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先看 | “2019金城峰会”年度系列研究报告

来源: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原编    责任编辑:任东峰    12/24/2019

5112

1577191149857701.jpg

2019年度《甘肃产业发展与管理评价报告》


为进一步提升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用学术研究成果、管理专业知识与技术服务社会的能力,为甘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研究团队在深入研究甘肃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将在峰会期间发布2019年度《甘肃产业发展与管理评价报告》。


2019年度《甘肃产业发展与管理评价报告》都从哪些方面着手研究呢?下面让我们一睹为快:


01《基于政务信息公开的甘肃省市州政府绩效评价报告:2019》


负责人:包国宪

项目组成员:郎玫、单菲菲、孙斐、龙媛钰、张雅茹、王刘娟、叶烽、李豆豆


摘要


“金城峰会”伊始于2014年,已经迎来了第六次的聚首。本次峰会承袭2017、2018年金城峰会以“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聚焦甘肃转型发展的议题。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了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据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最新战略部署以及甘肃省自身发展现状,甘肃省政府应以“绿色发展”为主要突破口,提升各级政府治理能力。因此本次评价以“绿色发展”作为评价视角,基于2019年甘肃省各市州公开的政务信息,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政府绩效进行评价。


课题组以科学性、可操作性、准确性和引导性为评价原则,基于“政府公开的信息不但能够反映其本身的问题,还可以反映其潜在绩效”的研究预设,采取通过政府公开的政务信息来获取绩效信息的方法,对甘肃省14个市州进行科学的评价。本研究报告通过公民网上互动、网上行权、网站供给信息有效性等方面的评价,从互联网政务角度综合地反映甘肃省各市州政府绩效,从而为甘肃未来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有效的支撑性数据。本研究与评价能够发挥绩效评价的导向性功能,有利于推进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和完善,促进甘肃省各市州政府绩效的持续改进,为甘肃贯彻十九大四中全会精神提出可行的操作性诊断意见。


02《甘肃省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治理能力评价报告》


负责人:何文盛

项目组成员:宋铁楠,石琳,尹杭, 包睿男,赵艳荣,王倩,袁千惠, 王雪娜,谭钧方,郭蕾蕾,杜丽娜, 王焱 、岳晓,李雅青,蔡泽山,杨丽


摘要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治理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政府治理的系统结构中,政府财政预算治理构成了现代财政治理的核心与关键。没有良好的预算治理,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治理,换言之,没有雄厚财力的支持,政府治理将难以为继。当前,我国的财政模式已由过去的建设型财政模式逐步向公共财政模式过渡,只有通过科学、规范、透明的预算决策、执行、评估和监督程序,切实提高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治理能力,才能真正发挥财政治理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自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目标提出以来,为了更好地完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提高财政预算治理水平,中央及部分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从改革现行的财政预算制度入手,以部门预算改革为切入点,多项改革措施配套推行,从具体的预算编制方法到预算管理模式,从预算决策机制到执行与监督,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治理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同时仍存在着一些例如部门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的挂钩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对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治理能力进行评价,科学分析,探索对策。


本报告的总体问题是如何评价和理解甘肃省各市州财政预算治理能力、如何推进和优化当前预算治理体系,研究对象聚焦于地方政府的一般公共预算。为此,本报告依托公共财政作用效果构建了评价财政预算治理能力的基本框架,通过数据对比和实证分析对甘肃省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治理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发现甘肃省财政预算治理存在财权事权不尽匹配、预算分配机制不够完善、预算编制不够细化且约束性不强、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与应对措施,以期服务甘肃高质量发展目标,为实现全省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治理现代化提供参考。


