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理工MBA智汇 | 姜松博士:普惠金融的本质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来源:中国MBA教育网    作者:原编    责任编辑:周子丁    12/09/2021

8233


       普惠金融作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数字化技术不断演进,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目前普惠金融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重庆理工大学姜松副教授认为,解决普惠金融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重庆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理工大学MBA课程教师,担任《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青年编委,《重庆日报》专家库入库专家


       重庆理工大学MBA教育中心联合中国MBA教育网,特别打造《智汇》栏目,分析行业热点和企业痛点,提供专家思考和观点,为MBA群体及企业从业群体提供问题解决思路和决策参考理论。本期邀请重庆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MBA任课教师姜松博士,分享对于普惠金融的相关思考。


1、普惠金融主要服务“长尾人群”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


       普惠金融作为“十四五”时期和2035远景目标的重要方向,如何理解其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意义?


姜松博士:


       我国经济社会现已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普惠金融主要以农民、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等传统意义上“长尾人群”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它与“协调”和“共享”理念相契合。数字普惠金融作为金融创新业态,某种程度上是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准。


       从2035远景目标角度看,普惠金融与两个方面有密切关系。


       第一,基本服务均等化。2035远景目标中,要使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长久以来金融服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传统金融存在金融抑制和金融排斥现象。普惠金融关注的正是传统金融所排斥的“长尾人群”,对金融排斥问题有显著改善作用。普惠金融强调每个人都有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这是平等参与经营发展的前提。另外,学界通过实证手段得出结论:普惠金融能够抑制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这与2035远景目标非常契合。


       第二,抑制返贫。2035目标提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目前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但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相对贫困问题将一直存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是政策关注的焦点。普惠金融以金融手段,支持提升“长尾人群”的市场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具有可持续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返贫,提升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共同富裕的能力。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


       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沿线国家普惠金融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姜松博士:


       中欧班列有助于推动金融开放。国际贸易频繁,势必面临支付问题。第三方支付公司都倡导出海战略,尤其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会有效带动支付业态发展。另外,随着对外交流密切,国人出海投资,涉及到货币兑换和收益问题,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良好契机。这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对于强化“一带一路”国家的联系,有非常大的助推作用。


姜松(受访者供图)


2、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金融产品供需平衡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


       普惠金额解决不充分和不平衡问题,首要任务是什么?


姜松博士:


       普惠金融的供给机构多元,但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乡村振兴战略引发人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很多金融机构如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等都有相应产品。但是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涉农业务占比较低,贷款对象不直接面向“长尾人群”。而商业银行大多业务都在城市,下层网点要么合并,要么退出。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存在脱农脱小现象,新型金融机构如资金互助社和村镇银行实力比较弱。所以导致需求和供给出现严重偏差。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金融只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就能实现产品供给。


       金融机构撤出农村市场、缩小规模,这与农村经营中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密切相关。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思路,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就是解决金融机构面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第一,通过发挥政府作用,建立政府和金融机构协同机制。比如通过财政贴息等手段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引导金融机构供给普惠产品。由政府主导,开展信用村或信用镇评价体系。满足信任条件的信用村或信用镇,可优先得到金融服务。信用体系中的所有农户在贷款利率、服务或项目资金方面都可以优先获得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新型经营主体在市场开拓、绿色发展、产业示范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引领作用。而现有信用村或信用镇评价指标,都关注传统分散经营的农户,没有涵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需要极大改进。


       第二,依靠市场力量。尤其要依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量。乡村振兴包含产业振兴和产业兴旺两个维度。产业兴旺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或者农超对接、订单农业等方式展开。无论哪一种组织形式,他们都是完整的利益综合体,是完整的供应链。农户和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已经结成利益同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几者已经构成完整的社会网络。依托产业所形成利益共同体,挖掘这个链条上的内生更新机制,而不是借助担保公司或者第三方,这个网络会更稳固,也更符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方针政策。通过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让它给农户做担保,金融机构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第三,借助数字化手段。借助数字化手段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如前期信息审查。借助大数据,银行能够监测账户的现金流,可以看到账户每一期进账,很容易对农户进行授信,供给金融服务会十分便捷。所以数字化手段在涉农或普惠金融方面可以进一步强化。尤其为解决三农或者小微企业可能面临的金融约束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姜松(受访者供图)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


       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开市,这对普惠金融有怎样的支持力度?


