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与元宇宙之间,有多远 | 复旦管院瞰见×2022

来源:复旦港大IMBA项目    作者:原编    责任编辑:杨雅欣    01/18/2022

6809



///

元宇宙仅为序章,普通人与元宇宙之间还有10个大规模“韭菜菜田”那么远,我们初步预计的元宇宙到2050年才能建成。元宇宙只是一个工具,它是中立的,它没有善恶之分,善在于人心。应对元宇宙最好的方法就是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胥正川

///

我为什么看好元宇宙?我不知道它的未来是怎么样的,但是我知道它停不下来。它源于人性,得到技术的支撑,同时它符合文明进化升维的路径。所谓进化,其实用“演化”更合适,并不是高和低,但这个发展,我认为是确定的。


——严锋

///

元宇宙在中国有巨大的消费级市场和产业级市场,非常重要。元宇宙产业决定了在长期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能不能更好整合,快速提升生产力。


——陈立

///

在元宇宙时代,被资本化的是人的创意能力。打磨自己的创意技能,思考怎样在更高的空间维度去表达,未来,每个人都会有工作。


——谢浩


关于“元宇宙”,有人认为它是未来的方向,有人认为我们抵达它还有很多年,有人认为它是泡沫……在管理学者、人文学者与科技创业者心中,它是什么样的呢?如何构建,又如何与商业结合?


“庄周”与“梦蝶”——走进元宇宙的平行世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22瞰见 | 对话科创人物开年首讲今天下午举行。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胥正川副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严锋教授,复旦科创企业家营和复旦-港大IMBA项目校友、众墨信息科技创始人兼CEO陈立,元一畅想创始人兼CEO谢浩,从技术、商业、文化与人类未来等不同视角,共同探讨了元宇宙的形态、构建、当下的发展与未来的畅想。一起来看!


01

主题演讲



胥正川

以人为本的元宇宙——元宇宙的天地人框架与创世七元素


论坛伊始,胥正川副教授即从“元宇宙的起源与创世要素”、“元宇宙的定义与本质”、“元宇宙建设投资逻辑”三大模块解读元宇宙。


他认为,正如理解物理宇宙一样,元宇宙的构成可以分为七大创世元素:地,即云空间、算力;门,即进入元宇宙的途径,如VR、AR 等;根,即虚拟人、数字人。天,即虚拟人在云空间里的创作和创意,这构成了数字产品、语音端和创作作品;海,即IoT+数据驱动+AI,虚拟人之间形成连接、社交活动之后产生数据,数据得以留存,形成庞大的数据海,就可以驱动AI;宝,即金融体系;径,即数字孪生。


在“元宇宙七大创世元素”的基础上,胥正川老师引申出元宇宙的定义和特点。他认为,人们在元宇宙中拥有永恒的数字身份,包括无数分身,可以在其中生活、学习、工作、娱乐,元宇宙是现实世界的映射,它既可以复刻线下的物理世界,也可以创造不同的虚拟世界,它使得我们与这个世界的互动形式更加多样,体验更加深刻。元宇宙有三个体验特征:交互(interactive)、沉浸(immersive)与协作(collaborative)。同时,元宇宙的发展趋势一定是以人为本的,“永远是从用户出发、从人出发,人有什么需求,我们满足什么需求,而且用更低的成本来满足,这是元宇宙的核心。”


胥正川指出,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去构建元宇宙:围绕生产者构建“产业元宇宙”,围绕消费者构建“消费元宇宙”;在虚拟世界构建“平行元宇宙”;在物理世界构建“融合元宇宙”。


谈到元宇宙的投资逻辑,他认为这是“软-硬-虚”三条线的轮动迭代。第一个赛道是数字人(数字分身),但目前,国内很多数字分身只是流于形而没有神,其中重要的是背后的AI,虚拟人能不能跟真人进行人性化的互动。第二个赛道是硬件的发展,“云计算、边缘计算会不断地迭代,我很看好这个赛道。”第三个赛道是数字内容、数字产品、数字工具,即元宇宙世界的建模工具。数字内容、社交产业、协作工具,会有很大的发展,To B的有制造、教育、文创、建筑,To C的有休闲娱乐、游戏、电影、社交、直播。


那么,我们距离元宇宙还有多远?他在演讲的最后打了个比方,强调说:“别看现在元宇宙兴起了,普通人距离元宇宙大概还有10个黑客帝国那么远,我们初步预计的元宇宙到2050年才能建成。我们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就是去创造它!”



