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很多事情都需要一个触发点,当扳机扣动后,它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推动力,一发不可自拔了。所以跑步也会上瘾,当起跑后自己想停都停不下来,直到奔向终点。”
——中大管院 蔡诗洲
本期嘉宾
蔡诗洲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MBA沙12领队
回首:不甘现状,不断突破人生边界
与其他普通医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不同,硕士毕业后的蔡诗洲在医院工作一段时间后,便选择进入医疗外企工作。这样不走寻常路的决定源于他对学医初心最本质的坚守:帮助更多的病人康复。而这也是他后期创业,创办适介医疗的动力和源泉:旨在用更有效的医疗产品,让更多病患得到更安全有效的治疗。
在早期的职场岁月中,不困于现状,不沉迷既往成绩,为了突破发展瓶颈,蔡诗洲选择通过继续读书进一步提升自我,寻找领导力的锤炼,寻求人脉资源与自我发展路径。身处广州,具有区位和资源双重优势的中山大学管理学院MBA项目,便成了他学习金融类理论知识,提升管理能力的首选。
“一个真正有品牌有文化的学校,是坚持以教育为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出发点的。”在中大管院MBA的学习不仅拓宽了蔡诗洲关于公司、行业的商业视野,更帮助他通过整体系统的学习,了解了财务、人力资源等各个环节在商业运作中的重要作用,帮助他更好地整合各部门的职能,推进部门联动,实现更高效的组织管理。
对不同行业的深入了解,打开了蔡诗洲的商业大局观。他意识到,虽然各行各业的发展境遇和解决方法不同,但都是由共同的文化哲学基础推动的,这种思想境界的提升也是中大管院MBA学习带给他的最大收获之一。
坚持:燃烧热爱,实现人生多样可能
除了学习深造,拓展自我,在MBA学习阶段还要学会广结善缘,挑战自我。2019年四月底,蔡诗洲作为中大管院首次出征亚沙队伍的B队队长兼队医,奔赴沙漠,开启亚沙之行。
一滴水不管多小,汇入江海也能折射太阳光辉;一个人无论多微,融入集体也能散发千钧之力。蔡诗洲肩负着整个队伍健康管理的责任,为了集体的荣誉和使命,不管多苦、多难、多累,他都努力团结队友,振奋士气,凝聚精气神儿,争取完成比赛并取得好的名次。赛果不负众望,中大管院代表队第一届参加沙8,便斩获“沙鸥奖”,创造了第一次参加比赛就拿下沙鸥的历史记录,更赛出了“商界黄埔军校”的精神与荣耀。
从沙8开始跑步,蔡诗洲便一发不可收拾,全马、越野、百公里让他慢慢获得成长与蜕变。跑步从最初的为团队而战,逐渐变成了人生中的一种热爱。“做很多事情都需要一个触发点,当扳机扣动后,它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推动力,一发不可自拔了。所以跑步也会上瘾,当起跑后自己想停都停不下来,直到奔向终点。”
以目标为引,人生旅途便更加坚定。沙8取得的荣誉推动院校开始组织跑团,提供教练资源,不断招募、训练新成员。这种过程中让一些原来不经常跑步的人,通过亚沙赛事的选拔、训练汇聚到一起。借此契机,蔡诗洲联合志同道合之士成立了中大飞龙跑团,凭借相同的兴趣爱好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着他们共赴沙场,一路携行。
人活一世,总在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哲学。蔡诗洲认为,通过语言、文字、数据、图表和公式来表达的显性知识,对谁都是公平可见的。但隐性知识却是一种个人体验,难以言说。“亚沙一次,沙友一生”,经历过亚沙的MBA人就是以主人翁的精神打了一场高度信任、自愿自发、共同热爱的硬战,大家相互支撑与取暖,成为一个荣誉感极强的群体。
突破:敢为人先,歌行大漠人未停
“中大管院沙友的精气神儿非常足,具有极高的凝聚力和坚定的意志。不管多苦多难多累,我们一定要拼尽全力拿下沙鸥奖,这种精神从第一届开始就已经为队伍奠定了基调。”在蔡诗洲看来,中大管院亚沙队伍不是“躺平”的队伍,完赛只是目标之一,而注重亚沙体验感,让更多人能够爱上跑步,爱上亚沙,来亚沙参赛,不断提升成绩才是队伍的最大追求。
