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理工MBA智汇 |王全意副教授:区域经济发展要从协调、高质量和创新一体化三方面发力

来源:重庆理工大学MBA    作者:原编    责任编辑:周子丁    12/30/2021

7236


导语

       由于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各区域间经济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和协调发展依然是中央经济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



       重庆理工大学MBA教育中心联合中国MBA教育网,特别打造《智汇》栏目,分析行业热点和企业痛点,提供专家思考和观点,为MBA群体及企业从业群体提供问题解决思路和决策参考理论。本期特邀重庆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全意,全面分析区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1、区域经济发展与时俱进,成果显著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历经了哪些阶段?其中又有哪些经验可借鉴?


王全意副教授: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目前略有差异。有一部分人认为1949年到1963年是以内地发展为主,沿海与内地并重的均衡发展阶段,1964年到1977年是沿海全面支持内地,恢复沿海生产的非均衡发展阶段。还有一部分人将上述两个阶段合并在一起,看作是改革开放前的均衡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也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1978年至90年代前的非均衡发展阶段,另一个是90年代后至现在的协调发展阶段,这是目前理论和实务界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新中国历经70年发展,探索出了很多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经验,以下四点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持续坚持: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过去70年的长足发展中,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逐渐开拓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第二,要重视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国家主导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监督落实具体措施,这是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手段。


       第三,要与时俱进。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我们党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密切与时代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第四,要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处理好六大关系,即均衡与非均衡关系、区域发展优先级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区域之间的关系。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


       中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有哪些时代特征?


王全意副教授: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时俱进,与过去有着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城市群发展优势凸显。如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四大都市群体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


       第二,中心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等中心城市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一些中心城市也紧随其后。重庆、成都现GDP总量在全国十大城市排名中分别位居第五和第六。就目前发展趋势看,重庆GDP有望超过位居第四的广州。以上数据表明,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为其所在区域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三,区域发展联动性和一体化,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通畅性有了进一步改善。城市群内部高铁、城轨、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的加密,推动了中心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间的联动性和一体化。


       第四,区域分化现象凸显,是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显著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在一、二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之间,有大城市支撑的区域和无大城市支撑的区域二者之间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另一个是中国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在近十年持续被拉大。当前中国区域经济除东中西部差距外,又叠加了南北差距。


2、缩小“四大板块”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


       近十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拉大的原因是什么?


王全意副教授:


       中国区域经济分化现象近年来逐渐加强。2013年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表现出更强的韧性和惯性。但依赖投资拉动自然驱动的内陆省份,经济发展上发生了大幅调整。因此中国内部南北之间,城市和城区分化越来越明显,经济发展重心也加速南移,形成了东、中、西部差距与南北差距并存的分化局面。


       首先是四大板块(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内部分化明显。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在东部地区的10个省市中,形成了广东、江苏等省份领跑,河北、天津等中部省市逐渐落后的局面。西部12个省市中,西北各省主要经济指标普遍低于西南各省市。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整体较为疲软,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在早年间甚至出现负增长。虽然近期通过多方努力,东北地市经济由负转正,但其经济发展仍在低水平阶段徘徊。


       其次是南北方差异化显著。与传统东强西弱的经济格局相比,国家经济增长中出现的南高北低现象需格外注意。2016年,北方经济规模在全国占比首次降至40%以下,到2018年时,又一步降至38.64%左右,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北方省市经济占比最低的一个时期。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人口流动出现北移南迁的现象。目前南方GDP总量大约是北方的1.8倍,人均GDP大约是1.3倍,人口差距大约是1.5倍。这些数据都清晰地呈现了近10年中国南北分化的各方面情况。


       然后是不同城市群之间的分化。城市群是城镇化的主要形态,也是我国经济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载体。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19个城市群建设。这19个城市群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处于领先地位的三大城市群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这三大城市群,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创新能力,在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成渝双城经济圈以及长江中游经济圈等与这三大城市群相比差距也有所拉大。


       最后是城市群内部区域经济发展分化。如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城市,重庆和成都与其周边城市发展不平衡。成渝中部的泸州、宜宾、内江、乐山、达州、广安、南充、绥宁等地,与重庆、成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这些都是内部区域经济发展分化的表现。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


       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把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王全意副教授:


       12月8日至10日,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当下的主要矛盾,需要通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去推动。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增长,将成为未来经济工作中的重点任务之一。经济工作会议也从以下四方面为未来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一,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已形成了较完整的区域政策发展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等,这些区域发展战略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指明了方向。


       第二,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平衡发展。不断强化城市在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市产业资本技术向乡村适度转移,健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增强对乡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和人力资本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内生增长能力。


       第三,要提升城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高低离不开城镇发展,城镇经济发展差距太大,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造成障碍。要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发展特色小镇,带动区域发展,形成互相帮扶合作的战略形势,促进区域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与生态平衡相结合。2020年国家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我们应积极响应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类协调发展。


3、RCEP助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


       将于2022年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王全意副教授:


       2021年11月2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东盟秘书处发布通知,宣布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6个东盟成员国和中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4个非东盟成员国,向东盟秘书长提交的协定满足生效条件,将于2022年1月1日生效。RCEP是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被称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里程碑,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也是中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成功实践。RCEP生效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


       第一,RCEP将有利于中国应对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疫情的冲击,使我国外部环境变得不确定。RCEP协定生效,将对外发出“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支持自由贸易和维护对外贸易体制”的强信号,进一步提振包括中国在内的成员国,增强其携手实现疫后经济复苏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助力扩大消费,提升消费者福利水平。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消费者需求低迷的问题。在RCEP协定生效后,各成员国之间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实现零关税,技术性贸易壁垒将大幅消减,成员国内部商品价格大幅下降,从而可以刺激消费,提高消费者福利水平,改善当前消费者需求低迷的状态。


       第三,RCEP将大幅优化中国企业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成本,扩大贸易,创造效益。RCEP将对成员国中不发达的经济体提供援助,弥足其发展水平差异,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推动建立贸易开放区经济一体化格局。


       第四,RCEP将拉动中国企业在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带来同步商机、规模经济效益和大市场效益。RCEP协定生效后,意味着各国货物贸易自由化将伴随着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检验检疫、技术标准等货物规则落地实施,关税消减和非关税壁垒消减等都将促进各成员国间的贸易关系。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


       我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重心是什么?


王全意副教授:


       目前就我国的经济背景和经济政策而言,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体现在区域协调发展、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三个方面。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线,推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进行区域板块联动,带领全国各区域统筹发展,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推动发展模式转型,提高经济增长效率,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经济能力和财政支撑能力。


       加快推动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心。如国外的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和国内的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城市群均为先进的创新区域,它们在全球创新网络中迅速崛起。


4、MBA要培养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复合人才


中国MBA教育网记者: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MBA人才培养应该如何应对新挑战?


王全意副教授: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整体格局和趋势背景下,企业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这为MBA人才培养带来了诸多挑战,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变革:


       首先,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结合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用国际化理念培养MBA学生。


       其次,要以国际国内认证为抓手,积极参与商学院教育认证,引进国际化评级标准,以评促建。积极申请相关MBA认证,形成现代商业商学的教学规范。以人才为契机,建立长效质量保障体系,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和适应当前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高级管理人才。


       最后,要结合区域经济特色与学科优势,细分人才培养市场。在生产和就业等方面进行细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MBA培养区域和细化市场。要加强MBA学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其多元文化适应能力、整合能力、解决复合型问题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MBA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国内外两大市场需求,培养具备全球化视野、专业技术知识,强领导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中国MBA教育网采编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