03《甘肃省绿色发展指数报告》


负责人:吴建组

项目组成员:郑秋虾、袁海春、高岩、金敖、刘格格、华欣意、范会玲、王蓉娟、张坤鑫、王碧莹、余止漂


摘要


绿色发展作为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十大生态产业的战略部署,为研究和评估全国和甘肃省各市州绿色发展现状,本报告构建了区域绿色发展指数体系并对甘肃省各市州及全国各省绿色发展指数做出评价,分析甘肃省各市州在绿色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而给出促进甘肃省绿色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绿色发展指数是区分各省(区、市)绿色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绿色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三个一级指标。本报告构建了区域绿色发展指数体系,采用定基极差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并以2014年为基期计算2015-2017年甘肃省14个市州以及省际绿色发展指数。甘肃省各市州绿色发展指数和各项一级指标的计算结果显示,2017年甘肃省各市州绿色发展指数排名最靠前的依次为兰州市、天水市和张掖市,最靠后是临夏州。其中,兰州市在经济增长绿色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度两个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而在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方面相对滞后。整体而言,大多数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关注“绿色”发展方式。甘肃省14个市州一级指标纵向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经济增长绿化度指标的排名来看,兰州市和庆阳市连续三年稳居全省前二位;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指标的变化趋势来看,各个市州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2017年度均较前两年有一定的提升;从政府政策支持度指标的排名波动较为明显,部分市州的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较为充足。综合来看,甘肃省的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在全国范围内排名靠后,主要原因还是绿色经济发展缺乏动力,经济结构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三方的集体智慧,综合考虑本地区的优势与不足,在经济与绿色之间找到合适的发展之路。据2018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1511.3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


尽管甘肃省绿色发展方面存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资源利用率低;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面临多重困境;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新的增长动力;环境教育不充分,民间组织力量微弱;政策法规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但在推进绿色发展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甘肃省现如今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转变传统观念、维护生态屏障和加强司法监督的挑战等诸多挑战。同时,甘肃省也要把握“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十大生态产业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产业融合、经济发展新常态、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创新等机遇,推动绿色发展崛起,加快推进绿色发展进程,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增加产业创新集群,促进和实现甘肃绿色发展。


最后,报告从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个重要的主体出发,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和管理建议。从政府的角度而言,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巩固生态安全体系,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效能;千方百计扩大内需,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和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构建全方位绿色金融体系,强化绿色金融支撑;积极构建循环农业体系,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从企业角度而言,要明确指导思想,做好绿色发展引领作用;加强重点产业绿色创新引导,促进绿色产业形成集群效应;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完善发展布局;完善人才战略,培养、引进绿色发展人才。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而言,要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动员全民参与,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04《西部地区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状况报告——基于政府履行法定职能的调查分析》


负责人:丁志刚

项目组成员:王杰、瞿煜明、连方园、苟玉洁


摘要


本研究报告是2018年金城峰会研究报告《西部地区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状况报告——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调查分析》的姊妹篇。在2018年金城峰会研究报告《西部地区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状况报告——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调查分析》中,主要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对我国西部地区县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依法行政能力、民主行政能力、责任行政能力、信息化建设能力、廉洁自律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


本报告主要基于履行政府基本法定职能的能力,着力于全面提升我国西部地区县政府履行法定职能能力。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的内涵主要是指其履行职能的能力,是县级政府为完成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能而对应的行政主导能力。县级政府只有具备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能,在法理上才具有合法性,法定职能是县级政府的基础性职能。提高县级政府履行基本法定职能能力是县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本报告从履行政府基本法定职能的能力出发,研究了西部地区县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能力、发展繁荣文化的能力、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能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要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对于我国新时代各级政府履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西部地区县级政府必须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切实履行好基本法定职能的基础上,才能适应新时代西部地区超越式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05《新时代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负责人:郭晓东

项目组成员:郝晨、刘小虎、赵清杰、晏文、温馨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3 年初视察肃时明确强调,“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充分用好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努力把服务业培育成支柱产业”。2019年8月,习总书记在甘肃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兰州等地考察调研期间,就历史文化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等做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甘肃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本报告系统梳理和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及旅游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并从旅游企业的创新发展特征、旅游集团发展的基本理论、旅游集团成长的驱动因素以及旅游集团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新时代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的创新发展趋向与基本特征。基于上述分析,报告对甘肃省旅游产业及旅游集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认为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链条较短、市场主体弱小以及旅游集团发展严重滞后、旅游企业要素整合能力不强、涉旅业务狭窄单一,国际化、网络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水平较低,管理创新和产业融合功能不足等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以组建甘肃旅游集团为抓手,加快省域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和旅游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文化旅游产品创新、文旅新业态发展和传统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构建甘肃文化旅游全产业链生态产业体系等促进新时代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06《甘肃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自主供给研究》


