吧~


北美篇

U.S.A.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UC Berkeley



分享学生

金宇康

复旦MBA 2022级中文6班

通用汽车数据分析负责人


Canada

UBC Sauder School of Business



分享学生

吴舒愫

复旦MBA 2022级中文4班

汤森路透项目经理


U.S.A.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



分享学生

王立华

复旦MBA 2022级中文9班

朗绿科技合伙人


Q:聊一聊你参加的课程,有哪些收获?


金宇康:

参加课程

Bay Area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我亲身体会到了湾区浓厚的创业精神,这里的人们对于创新的追求几乎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新能源等前沿科技领域,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实践都非常令人瞩目。


通过这次课程,我的国际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我对全球商业实践的理解也更深了。



王立华:

参加课程

Behavioural Science of Management

Yale将行为科学相关的课程整合,由7位教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内容丰富且实用。GNW的班级由来自全球各地的同学组成,因此,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直观了解全球各地同学文化、思维和行为特色的过程。


吴舒愫:

参加课程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课程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案例,使我学会在创新过程中融入可持续性理念,设计出环保、经济可行且符合社会需求的方案。讨论和项目实践锻炼了我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我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并计划继续深入研究。



Q:你是如何通过课程拓宽社交圈,并将课中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


王立华:

在一周的课程中,Yale安排了不少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比如破冰活动、鸡尾酒会、小组聚餐、小组汇报、小组论文等。与我而言,作为一位深度I人,不求广交友,能结识几位志同道合者足矣。



吴舒愫:

课程的互动和小组讨论拓宽了我的社交圈,项目合作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课程强调的可持续性理念让我开始关注并积极推动可持续实践。


金宇康:

我认识了很多专业领域内的同学,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数据领域有专长的同学,我们计划课后继续保持联系,共同探讨技术的最新发展。


此外,我还遇到了许多初创公司的客座嘉宾,他们带来的独特创意和产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与他们的深入交流都让我对数据分析和数据科学的工作方式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考。



Q:与复旦管院政立院区相比,你所去的学校/学院在感受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吗?


吴舒愫:

复旦管院政立院区和UBC Sauder School of Business两者在感受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它们都注重国际化视野、创新与实践的结合以及社区互动与融合。但在校园环境与文化氛围、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以及学生构成与社交圈等方面,各有特色。



Q:哪一节课堂或小组作业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吴舒愫:

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小组作业是Pecha Kucha演讲。这种形式要求每个演讲者只能使用20张幻灯片,每张只包含一个观点、图像或数据点且只展示20秒。


为了准备成功的Pecha Kucha演讲,我们需要仔细规划和挑选内容,确保每张幻灯片独立传达一个清晰的信息点,并吸引观众的注意力。Pecha Kucha的快速、紧凑和创意性打破了传统演讲的束缚,以新颖有趣的方式呈现想法。


这种演讲形式不仅促进了创意和知识的快速交流,还增强了观众之间的互动。



金宇康:

进行风投基金的pitch。来自5个大洲,不同背景(法律、工程、营销、咨询、数据)的同学一同思考,一同合作。这个作业,帮助我们这些通常处于“创业者思维”的同学,了解了创业故事的另一侧-风投是如何思考和运作的。我们的团队也从一开始互相试探、争论辩驳,到最后互相信任,一同畅聊到半夜。


Q: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和教授互动中,文化差异会对你造成挑战吗?


金宇康:

来自拉美地区的同学天生的自信奔放让我印象深刻,即便他们也有语言障碍,或者知识储备并不丰富,但是他们敢于畅所欲言,有着高度的心理安全感,让我觉得十分值得思考。


吴舒愫:

文化差异确实可能会带来一些挑战,比如语言、决策方式、学习习惯甚至讨论偏好,都会有所差异,但往往这些不同,给了我们极其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