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BS汇视界 | 于海泳:从北到南只需3小时,“小兵”到“将军”却坚守8年

来源: 北大汇丰MBA    作者:杨嘉丽    责任编辑:黄莹    03/12/2021

6672


“相比过去,这个时代的建筑师是幸福的,因为建筑正在回归其本质属性,建筑师的作用愈发重要。”

——2020级MBA于海泳


1.jpg


于海泳,北大汇丰商学院2020级MBA班长、MBA联合会主席。现任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建筑创作院副院长。


01  十年坚守,只因热爱


2010年,于海泳刚刚拿到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便一路南下,横跨3000公里,直奔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来到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建筑创作中心(建筑创作院前身),跟随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孟建民先生进行建筑创作,这一去便是十年。


凭着对建筑行业的热爱与激情,于海泳对自己的工作从未有过一丝倦怠,仅用8年时间便完成了从普通设计师、项目经理、经营总监、合伙人再到副院长的一系列角色转变,是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公司)个人晋升最快的人员。


“建筑的本质是空间。空间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既要美,又要使用合理”。在他看来,建筑人是社会活动家。很多时候,决策者、建筑师、使用者之间会有矛盾冲突,建筑师需要平衡各方矛盾,既能最大程度服务于使用者,又能争取决策者的最大支持,还要尽量保持自己作品的原创性。所以真正的建筑大家应该可以在几个不同利益方之间去做平衡。


2.jpg

3.jpg

图为:于海泳所在公司内部环境


不管在哪一领域哪个行业,职业道德都是必须遵守的社会准则,技术底线对于建筑设计来说,更是如此。“生活中,我们不乏看到火灾、坍塌等建筑事故发生。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工程产业链的前端,建筑师应把好技术关,避免因为设计问题而导致建筑事故的发生。这就是建筑师需要守住技术底线”。此外,于海泳将创新纳入建筑师的职业道德范畴。“建筑师要勇于创新”。


过去二十年,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筑设计行业出现了大量“赶工设计”即只为完成图纸,缺乏思考,甚至大量重复的设计作品。“大量无差异化设计使得城市失去了自身特色,赶工设计使得大量建筑师思维僵化,缺少思考。虽然赚到了钱,却丧失了创新能力”这是行业的不幸。但幸运的是,也还有一群坚守自我的建筑师,他们从未停止过思考,持续精进,追求设计品质与建筑作品的高完成度。正是这一小部分执着建筑师的存在,才能在今天设计行业国际化竞争的环境下,给国人留了一席之地。随着国家高质量的快速发展,公众生活品质的提升。“这些勇于坚守的建筑师们迎来了春天”。而他的团队正是这努力坚守的一份子。如今他的团队在总设计师制,复杂型城市设计,高品质产业园,综合医院,轨道上盖TOD综合开发,大型公共文化建筑等领域都走在行业最前端。



于海泳相信,无论是政府决策者还是建筑开发者,使用者都会远离粗制滥造,没有灵魂的建筑。一座优秀的城市,离不开优秀的建筑师。


4.jpg

图为:于海泳接受采访


02  共享共担 赋能创新


于海泳在跟随孟建民院士工作学习的十年间,无时无刻不受院士影响。“院士团队比一般的设计团队或公司更有担当。院士基因已经深入团队,成为公司文化,并出现很好的传承”。每每提起自己的团队,于海泳都非常自信且自豪。设计创新和管理创新是他团队最大的特点。孟建民院士提出的“本原设计”理论,要求建筑设计要以人为本,回归建筑的本质。同时要坚持文化自信,设计师要有足够的自信,创新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于海泳团队始终以孟建民院士的高要求为设计准则,坚持创新创作。


2020年,为纪念深圳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习近平主席到访深圳,当时所在的前海国际会议中心的设计正出自于海泳团队。同时团队目前正在执行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总设计师制。为深圳的掌上明珠的建设提供全过程、全要素的设计咨询服务。


