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守护生命安全
助力甘肃脱贫攻坚战
【中国MBA教育网讯】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助力脱贫攻坚的时代洪流中,长江商学院交出了一份凝聚智慧和温度的长江答卷。今天,我们将为大家分享长江扶贫案例系列第十篇——“甘肃贫困户一氧化碳报警器捐赠项目”。
一氧化碳,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每当秋冬季节来临,因煤炉取暖不当导致一些人一氧化碳中毒的新闻屡屡发生。在取暖设备落后的贫困地区,这样的悲剧上演得更加频繁,其造成的危害也更为严重。
如何让百姓在取暖时更安心、放心?来自长江商学院智造创业MBA(简称:METI)首期班的两位学员王文龙、杨新胜,在这个为培养中国科技创新人才、智造领域创业者量身定制的METI班级里,化身“报警侠”,跋涉千里,为甘肃省三个县捐赠了其自主研发的500台“一氧化碳报警器”。
为温暖上一把锁,为扶贫铺一段路。长江学子,走在了科技扶贫的康庄大道上。
1、参加长江智造创业MBA班,让他的科技创业更上一层楼
出生于河北衡水农村的杨新胜,从童年起,就对一些村民在冬季因煤炉取暖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件印象深刻。
这份记忆成了杨新胜的心结,也深刻影响了他今后的人生。
走出农村,在外求学的杨新胜在研究生和工作初期,从事的是电动汽车用燃料电池的材料研发工作。2005年,他从市场上得到信息,自己所研究的材料还能用于制作一氧化碳传感器。
一想到自己的技术,不仅能开拓自己的事业,还可能保障贫困地区人民的生命安全,杨新胜毅然辞掉了比亚迪的研发工作,一股脑地投入进了一氧化碳传感器的研发之中。
本以为找到了创业的绝佳切入点,在创业初期,技术出身的杨新胜坚信只要自己的产品过硬,肯定能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然而产品面世后,事实却与他所期待的恰恰相反。
一开始,他带着极度的自信给产品定了高昂的价格,但由于销售和公司管理体系都还没搭建完善,市场反应冷淡,导致六万多个传感器在仓库里积压。
在科技创业的路上独自摸爬滚打,杨新胜积累了教训,也总结了经验。在将公司做大的过程中,他始终致力于让公司成为“以世界级产品来保护生命”的中国品牌。
通过一个参加三天长江智造创业体验营的机会,以及深入的学习了解,杨新胜成为了长江商学院智造创业MBA课程的首期学员。在这里,他结识了甘洁、李泽湘等诸多在金融、科技领域顶级的教授。在教授们指点和课程的资源配合下,杨新胜完成了对企业的战略定位,也找到了产品创新的新思路。
甘洁教授是长江商学院智造创业MBA课程的发起人,李泽湘教授代表的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是长江商学院智造创业MBA班的科技合作伙伴。2018年5月28日,长江智造创业MBA首期班正式开学,30名学员开启了边学习,边创业的历程。项目的三位创新导师甘洁、李泽湘、高秉强教授均为杨新胜的科技创业提供了重要指导。
打开新世界的杨新胜激动地发了一条朋友圈:“这些课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确实,在智造创业MBA项目中,所有课程都经过了精心设计、打磨。商学课程学员以自己的企业做案例进行研讨。在滕斌圣教授的商业模式创新课上,新胜就自己企业的案例提出不少新问题,滕教授为解答这些问题特意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参加智造创业MBA班不仅让杨新胜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也让他开启了科技扶贫的新征程。在长江,杨新胜遇到了与之并肩作战的重要战友王文龙。
2、公益小分队应运而生,开启科技扶贫新征程
2003年,王文龙还是甘肃政法学院的一名大学生。他参加过暑期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并到达甘肃省会宁县平头川乡进行支教。在贫困的陇中地区,王文龙被教师苦教、学生苦读、家长苦供的“三苦精神”所感动。返回学校后,他立即组建了学校爱心社,帮助乡村贫困学生。
毕业后的他,相继在西北甘青宁三省开展过“莲花奖学金”、“残疾人轮椅捐赠”、“光明列车--老人白内障康复”、“悦听礼物--听障儿童康复”等多个公益项目。
下过乡、走过泥路,奋战在西部公益第一线十余年的王文龙,早就对长江商学院的公益精神有所耳闻。
2018年5月,王文龙进入长江商学院智造创业MBA班首班深造。在加入长江商学院的第一天,王文龙就和班委与班上同学商议,要发扬长江公益精神,并结合智造创业首班同学的特点,开展扶贫与公益项目。
2019年4月,王文龙所在的兰州市安宁区百合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和杨新胜所在的东莞海润科技有限公司,发起“长江商学院智造创业MBA首班公益小分队”。杨新胜和王文龙两人的强强联手,也是科技与扶贫力量的绝佳结合!