负责人:李少惠

项目组成员:吴嘉欣、于浩、韩慧、赵军义


摘要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国家文化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十三五”时期是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对于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自主供给是基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及民众文化权利意识的广泛提升所产生的新型供给模式,是由基层群众自发组织、自主供给,具有娱乐自我、服务大众的双重优良效应。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自主供给紧密切合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凸显了基层群众的文化主体性,同时与国家大力提倡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高度契合,已经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趋势之一。


本研究立足实际,以当下蓬勃兴盛的广场舞团队为研究样本,探讨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自组织形成过程,探究公共文化服务自主供给的生发逻辑,发掘过程要素对自主供给的作用机制,以期进一步把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自主供给的基本内容与发展路向,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野。研究发现,公共文化服务自主供给遵循着包含内生需求与外在支持的逻辑起点、载体构建与空间整合的逻辑进路以及心理默契与情感价值回归的逻辑终端在内的整体逻辑走向。生发逻辑隐含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自主供给从无到有、步步走向成熟的发展路径,对于构建以群众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大有裨益;而基于自主供给重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所提出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自主供给的优化路径与举措建议希望能有利于提升甘肃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自主供给效率,助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目标的实现。


07《“一带一路”甘肃枢纽制高点建设研究报告》


负责人:王康周

项目组成员:张瑜、杨世鹏、苏垚开、阮观梅、邱德志、彭波、王尚斌、金娟娟、贾世乐、陈景雪、杨文月、孙文博、刘一笑


摘要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必然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物流枢纽作为商贸的重要载体,对经济转型和对外开放意义重大,也是甘肃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发展通道经济的突破点。


现阶段,我国“一带一路”内陆枢纽建设呈现积极向好趋势。国家适时调整政策进行引导,完善枢纽运行机制。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持续繁荣,为枢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国家提出《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促进中西部地区进一步深化陆海双向开放。内陆枢纽拓展交易撮合、金融结算等增值服务功能,加速与制造、商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物流要素向枢纽聚集,进一步增强枢纽的价值创造能力。基础设施和园区功能不断完善,国际班列发运量增长迅速,多式联运发展态势良好。


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甘肃省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以推进枢纽制高点建设,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枢纽制高点建设的人力、信息技术等保障因素显著改善。公路和铁路网络初步形成,货运量不断提高,多式联运快速发展。对外合作交流扩大,口岸对外开放平台渐成体系。通过搭建国内物流通道,与重庆、广西等省市相连,进而连通中亚、欧洲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枢纽节点建设稳步推进,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兰州新区和武威国际陆港建设取得一定进展。


在枢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和其他保障因素三个方面对中国内陆主要省市的枢纽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枢纽综合评价低于其他内陆省市,存在区域经济和产业落后、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枢纽功能不够完善、枢纽信息化建设滞后、高水平管理团队匮乏和枢纽建设资金有限等问题;甘肃省主要地市中,兰州市在各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甘肃省具有国家支持、区位优势和产业互补等机遇。结合以上现状、问题和机遇,提出建议如下:培育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发展本地产业、健全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专业团队、完善枢纽功能、构建信息平台和拓宽融资渠道。努力将兰州打造为比较优势明显、具有鲜明特色的“一带一路”区域性物流枢纽,推动甘肃枢纽制高点建设,打造枢纽型经济。


08《甘肃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绿色发展之路:管理问题、转型出路与战略对策》


负责人:屠兴勇

项目组成员:林琤璐


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提高城镇化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甘肃,近年来房地产企业为全省各地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壮大已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支极其重要的力量。作为房地产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却在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中面临着困境,如何认清自我,如何寻求生存机会,如何获得发展空间,这是摆在中小房地产企业面前的一个课题。在这个经济发展愈发迅速、市场竞争愈加强烈的社会环境中,相较于大型房地产企业而言,甘肃省各地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要适应市场,寻求绿色发展之路。把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项目及时纳入其中,包括推广“减资源”的房地产开发,发展有环境优势的房地产产品,绿色的房地产能源生产和消费,城市生态型建设布局等。同时,需要进行必要的配套绿色目标建设,制定绿色行动计划,提高绿色融入的能力。融入绿色发展战略的房地产调控将带动城市化发展向更高的水平推进。因此本研究调研甘肃省典型中小型房地产企业,以此探寻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如何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之下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符合社会要求的绿色转型出路及战略对策,从而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