通过他初次备战和参加亚沙赛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团队成员对蔡诗洲多了一份可以担任领队的信任。“那段沙8的革命情谊始终难忘。但由于后续工作等种种原因就没有再去过亚沙了,一直欠着中大管院沙友会一次A队的名额”,加之蔡诗洲这几年已经完赛了两次百公里级别的个人越野赛,并有成功组织赛事夺冠的经验,在老沙A队里要他去做一次A队主力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沙12的组织周期实在太短,必须由经验丰富且信念坚定的老沙友出来承担责任,于是蔡诗洲众望所归成为了沙12领队兼A队队员。
这一份浓浓的“战友情谊”也带着一份沉淀的责任与使命。起初,蔡诗洲也曾有过心里挣扎,坦言担任领队的累和苦。从赛事宣传、队员招募、训练选拔、制度和组织文化、赞助费用等方面都需要他亲自过问、全面布局,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落下。但他相信,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组织目标,这个过程与结果需要沉淀,需要传承,需要一个有愿景的组委会去制定制度,去执行到位,需要明知困苦在前还要无畏行进的勇气。
“整个赛事组织里,领队承担了非常大的责任,不亚于一次从零开始的创业。” 对于领队这个角色,蔡诗洲认为协调统筹能力是最关键,也是必须要具备的。领队是一个团队的灵魂,既要认同他人的价值观,组织队伍,号召学员代表学院去争夺荣誉;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能力锻炼,完成教练制定的训练计划;还要敢为人先,具有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的精神,以及让队员们信服,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担任领队的整个过程中,其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得不让蔡诗洲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知,协调好工作和生活。作为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董事长,蔡诗洲也常常很难在工作与生活之间找到完美平衡点,除了工作,他更多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和训练。为了不辜负组织赋予的职责和使命,他只能作出取舍,“舍小家,为大家”。
展望:重整行囊,百战归来再出发
大漠黄沙披锦绣,长河落日起烟波。今年沙12比赛,中大管院取得了第十六名的好成绩,在整个华南院校中排名第一。但蔡诗洲对取得这样的成绩似乎 “并不满意”。
比赛结束后,蔡诗洲哭了,不仅仅是因为取得的名次喜极而泣,也有许多遗憾和不甘。重回沙场,也让他真正看到了队伍还有进步的空间。“与华南院校以及华东和其他区域强队院校相比,我们队伍赛事的组织和训练的强度都相差甚远,总体实力还需要再提升。希望下一次我们可以冲进前十。”
“如果要卷成绩真的就需要信仰,一个队伍需要有高度的奉献精神,一定要做好日常的训练工作。赛前的沙漠拉练和选拔至关重要。”在前期队员的招募和选拔过程中,中大管院秉持宁缺毋滥的态度,以高标准、严要求招募主力队员。
蔡诗洲要求队员每个月跑量不能少于200公里,A队队员尽可能贴近300公里或超过300公里,而且不能缺席教练的任何一个训练计划,两个月以内至少要保证一半以上的时间完成教研计划。在训练前期,队员养成了跑步习惯并做到月跑量200公里以上的时候,可以安排一次沙漠拉练,这就能让他们知道自己在接下来的跑步强化周期里,应该重点提升哪些能力,增加哪些针对沙漠特点的强化训练。而在报名截止的后期,通过沙漠选拔,可以把一些在完整训练周期里表现不错的干将送上赛场,为院校取得更好成绩。
从沙12的比赛现场看,蔡诗洲发现他们对赛事规则的理解仍然不如华东地区的院校,“能夺冠的队伍真正靠的是实力。他们对规则理解得非常的透彻和深入,我对他们从A队、B队到C队赛事组织无缝衔接的统筹水平深感佩服。”
沙12已经结束,但是一颗奔跑的心还在持续跳动,一群人还在为下一次亚沙的到来而摩拳擦掌,翘首以盼。为了能让中大管院在接下来的亚沙中取得更好排名,蔡诗洲也进行了认真的复盘分析“现在亚沙越来越卷了,前排院校的训练计划都是公开的,所以拼的就是执行力,而不是计划。战略只是成功的20%,执行力是80%,考验的就是结硬寨打呆仗的本事,如果在平时训练做得不够刻苦,在亚沙正赛上就只有被别人虐杀的份。所以要抢得好的排名,平时就应该更加刻苦训练,功夫在日常,别想有任何取巧的可能性。”
