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日下午,正值“人工智能心理引擎实验室”成立三周年,《重塑:AI心理引擎驱动金融创新》新书发布会暨北京邮电大学新文科基地“人工智能心理引擎实验室”三周年高峰论坛成功于线上举办。
本次活动由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办,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书记王欢教授、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何伟教授、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杜军平教授、比利时鲁汶大学组织心理学研究中心叶冉教授、北京城市管理学会常务副会长张耘研究员、北京政务服务管理局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副主任冯颖义、北京工银亚洲金融科技部总经理唐斌、优联资本董事长王孝华等行业专家出席。会议由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晓飞副教授主持,观识CEO方彤与观识研究院院长刘敏博士作为心理学专家及联合实验室创始人,参加会议并发表演讲。
方法论成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能力
方彤主要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心智层AI的必然、心智层AI的应用探索、心智层AI对心理学的促进“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首先,方彤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发端和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认为工具的进步形成了人工智能的早期发展,其中包括数据能力和算力的持续提升。而在近30年来,随着算法的发展与升级,人工智能进入了方法论进步的发展阶段,而在未来方法论会继续成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能力。
其次,方彤认为依照人类智能的「感知、心智、精神」分层逻辑,在当前感知层人工智能相对体系化的基础上,心智层人工智能的出现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心智层人工智能是对人脑更高级的模拟,这种模拟是在感知基础上的超级复杂体系,单纯依靠更多的数据和更强的算力这种工具的提升,是无法实现突破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心理学作为一种方法论,通过方法论的进步来推动心智层人工智能的演进。方彤提出了包括感知获取、知识归纳、演绎推理和心理因素等要素组成的思维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详细阐述了心智层人工智能的结构、逻辑与运行模式,提出了从落地应用出发,形成心智层人工智能的开放体系,通过专家建模的方式,逐步推动心智层人工智能的发展。
方彤在分享过程中,向大家介绍了实验室和观识团队依据心智层人工智能思维模型所开发的AI心理引擎产品,以及在金融行业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在业务场景中超出预期的转化率效果数据,可以看出AI心理引擎已经初步具备了与人类大脑相似的进化能力。同时通过不断地实际应用,不仅可以持续训练,还可以实时调整心智层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方彤从体系化探索、量化数据、研究方法和应用空间四个角度,描述了心智层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将对心理学研究带来的机会和支持,人工智能和心理学一定可以深度融合,相互成就,推动心智层AI的快速发展。
AI心理引擎从提升信任关系赋能公共服务
在后续的圆桌讨论环节中,北京政务服务管理局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副主任冯颖义率先提问:北京12345热线在人工智能应用上做过很多探索尝试,但都在感知层上,对我们这种场景多、问题杂的平台,心智层AI如何做到标准化的流程与多样化、个性化的场景相结合呢?
方彤从四个应用方面进行解答:
首先是沟通风格。面对不同沟通风格的客户,提供不同的心理应对策略,目前这一点我们的产品已经实现于催收、营销等场景中。
其次是信任关系。通过AI心理引擎的信任模型与客户建立信任,并监控信任值,了解客户的信任值变化,提供不断变化的策略,这一点也已实现。
再次是满足客户心理需求。AI心理引擎帮助接线员挖掘客户表面问题下的心理需求,真正解决客户问题,也能够有效降低投诉率。
最后是问题本身。通过开发各个场景下的应对方案,根据时效性、反馈量等排列优先级,使得热线更有效率。
冯颖义副主任表示认同,看来AI心理引擎在政务场景中应用空间也很大,期待心智层AI可以在政务中发挥价值。
AI心理引擎升维人工智能
优联资本董事长、原阿里副总裁王孝华对此表示:AI作为很好的工具,市面上很多公司没有利用好,我为什么唯独看好对AI心理引擎的心智层AI呢?
首先从应用方面。很多公司技术不错,但没有找到应用场景,而AI心理引擎已经在多场景业务落地。
其次从效果层面。效果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能,AI作为新兴技术,很多产品落地后达不到预期目标,和理想有差异,而AI心理引擎在催收、营销等场景实践中都取得了肉眼可见的业绩提升。
最后从价值层面来讲。人工智能到底应该偏向“智”还是“能”?大多数公司停留在感知层,在“能”也就是能力、算法上下功夫,真正突破到心智层,在“智”上下功夫的却没有。感知层AI算力再高,利用确定性的计算结果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破局还需拥有智慧的心智层AI。
王孝华先生总结到,人工智能市场已经到了需要“升维”的时候,心智层AI是AI突破的方向,也是必然的方向,路对了就不怕远,相信AI心理引擎的心智层AI会取得更丰厚更有价值的成果!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