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享新知大讲堂第一期——吕廷杰:新基建中的5G布局

来源:北京邮电大学EMBA中心    作者:原编    责任编辑:高铭    04/10/2020

5232

中国MBA教育网讯新冠疫情侵袭华夏大地,放缓了我国的经济增速,也给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增加了巨大的压力。北京邮电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EMBA(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践行使命与担当,特别推出“云享新知大讲堂”系列直播课程,特邀行业大咖,带来精品分享。

 

 4月9日晚19:30,云享新知大讲堂第一期邀请到北京邮电大学吕廷杰教授,以“新基建中的5G布局”为主题带来直播公开课,为大家讲述5G在新基建中的机遇与挑战,改变社会赋能数字经济。

 

吕教授从5G的发展与机遇等方面展开介绍,受到同学们热烈欢迎。此次直播得到中国MBA教育网、新浪网、新华网、喜马拉雅、中国企业报、锦囊专家等多家媒体支持。

 

1.jpg


 

吕廷杰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导

国际电信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信息社会50人论坛轮值主席

工信部科技委委员、电信经济专家委委员

国资委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兼职教授

清华大学国家管理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01

 

5G,颠覆传统互联网应用的革命

 

 

 

2020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高层布局,三月初,中央对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作出部署,有关部门和地方纷纷出台相应举措。

 

一时间,市场掀起一股“新基建”的热潮。新基建,不仅仅是经济复苏,更多的是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而在本次新基建的布局中,5G成为核心重点!

 

2.png


 

吕教授表示,5G的发展具有重要政治、经济与社会意义,随着5G技术的发展,5G目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是通信领域的竞争,更被视为国家/地区间产业与经济的竞争。

 

众多经济学家表示,谁领先5G,谁就站在未来经济的制高点,5G将带动万亿级别规模的新兴产业发展。5G是一次重大的商业机遇,工业4.0时代是智能制造时代,互联网从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个人电脑PC、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现在的云计算与大数据,经历了四个时代的巨变,互联网将从消费互联走向产业互联。

 

5G不是一项孤立存在的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开创了很多新的应用场景,例如,数据的高效应用不仅依赖于5G,还要辅以其他技术支持。此次疫情是一次公众教育,将加速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吕教授罗列了通信技术从1G到5G的发展过程,为大家介绍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规律与变革的力量。

 

他表示,5G具备增强移动宽带能力,比4G极限带宽快100倍,这一能力将最先撬动市场;同时,5G具有海量机器连接的特殊能力,每平方公里可有100万设备接入,可真正实现工业互联;另外,5G具有超高可靠性与超低时延业务,只有1ms的时延。

 

吕教授展示了5G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实现万物互联,构建更好的连接社会等实际应用,并介绍了其在智能电网、无人机、智能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

 

3.png


 

02

 

5G,改变社会赋能数字经济

 

 

 

吕教授强调,5G将给消费者带来极致体验,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

 

5G时代的商业模式在平台经济模式下将发生从流量思维到场景思维、从2C思维到2B2C思维、从普适思维到垂直应用思维、从产品思维到解决方案思维的四大转变。

 

吕教授提醒大家,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4T融合,OT是关键。另外,一个新的产业机会悄然而生,在5G的推动下,边缘计算将大量发展。

 

5G已进入千行百业,驱动下一波智能连接革命。吕教授总结了未来十年5G改变社会的十大趋势:

 

第一,越来越多的数据和越来越少的管理;

第二,越来越自动化的工厂和越来越数字化的运营;

第三,越来越短的产品期和越来越服务化的制造业;

第四,越来越个性化的定制和越来越垂直化的应用;

第五,越来越娱乐化的教育和越来越社交化的媒体;

第六,越来越普及的网络医疗和越来越老龄的社会;

第七,越来越多样化的终端和越来越去中心的网络;

第八,越来越社会化的金融和越来越网络化的银行;

第九,越来越智能的基础设施和越来越智慧的城市;

第十,越来越自由的劳动者和越来越泛在的工作场。

 

直播最后,吕教授针对同学们关于新零售与边缘计算的关系、5G网络的安全问题以及云服务的发展等问题进行详细解答,获得同学们及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4.png

5.png

5G是未来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它的建设为未来的创新提供更高层次的平台,为新技术、新应用提供巨大而真实的实验环境。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