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版的《经济学人》描述了这样的一幅画面:
“在你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超过6万只货船正在海上航行,载满了来自中国的iPhone、孟加拉国的衣服、阿根廷的牛肉和波斯湾的石油……这些货船使得各国将自己的相对优势转化为财富。而如果它们停运了,过半数的人类将会遭受苦难。”当国际经贸往来被疫情切断,全球经济活力日渐走向萎缩。美国将中国多所高校列入实体清单、印度宣布封杀59个中国App……
身处于这史无前例的大变局时代中,表面化的热点和海量的碎片信息无时无刻不搅动着我们的焦虑情绪,而智者总能从深度学习中找到通往未来的答案。
面对时代的快速嬗变,改变命运的将不仅仅是数量化的“知识”,更是认知的深度。深谙于此,2020年6月30日,长江中文/金融MBA宣布与得到App联合发布得到奖学金,让诸多追求卓越、有梦想、有担当、具备无限潜能的年轻人,获得理论与实践、视野与格局、思维与境界等全方位的提升,以更多元的方式探索管理智慧。
来长江商学院干点大事儿,成为了不起的你自己!
长江中文/金融MBA携手得到APP发布“得到奖学金”
(左)得到App CEO 脱不花
(右)长江商学院副院长 李海涛博士
1、拥有学习力,才能拥有这个时代的终极竞争力
“取势、明道、优术”是长江商学院的校训。所有成功的企业,也正是围绕着这三点而展开:通晓时势,顺应潮流;探究规律,明细理念;谙熟技巧,掌握工具。
得到App创始人兼董事长罗振宇认为,“过去人们对商业的理解通常围绕着两个维度:第一是竞争,第二是增长;但随着创新时代的降临,“共识和联合”应被定义为更重要的商业逻辑,这也是他选择创立得到App的初衷之一。
一所学校,就应该把一个共识、一个理念,像一面铜镜一样,反复打磨,照得我们须发毕现。长江商学院也是一样,打造新一代商业文明,汇聚新一代最优秀的企业家就是长江的‘共识’。”
商业理论学家阿里·德赫斯(Arie de Geus)曾说:“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速度更快,可能是商战中唯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要想握住时代的脉搏、在瞬息万变的商场上占得先机,唯有持续不断的学习。
李海涛
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
杰出院长讲席教授
中文/金融MBA项目副院长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多重颠覆性技术并发的时代。李海涛教授认为,2020年对中国的企业、企业家和商业精英来说极为独特。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融入与发展的十年:中国加入WTO、融入全球化的经贸体系,依托城镇化、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第二个十年,是转型与分化的十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依赖于出口、基建和房地产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最近几年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行动,正进行着痛苦的转型。
接下来的十年,将是颠覆与创新的十年:以前企业家只要勤奋有胆量,能控制成本、敢加杠杆,就能把企业经营好;但这一做法以后将不再灵验。企业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升级,就会面临被颠覆的危险。”
未来,中国要走出一条高质量经济增长之路,行业间的集中整合日益加速,新商业模式和新技术也将持续涌现。
对有些行业或企业来说,这意味着“风险”,对另一部分行业或企业来说,这则是巨大的“机会”——但前提是:身处其中的商业领航者,是否能通过深度学习而准确识别并把握住时代之势。
如果一个商学院不能在时代的变化之中提出新理论、新价值、新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就不可谓之为“一流”。长江商学院不局限于探讨有关中国商业、管理和经济问题的洞见,而是致力于建设跨界的全球学习平台,向中国的商业领军者传递引领世界管理教育的“术”与“道”。
2、信息碎片化时代,重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知识结构
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但很多时候,企业家和高管们只是在“假装学习”。是什么阻碍了真正的学习?学习型组织之父彼得·圣吉(Peter Senge)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商业环境中都存在着这样的人,为了保护自己,谁都不愿露出无知的样子,从而形成了一种“熟练的无能”。
企业中充满了许多“没有在真正学习”的人,由于缺乏自我认知,缺乏系统性思维,在温水煮青蛙的环境下逐渐丧失了敏感性。再加上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打破了知识获取范围的边界,知识数量构建的优势逐渐被消解。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知识的层次和结构。
长江中文/金融MBA课程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学员接收到的将是系统化而非碎片化的管理学知识教育。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碎片化时间和知识的利用成为常态,但很多时候,碎片化的信息最终只能是碎片而已,无法融入既有知识体系,也不能和其他认知形成联动。
