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疫情期间,在家办公的时间多了,儿子也有一段时间在家里上网课,所以我也有更多机会观察和指点一下他的学习。 父母辅导小孩学习,一般来讲效果是不好的。主要是因为从孩子的角度,父母应该给他们带来的是幸福感和快乐感。但是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学习新的比较难的知识的时候是一个动脑子走出舒适区的过程。所以父母辅导孩子本身就会带来一种自然的反抗和抵触。所以我在指导儿子的时候,尽量引导一下他的兴趣,同时也稍微发挥一下职业所带来的威严。 我其实最关注的是孩子的语言和数学。语言这东西,只能通过自己多读、多听、多说来解决,我也帮不上什么忙。 于是只能在数学上发挥一些辅助的作用。而数学又是我最看重的,也一直跟我的学生讲学好数学的重要性。那么怎么引发小孩对数学的兴趣呢? 对我孩子来讲,我先问他将来对什么感兴趣?尽管他现在知道把压岁钱借给父母要收4%的年利息,让人欣慰的是,他对金融并不感兴趣。他反而对财务回报比较差的天体物理学比较感兴趣,因为将来他想研究宇宙、天体、和外星人。 于是我告诉他,将来如果发现了外星人,那么人类跟外星人交流的语言不是英语、不是中文,而是数学。因为我们跟外星人同处的这个宇宙运行的规律都可以用数学表达出来。外星人观测到的一个星球的运行轨迹和人类所测算和观察到的运行轨迹是一样的,因为都是建立在同样的数学描述之上。所以外星人与人类只能通过数学来交流。 Chapter 2 其实数学不只是对于我们认识宇宙和星球有用,它也时时刻刻贯穿在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各类学科中。比如,音乐背后的本质其实是数学:do re mi fa so la xi do 这几个数字的不同组合和变幻构成了优美的旋律。所以一般音律不错的人数学也不会太差。再比如,美学其实也是建立在数学之上:美的东西总是遵循一定的数学规律(如黄金分割比率)。 除了音乐、美学,数学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思考方式和逻辑。数学公理的证明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问的过程,是追问事物现象背后本质的过程。它给我们的启发就是要聚焦事物和问题的本质,而最本质的东西往往又是最简单的东西,是用常识能够理解的逻辑思考。我从小到大读书过程中,数学还不错,也从中养成了这种追问问题本质的习惯。现在我的行政管理任务多了很多,我跟下属开会的时候一般控制在15分钟,要求每个人的发言直捣最核心的东西,然后形成一个简短的结论大家照着执行就可以了。很多违反事物本质、常识逻辑的东西最后都是一地鸡毛。结合我的研究领域,看看上市公司的忽悠式并购,几年下来的结果就知道了。 数学教给我们的还有就是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勾股定理有几百种证明方式,每种方式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但是无论什么角度,问题背后的本质是不变的,那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度的平方和等于斜边长的平方。 Chapter 3 既然数学很重要,那么应该怎么去学呢?我觉得应该从研究的角度去学,而不是从练习的角度。 现在的孩子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在重复性的练习上,比如题海战术,学习和创新的效果和效率都不高。其实数学中的很多知识点有那么两三道题训练一下也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不需要千百遍的重复训练。这种逻辑思考的方式其实也适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我高考的时候从山东考到了北大光华,我最感激的是当时高中老师给我的自由度。高中三年我每天下午放学后会去踢一个小时的球,后来跟我一起踢球的人越来越多,等高三毕业的时候,体育场里的草坪已经被我们踢秃了。高三一年,我的班主任老师允许我不在教室里上晚自习,自己呆在宿舍里复习功课。这种自由度使得我可以摒弃题海战术,用最少的时间最有效的训练去复习掌握最核心的知识点。其实这种自由度对我将来职业的选择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教授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一个自由度很大的职业,它给了你很大的灵活度,允许你寻找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自由的去安排分配时间。当然这种自由度需要很强的自律性,不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时间很容易就荒废掉了。 说到从研究的角度学习数学,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读一些经典原著,比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这也是港中深通识教育的一个特色)。站在作者的角度,从其思考的逻辑主线想一想人家为什么会这样想,而不是那样想,如果换成我会怎么想?这种研究式的学习方式更容易让我们形成逻辑思考的习惯,看到问题的本质。 “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更容易达成共识,协调更多的人去解决问题。” 最后也提醒一下,学习数学固然重要,不过也不要走偏了,钻牛角尖,变成一个nerd(书呆子)。其实如果理解了数学的思考逻辑和学习数学的方法,大概率也不会变成一个书呆子。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会让我们更容易看到每个人的诉求,也更容易理解人情世故。站在经典原著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也会培养我们换位思考的习惯。经常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更容易达成共识,协调更多的人去解决问题。 作者简介 王丛教授现任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金融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管理学硕士项目主任。 他于2007年获得美国范德堡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此前分别于2002年获得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1999年获得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士学位。在加入深高金之前,王教授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王教授是兼并收购、公司金融和股权激励方面的专家。 他的研究成果见诸于《金融学杂志》、《金融研究评论》、《会计与经济学杂志》、《金融与定量分析杂志》、《银行业与金融杂志》等世界顶尖金融会计期刊。他有两篇论文分别被评为2007年和2009年发表在《金融学杂志》上的十大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章之一。另一篇论文获得了2015 Emerald卓越引文奖。他曾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给MBA、EMBA、金融MBA、高层经理人培训等项目授课并深受学生欢迎。 王教授多次接受知名媒体的采访,包括凤凰卫视、华尔街日报、福布斯杂志、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新浪财经等。他也是第一财经的常驻嘉宾。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