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下午,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士大讲坛”(第四期)在经管大楼报告厅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省科协主席,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凌文应邀来校为师生作了题为《新质生产力与跨界创新的探索实践》的学术报告。校长朱新远,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盛春,学院全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以及来自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系统科学学科等300余名师生参加报告会。此次报告由盛春主持。报告同步通过线上多渠道进行直播,观看人次超1.8万。
报告伊始,盛春首先回顾了往期院士大讲坛的精彩瞬间,他表示上海理工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管理学院更是在商科教育领域不断探索与突破,力求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本期嘉宾凌文院士在新质生产力与跨界创新方面有着深厚造诣和独到见解,将为这个领域的学术探讨注入新的活力与灵感。
盛春主持
报告现场
“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凌文从“新”和“质”两个字诠释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新”,要从五方面说起,第一是产业,指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是预期,要积极培育未来产业;第三是内涵,指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第四是动能,指增强发展新动能;第五是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从“管理”向“治理”的升华。“质”,高质量发展需要摆脱传统的增长路径,而高创新驱动需要通过核心关键性技术得以突破。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我们的发展目标是,以高效能、高质量为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通过创新开拓新领域、新产业、新赛道,力求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要以“改变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外延式增长路径”为发展模式,追求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增长路径。
不同领域间的跨界创新
凌文通过列举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预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与大家探讨了企业治理中“管”理和“治”理的不同;提到山东产业创新链部署问题,强调学科研究要以实事求是、落地为实为研究方向;分享自身在系统工程跨界集成创新实践,提出了“技术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五链融合的培育路径,指明了跨界创新前进的方向。这些成功案例充分证明了不同领域间的相互渗透与合作能够创造出巨大的价值。最后,凌文强调了不管是在任何领域,都要找到自身优势的重要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作报告
交流互动
问答环节,师生就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如何开展研究工作展开讨论,凌文从自身政产学研金五个领域跨界经验进行解答,科学是规律,工程是实践,要细分领域,差分竞争,做到三“非”,即非干不可,非我莫属,非常期待。
盛春总结发言,特别感谢凌文院士为我校师生及在场嘉宾、校友带来的精彩报告,他结合自身丰富的跨界经历,生动展现新质生产力的跨界创新实践,不仅为大家阐述了新质生产力与跨界创新的理论,还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同学们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前行。
凌文,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省科协主席,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曾任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董事长;神华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国家能源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山东省副省长;中共十九大代表,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山东省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等职,是我国第一代系统工程博士、博士后,长期致力于应用系统工程理论解决重大工程问题,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国家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国家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奖。主持并直接操盘创立中国氢能联盟并出任第一届理事长。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金融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