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管院教授卢向华:企业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的下一个最优解在哪里

来源: 复旦MBA项目    作者:原编    责任编辑:任东峰    01/12/2021

4989


#新年论坛 嘉宾预见面


预告:202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


无科创,无未来!202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把目光投向产业发展动能中的最强音——科创,围绕相关话题奉上深刻洞见和前瞻思想,踏浪逐新,瞰见未来。本周六,新年论坛开启,先来与演讲嘉宾“预见面”吧!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卢向华将在新年论坛上,带领大家回顾2020年互联网行业的“冰火两重天”,思考科技是“效率至上”还是“以人为本”。卢向华教授同时也是“复旦科创领袖营”的授课教师,她的研究方向为互联网技术创新运营、大数据分析、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小编收集了近期卢教授在媒体、课堂上表达的一些观点,一起来看——



谈技术创新:

下一个最优解在哪里


技术的本质是什么?一切技术来源于组合。技术的进化机制就是组合进化,这也导致了技术创新最核心的要素是组合,以及相应的内部替换和结构优化手段。


在模块化产业结构中,技术创新的关键是寻找“性能不完善”的点,选择集成技术创新或功能模块创新切入市场(当产品“不够好”时,集成技术创新优于功能模块创新;反之,需要结合两类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并通过“为技术找客户”和“为客户找技术”这两种路径获得新增长点。


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兼具集成创新与模块创新的能力,尤其是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该如何选择这两种技术创新策略?


首先,明确两种创新途径的优劣势。集成技术创新通常离需求更近,属于技术架构的上层,不确定性高,需要根据用户需求变化而变化,基于行业共享的开放信息,所以创新所需时间短,优势持续时间也短。而功能模块创新是针对某一模块尤其是决定产品性能的关键模块进行持续性或突破性创新,处于技术层级架构底层,通常离技术核心知识更近,难以被模仿,变化更少,优势更持久。


其次,考察产品目前所属阶段,目前产品整体是“不够好”还是“好得过头”?当市面上的产品总体“不够好”(达不到用户期望值)时,集成技术创新更有竞争优势。此时,通过引入新的集成技术创新,把本没有组合过的接口进行统一集成调试,形成新的产品品类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期望值。而在“好得过头”的阶段下,简单的集成创新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一定的模块创新才能实现差异化的弯道超车。


最后,企业至少还可以自问两个问题:第一,目前有没有模块的内部核心知识储备?若有,就做功能模块创新;若无,就做集成技术创新。第二,离终端用户需求远还是近?近,则集成技术创新效率更高;远,则琢磨模块提升和优化。像松下、日立、夏普、索尼等日本公司已逐步退到后面供应核心元器件,本质就是转做模块创新。


谈“社区团购”:

更应拉长时间轴去观察


虽然在资本和科技的加持下,平台入局社区团购确实给卖菜小贩等中小商户带来冲击,但互联网平台对行业的精细化管理,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人效、坪效(每坪面积上可以产出的营业额),也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中小商户可以及时求变,加入平台生态,成为连锁的一部分。


世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变化”,没有什么商业模式可以让人一劳永逸。所以对传统从业者而言,保持一种拥抱变化的心态可能更重要。


新模式若能替代旧模式,一定是社会的进步而非倒退,而任何经济形态之间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也不会是单纯的非此即彼关系。观察社区团购,我们更应拉长时间轴,去看看它在历史潮流下是否创造了更高的流通效率、更好的服务模式、更多的就业岗位。


不过改变一个旧模式,也许通过资本与技术的力量只需要两三个月实现突破,但是消费者可能要花三五年才能适应。现在互联网企业似乎过于强调快速抢占市场,攻城略地,而忽略了社会对新模式的接受程度。互联网企业有其社会责任所在,尤其当企业取得庞大的市场力量,不再面临残酷的竞争压力后,也许该考虑放缓脚步,给中小商家和消费者一个喘息的空间,让他们慢慢接受新模式。


谈外卖骑手“困于系统”:

需要共同提升效率的合作方式


在企业管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词叫“期望管理”,我觉得现在是到了一个时候更好地调低一下“用户的期望”、“快递小哥的期望”以及“外卖公司的期望值”了,这样可以给行业一个缓冲期,解决“快”所带来的各种负面问题。但未来的趋势仍然是越来越快的,螺旋上升,因为这是科技发展的自然能力所在。


追求效率一定是企业的目标所在,也是竞争力所在。系统是在动态发展的,效率高到一定的程度,总会出现一些阻碍因素拉低效率,现在外卖行业就碰到了员工执行层面跟不上系统效率这一阻碍因素了。因此现在互联网竞争比拼的不是谁能更有把系统变得更有效率,而是谁能设计出一套机制,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把员工执行与系统进行匹配协调,然后重新进入效率提升曲线。而在我看来,这个机制就是“更有效的企业与员工共同提升效率的一套合作方式”。


谈企业数字化:

“千人千面”去感知消费者


数字化的本质就是感知响应模型。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今年疫情的影响,感知响应模型的频率变得越来越快,覆盖的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甚至感知的颗粒度也越来越细。评判一个企业数字化能力的高低,就是看它的感知响应范围有多广、速度有多快、颗粒度有多细,决策和行动的能力有多强。


如果说以前的信息化企业需要感知的是消费者、消费数据、品牌形象等,那么现在的数字化则需要对不同消费者千人千面地去感知,这对企业的数字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万变不离其宗,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技术感知消费者的需求,并且更有效更快速地做出响应,这是数字化的根本。


一个有趣的研究:购物车营销


卢向华教授长期从事互联网用户行为以及市场机制设计的研究,上面这个视频,她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有趣的“购物车营销”研究:

  • 商家过早或过快地做营销,效果为什么会大打折扣?

  • 为什么“24小时之后”的购物车营销效果更好?

  • 购物车营销的效果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 * 综合自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复旦管院公众号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