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厉害了MBA——北京专硕超学硕

来源:中国MBA教育网    作者:原编    责任编辑:Elim    05/31/2017

2135



nmn1.webp.jpg



201万人!


        【中国MBA教育网讯】平安夜圣诞节,就在上个周末,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举行,此次报考人数首次破200万大关,比2016年多出24万,增长13.6%。

        从今年开始,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被取消,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这是今年考研报考人数激增13.6%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严峻的就业形势,也间接地造成了这次考研热。



nmn2.webp.jpg



历史第一次: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统一考试


        今年9月,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12月1日之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势区分,全部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相比过去将两者以“单、双证”进一步加以区分,今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MBA都能拿到学历学位证书(双证),且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小编近来一直在关注全国各地MBA院校招生简章的更新。在《通知》公布之后,MBA院校纷纷撤回年初发布的招生简章,并在最新发布的招生手册中明确表示,非全日制MBA毕业时可同时颁发MBA学位证书和硕士学历证书,而过去只能颁发学位证书(单证)。

        不必再做过多分析,这一政策的实施,势必能够吸引大量职场人士加入MBA考研大军。能一边读研一边工作,学历和事业两不误,还能拿到双证,何乐而不为呢。







历史上又一个第一次:专硕报考超学硕


        全国报考北京招生单位的考生为28.9万人,其中专业学位考生的比例是52.2%,这可是历史上第一次专业硕士超过了学术硕士。

        相比学硕3年制,专业硕士拥有更短的学制,只需要读2年即可毕业,全日制学习不会耽误职业发展,非全日制学习也不会给生活工作带来太久的压力。学制短,是很多考生选择专硕的一大原因。

        从国家政策看,从“十二五”规划开始,教育部就已经提出要积极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旗帜了,并在招生名额上给予了不少关照。再结合近两年的政策变动:取消在职硕士考试、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一方面净化了专硕教育环境,提高专硕质量,使之能够有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条件,另一方面是给予了专硕更多的含金量。

        工商管理硕士(MBA)可谓是专业硕士里的大户,也最能代表专硕教育。52.2%,总是给人“低人一等”的专硕学位似乎在今天才终于得以翻身,其实在MBA身上早已不存在这种偏见了。MBA教育在我国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不算早期的引进、探索阶段,从199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9所高校开展MBA教育算起,至今是25年。很多企业非常青睐有MBA教育背景的员工,他们往往更能够胜任管理岗位,也能理解高层做出的很多决定和决策书等。

        “MBA是通往更高管理岗位的敲门砖”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





专业硕士不涉及研究?不可能啦


        考研热归热,研究生教育还是需要回归研究。虽然目前的社会环境已经与过去那种“以学术为志业”的年代相去甚远,而更多地将个人的职业发展同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但是研究生就是搞研究的嘛。

        不管是侧重理论的学术硕士,还是侧重实践应用的专业硕士,教学、科研、实践等各个环节还是以研究为中心,按照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观点,回归研究生教育本质意味着研究能力是研究生(包括专硕和学硕)最需要培养和具备的素质。

        公司之所以愿付给MBA较高的薪水、较好的发展机会,其原因绝不是一纸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而是因为他们能为集团带来更多绩效预期的研究能力。在工作中,这种研究能力的具体体现就是严谨的工作态度、创新意识,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8考研:“学硕”VS“专硕”,你还在纠结吗?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