在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下,在中文/金融MBA的学习经历将教会学员如何去“拼图”,把一颗颗碎片组合拼接成为一幅完整的画卷,永久地留存于心中。
钟灵
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
长江商学院经济学助理教授
诚如钟灵教授所说,“来到长江的同学,有的正迈向更高阶的管理岗位,有的想要独立创业成为企业家。他们通过企业实践和自发的碎片化学习,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结论和观点,但更渴望获得系统、规范化的商业训练,从而在未来的决策和执行中更自信、更游刃有余。
长江中文/金融MBA项目的课程设置,就是由这样的需求而出发,不只是回答同学们在当下面临的问题,而是为正在成长中的企业家们,提供现在不一定用得上、但在未来必不可少的的知识体系,以帮助大家具备未来事业长期发展所需的信息、理念、和眼界。
我们的必修课让同学们可以系统性地获得商业管理知识,并将他们从实践中得到的零散知识点与学科框架建立联系;我们的选修课则在商业管理的通用知识结构之上,聚焦具体行业、探讨热点问题,向同学们提供个性化的专项深度训练。”
以钟灵教授在长江商学院最新开设的选修课《人力资源管理前沿问题与实践》为例,教授会将过去十年出现在国际顶级期刊上、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研究论文全部梳理一遍,让学员了解最新的学术观点及其应用方法,帮他们把印象中的理论基础更新到国际前沿状态;也会鼓励学员们分享自己遇到的问题,并帮他们把这些实践困境抽象成经典问题。在讲授这些经典问题的前沿研究时,着重引导同学们从研究结论中得到实践启示。
3、经济下行期,所有人都应具备“企业家思维”
如今,面对这场“百年未见之大变局”,不论是企业家、创业者还是各行业的高层管理者、专业人才,都要学会摸清新形势下商业发展的新规律,重构“看自我、看世界”的思维模式。
“当你站在月球去俯视这个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视角。修炼过后,你的胸怀、视野,进而所思考的解决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为中国培养未来颠覆式的商业领袖,是我们项目的使命。”李海涛教授说。“长江的优势在于有40多位世界级全职教授团队,师资阵容全面而均衡。这些教授不仅在哈佛、耶鲁等海外顶级名校获得了博士学位、做过教授,同时也对中国经济和企业具有深刻的研究与了解。
无疑,中文/金融MBA教育对思维方式的重塑是“革命性”的。短期来看,提供了系统的商业、管理知识的补充和梳理;长期来看,更培养了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包括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来中文/金融MBA学习的最大意义,就是把原本的个体思维转变为管理者和企业家的思维模式,让他们成为真正成长为各行各业“扛把子”的领军人物。
有一句话这样说:“找到了长江,就找到了世界”。长江的教授都是‘三有新人’——有学识,懂商业,接地气。长江的校友企业覆盖各个行业,校友企业身家加起来可占到中国GDP的1/6。除了定期组织企业参访活动,教授还会和校友一起结合行业发展实际形势研发教学案例,所以长江的课程都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保证每一堂课都有的放矢、落到实处。
钟竹
长江商学院中文/金融MBA校友
北京安博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对于长江中文/金融MBA校友钟竹来说,长江的学习经历对其影响至深。
创业之初,包括钟竹自己在内的团队成员多是产品、技术出身,对金融和资本市场的理解非常模糊。“来到长江后,我不仅收获到了丰富的金融知识,增进了对资本市场的了解,还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在和不同行业同学的交流碰撞之中,他们逐渐帮我建立了更加宏观的认知体系,我也因此为公司树立了更加远大的发展路径。”
历经数年努力,钟竹所创办的“安博通”于2019年9月在科创板鸣锣上市,成为网络安全行业的“科创第一股”。
因为向往大海,所以汇入长江。与其说长江是在经营一家商学院,更不如说是在经营一种符合普世价值、对接全球价值的商业文明,以及和它相关的一类人。
真正伟大的商业精英,往往崇尚知识的力量、善于行动学习、勇于实现自我超越——这才是大变局时代每一个人都要具备的“长江”精神。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长江人”永远都是“顺势而上、不畏艰险”的探路者、创新者、引领者。
一个好的商学院,一个好的MBA项目,正是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俯视的角度去看世界。有了这样的站位,很多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来长江商学院干点大事儿,成为了不起的你自己!
宣 布 一 件 大 事
长江中文/金融MBA认可得到学分了!
得到学分650分及以上的用户,
或得到大学毕业学员,
在符合国家MBA报考条件的前提下。
申请长江中文/金融MBA可以直通面试,
只要被正式录取,
就可获得8万元“得到奖学金”。
扫码进入得到专区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