在一次小组会议上,组长王文龙提到2018年冬季,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发生的一起中学生一氧化碳中毒伤亡事件。
在取暖条件落后的西北地区,发生这样的悲剧让人痛心。
这无疑触动了杨新胜的心结。尽管彼时的他,公司还背负着欧洲订单的巨大压力,但他当即拍板,决定顶着压力也要给甘肃捐赠一氧化碳报警器。
因为这是一次机会,一次用科技扶贫,用长江力量温暖冬天的机会。
3、走村入户1300公里,捐赠500台价值18万元一氧化碳报警器
做出决定后,杨新胜立即组织公司工作人员加紧生产了500台一氧化碳报警器,准备捐赠给甘肃天水市清水县、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和白银市景泰县的贫困家庭。
杨新胜的决定得到了长江教授和公益小组的大力支持。其实,自长江商学院智造创业MBA首班公益小分队成立以来,甘洁教授、宫蓓老师、贺贺老师、Wendy老师等人就在小分队的项目选择、实施过程中给与了多方支持。
首班同学中,累计有21名同学直接参与了捐赠。其中有9名同学到达公益项目点,亲自参与公益项目实施。
为了赶在甘肃冬季供暖期来临前完成捐赠,杨新胜和王文龙带领组员,在短短4天内,完成了一场跨越千里的公益捐赠——
2019年1月3日6时,公益小分队从兰州出发前往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山门镇,向山门镇山门村、白河村发放一氧化碳报警器,当晚11时到达兰州,当天行程730公里;
1月4日上午7时,出发前往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镇捐赠一氧化碳报警器。当晚10时返回兰州,行程460公里;
6日上午7时出发前往白银市景泰县芦阳镇、一条山镇捐赠一氧化碳报警器,当晚11时返回兰州,行程320公里。
路遥日远,马不停蹄,王文龙和杨新胜扛起了科技扶贫的大旗,展现出了长江润泽千里的速度。
受捐对象包括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活困难老党员,一二类低保户,五保户,重大疾病或残疾人家庭。在对山门镇的捐赠中,项目向山门村80户,白河村66户,共计146户每户捐赠1台;向17个驻村工作队分别捐赠2台,向山门镇政府捐赠20台。
“甘肃贫困户一氧化碳报警器捐赠项目”总计为甘肃省三个县捐赠了500台价值18万元的“一氧化碳报警器”。
在这次跨越千里的捐赠背后,是杨新胜所在的科技创业公司克服一氧化碳报警器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并与公益小分队成员充分配合,真正将科技力量与扶贫理念相结合的结果。
传感器的输出要尽可能小的不受湿度影响,而传感材料本身又容易受湿度的影响。在可以干燥到5%相对湿度的甘肃,对传感器的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冬季,北方农村使用煤炉取暖时,室内可能长期处于有10ppm~80ppm的一氧化碳的使用场景。杨新胜介绍道:“即使全球最苛刻的美国UL标准,也仅要求一氧化碳传感器能够在15ppm的一氧化碳中工作一年。如何保证我们的一氧化碳传感器能够在如此苛刻的条件下,稳定可靠地工作7年以上的时间,是一个超过国际标准要求的挑战。我们专门针对性地模拟这种高浓度CO、长期数月存在的场景,对传感器进行针对性地研发改进,从而让传感器的稳定性最终达到了严苛的应用要求。”
科技创新为扶贫注入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贫困家庭使用后的口碑便是最好的反馈。
山门镇的桑副镇长介绍道:“山门村有264户村民,冬天全部使用煤炉取暖,精准扶贫户使用一氧化碳报警器后,效果非常良好。尤其对没有文化知识的老年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例如山门村三组的马主麻,家里一氧化碳一超标,一氧化碳报警器就响起来了,他们家老人孩子便尽快开窗通风,把风险消除。还有一组的安掌印老人,说他房子小,炉子生上,好几次都是一氧化碳报警器提醒他,才避免了一氧化碳中毒!长江校友的甘肃贫困户一氧化碳报警器捐赠项目,确实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氧化碳报警器”也让驻村干部省下不少心。许多扶贫干部在进驻农村前没有生火取暖经验,因为担心中毒,很多时候晚上不敢生火。有了一氧化碳报警器后,他们再也无后顾之忧。驻村干部杨烈霞使用后,感到特别贴心,一直向她的朋友夸赞。
小小的报警器,给甘肃地区的贫困家庭和扶贫干部带去了安心、放心、暖心。
甘肃省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地区,甘肃省贫困地区开展的“一氧化碳报警器”公益捐赠项目,很好地巩固了甘肃省扶贫脱贫工作,让贫困家庭农户取暖更加安全,降低了潜在的风险,强有力地保卫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科技创新与扶贫的道路上,长江学子打下了一个又一个攻坚战。
他们,一直在路上!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