姜松博士:


       北交所的目的就是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


       从类型来划分,有两类金融体系,一类是银行主导型。这种体系通过金融中介(包括银行)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中介有信息优势,能够撮合买卖双方和借贷双方。但是通过金融中介做普惠金融,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银行无论是效率还是资金支持额度都很有限,很难满足资金需求,难以达到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目的。


       另一类是市场主导型。依托于资本市场,可以绕开中介直接融资,效率比较高,优势十分明显。资本市场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一方面是效率优势。另一方面,风险偏好型投资者更看重中小企业的成长潜力。


       所以北交所定位十分准确,给科技型、成长型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平台,让它更好地发展。而且北交所的成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盘活资金流动性,给投资者带来激励作用,给中小企业带来新的生机。这个时间点设立北交所,也反映了国家金融体系从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的趋势。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


       数字技术为普惠金融提供了哪些新的发展思路?


姜松博士:


       第一,对合格贷款人的审查。比如一些电商平台,借助大数据优势,能够快速为平台企业提供秒到账贷款服务。平台通过相应技术,可以监测平台商户的交易量、交易频次、履约能力,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再如保险,通过运动类APP嵌入运动场景,为解决逆向选择问题提供基础。第二,数字技术为金融道德风险提供借鉴思路,如通过数字化监测账户现金流,及时提醒还款。


       金融业不主动进行数字化改造,会面临很多困境。比如有些村镇银行没有网站或手机APP,怎么和其他金融机构竞争?怎么服务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目标?


       另外也要看到,新型金融机构尤其数字金融机构,大多是科技公司跨界做金融业务,数字化无论是对学生的培养,还是就业,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我们要提早看到这些挑战,做好应对策略。


3、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


       乡村振兴是非常重要的国家战略,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当中发挥着什么样的效能?怎么去发挥效能?


姜松博士:


       乡村振兴涵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个维度。金融要发挥作用,必须围绕这五个维度。


       第一,产业兴旺维度,金融机构应该多开发专注于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产品。对于新兴经营主体,更适合推出保理账户质押和囤货质押产品。对于农户而言,更适用于核心企业担保型模式,如订单农业融资模式。


       第二,生态宜居角度,可以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产品开发。比如围绕农业领域如化肥施用、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人工种草和草畜平衡等领域,尤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领域,加大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风投等绿色产品的供给与创新,满足农业绿色发展、面源污染治理、生态农业等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


       第三,乡风文明角度,金融机构可以开展面向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知识宣传、专业素养培训,尤其防骗技能培训等。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比如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避免出现产品过度营销。另外,随着乡风文明维度拓展,乡村题材的艺术创作也引发金融服务新的需求。通过产品众筹平台,能够给乡村艺术家的创作插上梦想的翅膀,让他们全心全意专注于创作,不必为钱烦扰,这也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第四,治理有效角度,可通过“党建+金融”新机制探索乡村治理新形式。在信用村或信用镇评价体系中,没有涵盖新兴经营主体,忽略了党建因素。建议将党建因素融入信用村或者信用镇评价体系,通过党建发挥作用,构建金融机构更加完善合理的指标体系。另外,乡村振兴是长期工程,单一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不能满足庞大需求,金融机构之间应该通力合作,联合开发产品,满足乡村振兴的大需求。同时也要关注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和新型乡贤等基层治理群体,创新研发特色化金融产品。


       第五,生活富裕角度,农村地区是投资理财的新兴市场,需要重点关注。以前正规金融产品少导致大家购买P2P等高风险产品。金融机构可以创新消费金融、理财、投资、保险、基金等多元产品,拓宽渠道谋划,满足乡村振兴中农业经营主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


姜松(受访者供图)


4、绿色是未来普惠金融的必由之路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


       当下社会背景下MBA学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未来绿色普惠金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姜松博士:


       MBA同学有工作经验,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未来的看法都有自己的判断,他们年纪比全日制学生相对大一些,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对错是非。但MBA同学大多欠缺理论能力,很容易陷入“怎么做”、“为什么”的问题。另外,他的专业知识往往是碎片化的,对宏观或已有知识进行整合串联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MBA阶段的教育,更多是把他们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把知识孤岛变成知识图谱。同时,MBA同学在研究方法上相对比较薄弱。想要成为行业专家,就要掌握如计量方法、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升研究能力。尤其继续教育或者转向管理岗、决策层的MBA同学,更需要这些能力。


       绿色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更高,产业在向绿色化转型,未来对环保类人才的人才需求非常大,两类人才可能是比较急需的。


       一是绿色金融定价方面的人才。绿色金融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是典型的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情,需要从更大的时间尺度更长的生命周期来审视绿色金融产品,这就需要定价方面的人才。


       二是绿色金融产品国际化标准制定人才。绿色产品中绿色的标准在哪里?比如国外的基金经理管理着不同国家的绿色金融产品,但是每个公司披露的有关绿色的信息和标准又不一样,这时候经理去做投资决策就很困难。


       定价和标准制定这两方面的人才可能是以后的热点。目前高校缺乏制定金融标准的教学,更别说跨国金融标准。这方面的理论已经滞后于实践了,这两个应该是大家需要努力的方向。


中国MBA教育网采编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