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 丨现代企业碳资产管理——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碳中和管理沙龙成功举办

来源:华东理工大学MBA    作者:原编    责任编辑:周子丁    08/21/2023

5392


2023年8月19日晚,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碳中和管理沙龙于线上成功举办。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碳中和管理模块课程组长马铁驹,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宾晖,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健康安全环保管理部绿色低碳处副处长王之茵,江森自控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中国区总监余宁,巴斯夫副总裁、全球电池材料生产及运营戴元燊应邀出席此次活动,围绕碳中和热点问题展开“现代企业碳资产管理”主题沙龙分享。活动由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MBA项目主任刘显珊主持。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碳中和管理模块课程组长马铁驹


活动伊始,马铁驹院长对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的历史沿革及专业学位建设情况做出介绍,并对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新增的“碳中和管理模块”课程做了详细解读。


实施“双碳”战略是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全球气候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马院长表示,基于国家战略、科研与学科、资源与平台等多重优势,从2024级开始,华理商学院将在MBA和MEM项目中增设“碳中和管理模块”课程,欢迎广大有志之士加入华理,一起“碳”寻未来。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宾晖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宾晖以《碳资产管理体系建设》为题,围绕碳资产起源与发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架构与活动、企业碳资产管理体系做全面的分享。


他指出,碳资产具有稀缺性、消耗性与金融属性,物质形态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包括碳排放配额、核证减排量、碳普惠减排量、碳金融衍生产品、绿色电力、绿色电力证书、节能减排降碳技术、绿氢等。从碳资产整个生命周期维度来看,碳资产管理可以分为碳资产获取、碳资产维护、碳资产运营、碳资产处置四个基本活动。碳排放管理体系、碳资产管理体系、碳交易管理体系、碳中和管理体系是EATNS碳管理体系的四大子体系。当前全国各地企业已陆续启动EATNS碳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未来将有更多企业深度参与其中。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健康安全环保管理部绿色低碳处副处长王之茵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健康安全环保管理部绿色低碳处副处长王之茵以《中国石化碳资产管理》为题中石化为案例做分享。


她介绍道,中国石化在“坚定实施绿色洁净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将碳资产管理理念深植于心,将“应对气候变化”充分融入战略发展规划、公司治理体系中,建立明晰的治理结构,为提升公司气候变化管理与应对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围绕低碳发展战略管理、碳排放基础管理、碳减排管理、碳交易管理构建了契合企业发展现状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同时,在科技引领下,中国石化还积极开展各项碳减排行动,努力推进CDM和CCER项目开发。并表示希望能够借助华理商学院的平台,与各行业的精英翘楚们一起,碰撞思维,探寻碳资产管理的未来。


江森自控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中国区总监余宁


江森自控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中国区总监余宁以《碳资产管理的平台化和数字化》为题,围绕碳资产管理的意义与挑战、数字化管理的作用与优势、碳资产数字化管理的关键要素和解决方案等方面内容展开分享。


他指出,碳资产管理是指以碳资产取得为基础,战略性、系统性地围绕碳资产的开发、规划、控制、交易和创新的一些列管理行为,是依靠碳资产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完整过程。碳资产数字化管理能够实现碳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高效的溯源追踪、量化评估、监测和报告,达到提升碳资产价值、降低碳减排成本、增加市场透明度的效果,进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他表示,数据采集与监测、数据分析与优化是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基础,数字化平台各项功能的实现将为企业碳资产管理带来极大便利。


巴斯夫副总裁、全球电池材料生产及运营戴元燊


巴斯夫副总裁、全球电池材料生产及运营戴元燊以《动力电池全价值链回收与碳资产管理》为题做精彩分享。


他介绍,巴斯夫电池材料已在全球布局,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将对锂电池需求量带来爆发式增长。根据全球鲤电池及动力型电池需求量 (装机量) 预测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球仅电动车领域对锂电池的市场需求将达到6TWh,加上储能市场以及细分领域的电动化,未来10年全球对锂电池的需求将超过10TWh。碳中和为锂电行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给予了绿色的要求与期待。“巴斯夫杉杉”是巴斯夫与杉杉共同成立的公司,秉承推行低碳生产、加快回收利用的原则,将在分布式光伏发电、调峰储能、高浓度工艺气体回用、余冷余热利用等方面进行规划部署,坚持在提升产能的同时注重全球气候保护,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当前“碳中和”正从全球共识向全球行动推进,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沙龙能够有所收获、有所启发,为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至此,现代企业碳资产管理——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碳中和管理沙龙圆满落幕!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