对于队伍的调整,蔡诗洲认为“得女子者得天下”。由于沙12筹备时间只有4个月,团队特别邀请金牌教练制定了科学的训练计划,同时经过层层选拔筛选出了11名A队队员,形成了沙12参赛队伍里唯一的 “全男A队”,但由于赛事规则的要求,女队员的缺失让队伍在计时和成绩方面处于劣势,这也为沙12的遗憾埋下了最大的伏笔。
B队的深度决定队伍的高度。亚沙赛卷到今天,已经不是常规模式的训练能满足的了。这次的冠军院校交大安泰请国内著名的马拉松和越野大神管油胜在B队帮忙带男A队员,保证全部六个男A都能在冲刺阶段以非常高的速度翻越沙丘到达终点。可惜中大管院这次组队过程中就无法组成有协助A队能力的B队,人数也不够沙鸥奖标准,最后只能遗憾取消了B队,分流去了AC队,组成了拼成绩的尖刀阵容,C队全力辅助A队拿成绩。
C队组织协调能力决定着主力的体力水平。团队成功是离不开一个有强大后勤保障的C队的,在这种有间歇的赛制里,C队的组织协调水平就决定着AB队的体力水平,要做到不止让AB队不消耗多余的体力,还要帮助他们节省赛道上的体力,把速度做到更快更强。“有时高手院校之间的竞争都是以秒为单位的。这种一点一滴的时间争取看似琐碎,但真有可能最后就决定着队伍的胜负。这次比赛有幸遇上了由李志明主任挂帅带领的C队,他本人用买好的小锤子亲自上阵搭帐篷,给我们A队做好了所有的生活后勤保障工作,让我们有足够多的体力恢复时间,全力冲刺成绩。”
沉淀:铁血亚沙,去翻越人生更高的峰
无论在中大管院就读MBA,还是参加亚沙赛,坚守的校训精华和秉持的赛事理念,都给蔡诗洲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带来了偌大的帮助。他认为,二者的内涵有着相通之处。在传承价值观方面,中山大学倡导学术诚信和道德品质,而亚沙赛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遵守规则,展现体育精神和道德风貌。在追求卓越方面,中山大学一直以来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卓越的教育质量为目标,而亚沙赛也致力于为沙友们提供一个拼搏、竞争的舞台,鼓励他们追求卓越,在比赛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强者恒强,亚沙赛作为“商学院的第二课堂”,已经成为MBA人心中的共识。蔡诗洲表示,“MBA有两种人,一种是去过亚沙的,一种是没去过的。”亚沙成功的商业案例和品牌文化宣传都是吸引他参赛的重要原因。他认为,亚沙赛是值得去的,只有去过后才能知道团队协作能力如何具体去落地、实施和践行,才能有一个更深刻的体会。“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通过赛事的筹划和挑战,他对书本中的奥义也理解得更加透彻和深刻,获得巨大触动的同时,也收获了人生漫漫长河中无比长久且珍贵的回忆。“亚沙的品牌力也造就了在MBA群体中的粘性,包括现在新入学的新生,都以在MBA期间参加一次亚沙为荣,并为此努力。”
“虽然离赛前目标还是相去甚远,但中大管院沙12A队的11勇士们不畏艰险,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进行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战斗。纵使第二天比赛结束的时候知道团体成绩大幅度领先第17名,在大部分主力都有受伤的情况下,第三天依然展现出拼搏精神,继续坚持跑起来,紧紧跟住前排的院校步伐。很多A队队员冲线后都无法站立,拼出了顽强的体育精神,输得顶天立地。全体队员拼进了全力,就算关节扭伤和骨髓水肿都没有放弃过比赛,守住了第一梯度强队地位。作为领队,我非常荣幸能和这样一支有着铮铮铁骨的队伍同行,我们11A+16C共计27名队员拼出了中大管院应有的风采和精神。虽然有遗憾,但也给后来者留下的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早有凌云志,沐风踏黄沙;红日腾万里,前路灿烟霞。沙12的比赛刚刚落下帷幕,沙13的热浪已经滚滚而来。冲出华南地区,向全国强校看齐,冲向前十,去追逐、去奔跑、去释放,去创造属于中大管院亚沙团队新的耀眼成绩,也将是蔡诗洲和他的沙友伙伴们的下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