严锋

元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演讲中,严锋教授通过源自文学作品、电影、游戏等的图片、视频,带领大家从文学、艺术、人文的角度来看元宇宙。


他认为,元宇宙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行进中的过程,最早可以一直追溯到几万年前,当我们的祖先在石壁上画下第一幅岩画,就是元宇宙呈现的雏形。”同时,元宇宙是虚拟和现实结合的能力,“如果用人文艺术的眼光来看,虚拟和现实结合的过程源于人性,它是人之为人最深、最久远的渴望。这种人性渴望又重组、塑造了这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它也重组和塑造了人性。”


如何定义元宇宙?在严锋教授看来,这是一个科幻的概念,也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我们可以把传统的现实世界看成是一个现实宇宙,同时,我们又很早就有了另一个宇宙,那就是虚拟的宇宙:文学、绘画、戏剧、电影……在过去这两个宇宙是相互分离的,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两个宇宙之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它们越来越融合。人类的虚拟活动正越来越具有实体性的力量,这种融合的结果,就是元宇宙。”他认为,数码和网络把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推向一个新世纪,元宇宙就是这种关系发展的体现,是人类精神新的生长点。


元宇宙的未来是可描绘的么?严锋老师总结说,元宇宙是一个构建,“它未来会怎么样,我们不知道,但我们把它建设成什么样子就会是什么样子。”如同许多技术——AI、生命科学、转基因——一样,“是双刃剑,有不确定性,有可能给人类带来全新的世界,也可能毁灭世界,关键是我们怎么样参与、怎么样介入,这就是元宇宙这个话题非常重要的地方。”



陈立

数字孪生——距离我们最近的元宇宙


作为业内数字孪生的专攻者,陈立校友以从业者视角,和我们分享了他眼中的元宇宙:是互联网的持续延伸;是数字化的进步发展;包括5G、AR、区块链等多种元素;核心是虚拟体验XR,是基于XR的数字化服务;包含各类场景的应用和体验;并非Meta、微软等大企业的专属,是产业的重新分层分工;同时也是争议并存的“双刃剑”;在应用场景上,除了C端体验,XR也是生产力工具,可适用于工业制造、工艺管理、远程培训等。


在从业实践的摸索中,元宇宙被认为有7层构成要素:体验、发现、创作者经济、空间计算、去中心化、人机交互、基础设施。这些要素对应着元宇宙不同的发展阶段: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


作为“数字孪生”领域“吃螃蟹”的人,陈立认为当下元宇宙的赛道里,数字孪生拥有多层次的价值:减少资本支出和维护成本,提高总体设备效率,降低的干扰风险,减少运营人员和相关费用,提高投资回报率,加强风险管理,提升客户服务,改进的健康与安全培训及系统。


作为元宇宙领域里值得关注的元素,陈立认为XR是元宇宙虚实的交汇点,它可以构建全新的世界,比如:重新定义人们的工作,重新分配教育资源和内容,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生活,促进医疗发展,等等。


最后,陈立分享了自己用数字孪生帮助各地级市搭建智慧城市的经验,他说,中国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方面是可以弯道超车的,国家也释放了很多新基建政策的红利。



谢浩

轻量级的元宇宙构建


谢浩一开场便将我们带入了他和创业伙伴一起打造的元宇宙世界。随着他操作电脑,观众们在屏幕上欣赏了地球大气层、内核,下一秒钟就进入客厅,接着是拔地而起的“工作台”屏幕,播放着元宇宙的案例。结合生动的实例,谢浩为我们分享了他理解的元宇宙。


在他看来,元宇宙的本质,是用符号构建意义系统。元宇宙的第一站是Web3.0。在Web3.0的基础上,人不但可以浏览内容,还置身内容当中,参加互动。但这个情况下,面临四个挑战:第一,内容生产的效率比较低;第二,内容的品质相对粗糙;第三,兼容性不够,目前全世界有42亿台智能手机在使用,我们要考量的是,如何让已有的这些超级计算机加入到元宇宙当中;第四,需要一个比较低成本、低能耗的运营方式,低碳一定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结合目前元宇宙的发展情况,他认为理想的元宇宙工具应当具备以下几个要素:摆脱“下载app方可使用”的壁垒;具有极强的兼容性;智能压缩,提高访问效率,实现低碳访问。


在分享的末尾,谢浩为我们演示了如何在线上搭建一个自己的画展并邀请好友线上参观。这不仅引起了观众对元宇宙的遐想,也让大家更加期待以人为本的元宇宙会如何丰富我们的世界。


02

圆桌对话



在胥正川副教授的主持下,嘉宾们围绕“元宇宙之商业与生活新世界”展开激烈的讨论。以下这些问题,欢迎你一起思考:


● 有什么指标或者事件可以帮助我们判定元宇宙时代的真正到来?


● 目前Metaverse还不能实现的痛点是什么?在AR/VR,高速网络,云算力,边缘计算,虚拟场景构建(渲染),内容生态,经济体系方面,难度从大到小如何排序?


● 元宇宙产业链包含哪些环节,各环节的产业地位是怎样的,有发展的先后次序吗?


● 一个新技术或领域的出现,应该能正向影响社会和产业,元宇宙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你最担心的地方在哪里?整个社会做好元宇宙到来的准备了吗?


● 疫情期间长时间戴口罩尚且有难度,让普通人可以长时间戴着VR设备生活在“元宇宙”,是否也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