5.jpg

6.jpg

7.jpg

图为:深圳市前海国际会议中心


8.jpg

图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


2016年,于海泳团队发布Team links计划,为有创意和理想的设计团队搭建平台。计划发布后,公司内部孵化出很多工作室。通过一系列“赋能”、“共享”的管理和激励措施,最大程度地激活了团队。于海泳认为,目前团队管理是相对有序的。团队成员相对年轻,内部沟通顺畅。对于年轻同事,公司会提供全方位支持,鼓励创新。对于老同事,则创造更多的机会与支持,使成为行业专家。通过这些制度设计,公司既能吸引年轻人的加入,也能留住优秀人才”。


9.jpg


03  空中加油 筑梦未来


2010年,刚到研究院的于海泳是主创设计师,而后晋升为项目经理,再到经营总监,2018年晋升为副院长,一直任职至今。从专业岗转向管理岗,于海泳的工作性质从单一设计转变为多方位管理。“以前角色单一,只要把设计图画好就行。利用专业知识工作,比较简单。从事管理工作之后,则需要多维度思考模式”。


他的团队也从几十人到一百人,再发展到两百多人,管理难度不断增大,管理问题日益突出。


怎么办?摆在于海泳面前有两条路:一是请职业经理人管理公司。但经过尝试,发现这条路可行性低。二是结合自己对行业的理解,管理者自己去学习管理知识。于海泳思量后,选择报读MBA。在众多项目投来橄榄枝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北大汇丰MBA项目,成为2020级北大学子。


10.jpg


重回校园,既有公司赋予自己的使命,也是寻求个人突破的选择。虽然只过了一学期,但他已经完全融入到北大汇丰。在谈起自己的同学时,赞叹不已。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汇聚在一起,思维碰撞,同一个问题会有多种解法。


11.jpg


“以前想问题,觉得只有一种最优解,但是与同学们思想碰撞之后,才发现问题解决的多样性。大家的切入点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不一样,感觉被智慧包围,甚是兴奋。”他用“震撼”形容对同学们的认识,虚心学习身边每一位同学的优秀品质。通过课堂学习和师生交流,拓宽了自己的眼界和思维,同时也丰富自己的管理知识体系。对于公司管理方面的问题,也能找到多维度的解决方案。与优秀者为伍,可以不断提升自我。


12.jpg


重回校园的他,再次意气风发,踏浪而行。


13.jpg


为了更好地服务同学,更好的提升20级MBA的知名度,于海泳参与了班长竞选,并最终赢得同学们的支持。担任了班长职务,并担任北大汇丰MBA第八届联合会主席。


14.jpg


在学生工作中,他体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质。在竞选之时,他就提出要“聚心”,把146位20级MBA同学,聚成强大的整体,形成一个勇于担当,乐于分享与互助的团队。于海泳说20级同学是与众不同的一届,每一位同学都散发着光和热,每一位都是耀眼的明星,但更重要的是这一群优秀的人,又都乐于奉献,勇于担当。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有各自的性格与喜好,但都具有独立完整的人格及高贵的品质。他相信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在全体同学的努力下,20级必将写进北大汇丰MBA的历史。


15.jpg


04  承故鼎新 笃行不怠


为何能在同一单位坚持十年之久?于海泳表示,公司文化很重要,院士团队有院士基因。孟建民院士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同时孟建民院士的做人准则、做事原则都深深影响到自己。


“孟院士格局大,做事认真严谨,看问题也高瞻远瞩”。另外,团队成员之间长久以来形成的团结、默契、信任的团队关系,都成了他深深扎根于此的关键因素。“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团队协作。互信的团队关系是难能可贵的”。此外,变革、创新是团队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自己的团队始终坚持变革,不陈旧,日日新。公司员工平均年龄28岁,是一个年轻,有活力,有创造力的团队。



16.jpg

图为:与孟建民院士工作照


他坦诚,不管什么公司,都会有不足之处,但大家一起努力,问题就会一步步得到解决。即便解决不了,彼此都会勇敢面对,相互理解。“面对问题的态度才是关键”。公司与员其实是双向忠诚的关系。不能只单方面要求员工忠诚度高,公司应该担负起公司的责任。于海泳自述公司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员工离职率保持在同行业较低水平。


过去建筑师比较关注单一建筑,随着社会发展,需要建筑师从更高层面,从城市角度出发,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于海泳表示,会继续跟随孟院士的步伐,以更大视野,更大的格局去思考建筑,以人为本,为城市发展献力,并努力做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领头羊。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