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国学派:域观范式”学术研讨会(2020) 在中央民族大学胜利召开

来源:中国MBA教育网    作者:王佳昱    责任编辑:王佳昱    12/21/2020

7196

【中国MBA教育网讯】2020年12月20日,“经济学中国学派:域观范式”学术研讨会(2020)在中央民族大学知行堂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由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研究60人论坛主办,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郑州大学商学院承办,同时受到《管理世界》杂志社、《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经济管理出版社等学术单位支持。《管理世界》杂志社研究员、社长李志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建康,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社长、学报(哲社版)主编苏发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陈彦斌等来自各高校的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参与本次研讨会。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丽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金碚出席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文娟主持。


1.jpg

会议现场


在致辞中,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丽萍对各位嘉宾、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她援引习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的重要讲话强调,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这艘大船,在波涛汹涌的世界经济大潮中面临重要考验。我们必须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到经济工作各方面。她表示,召开本次研讨会正当其时,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切实提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努力为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本次大会将对中央民族大学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双一流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jpg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丽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金碚在致辞中表示,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来看,最关切的三个问题为增长和效益、公平、安全。2020年,中国经济的表现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他指出,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上可以合作共赢,在学术底层逻辑上也应该有共同之处。中国的经济学、管理学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中国学者应当建立一套对世界解释的理论,能够和世界学术界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形成真正的中国学派理论体系。


3.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金碚


4.jpg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文娟主持开幕式


随后各位专家、学者分别作主题演讲。演讲环节由经济管理出版社研究员、社长、总编辑杨世伟,《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研究员、编辑部主任王燕梅,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邓光奇主持。


5.jpg

经济管理出版社研究员、社长、总编辑杨世伟


6.jpg

《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研究员、编辑部主任王燕梅


7.jpg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邓光奇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金碚以“经济学的域观范式”为题进行分享。他从市场主体、规则体系、逻辑框架、价值取向四个方面对微观经济学的域观范式做出详细分析。金碚表示,“域观经济学”是开放理念、开放思想,不同的地域、时空、角度都可以研究。它是一个发展学科,值得大家深入思考,广泛研究。


8.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金碚


《管理世界》杂志社研究员、社长李志军做出关于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演讲。李志军对习总书记近五年来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速录和想法做出系统的研究。他指出,我们要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建立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并倡导研究高新技术领域的管理学问题,高阶水平的大数据。


9.jpg

《管理世界》杂志社研究员、社长李志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建康表示,现有的秩序出现混乱,新的社会秩序不断冒出。当前社会环境具有随机性、发展多维度性,政治、经济、文化交互作用,在一般情况下起反作用。复杂环境下,域观经济的提出以及域观经济与唯物史观变化的结合,可以帮助中国学者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


10.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建康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张辉为大家带来《一带一路:全球价值双环流研究》主题分享。张辉表示,丝绸之路的走向随着地理环境变化、经济发展和政治形势的演变不断发生变化。它不是一个空间现象,而是一个文明符号,是沿线各国分享的一个文化遗产。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能够有效抵御当前逆全球化生产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忽视。


11.jpg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张辉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服务经济与新兴产业研所所长冯华以《构建中国特色的产业创新发展理论》为题展开演讲。冯华认为,未来十年我国要构建中国特色的产业创新发展领域。域观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它能帮助中国学者打开新的视野。他强调,探索新的新型产业成长新治理机制,既要被国际理解又要实现本土化,相信大家能够共同在域观经济学范式下进一步做努力和探索。


12.jpg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服务经济与新兴产业研究所所长冯华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教授、副院长余东华指出,东西差距主要源于自然资源的不平均分配,解释南北分化原因要从域观范式入手。而破解南北分化的方法依据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他认为,域观范式可以解决传统经济学的痛点、断点、堵点,形成逻辑自洽的中国学派经济。


13.jpg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教授、副院长余东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主任刘戒骄以《“两个毫不动摇”与公平竞争》为题,将“两个毫不动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分配制度有机结合进行了分析。他表示,“两个毫不动摇”不是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他认为,我国应该响应竞争中性原则,加强和改进反垄断执法,加强市场综合监管力度。


14.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主任刘戒骄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社会经济史研究所长所长周建波以《中古佛教传播与国家治理方式的变化》为题指出,两汉时期国家治理方式具有“忠孝治国”和“重农抑商”的特点。这一时期,佛教热对国家治理方式带来了超血缘的博爱,将流动的作用发挥极致,颠覆了两汉时期的治理方式走向,生产和流通开始统一,重血缘和超血缘结合,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迎来了宋元明清商品经济的大发展。


15.jpg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社会经济史研究所长周建波


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执行院长王海杰分析了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竞争力评价研究。他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当前黄河流域制造业发展不理想。王院长强调,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共同体认同,坚持全流域协同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并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提升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


16.jpg

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执行院长王海杰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院长李曦辉以《建立中华民族经济学》为题,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他表示,中华民族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表述,来源于我国的历史经验,将服务于两个大局。他指出,建立中华民族经济学是重要的、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7.jpg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院长李曦辉


郑州大学新学科孵化中心执行主任、教授秦建伟表示,域观经济学方向从确立初期,就致力于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范式,进而推动经济学学科发展。他认为,域观经济学的创建有利于完善一流学科的理论框架,尝试建立中国的经济学派,同时拓展并反思传统经济学的理论缺陷,确立“域观”经济学视角。


18.jpg

郑州大学新学科孵化中心执行主任、教授秦建伟


《中国经济学人》杂志社研究员、编辑部主任李钢基于累进税率形式的个人所得税视角分析了我国工资收入差距的测算问题。通过分析表明,我国亟需重构新的基尼系数测算我国工资收入差距。为此,他建议政府对社会财富调节的重点应转向非工资与薪金类财富上,适当鼓励扩大工资与薪金类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激发劳动群体生产效率。


19.jpg

《中国经济学人》杂志社研究员、编辑部主任李钢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晓东以《以经济学新范式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域观特质》为题作出演讲。他总结到,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文化是多样的,世界是多元的;世界经济是非匀质的,各国经济更是非同构的。即便是底层价值逻辑相同的西方国家,在国家利益前面也不会胳膊肘往外拐。各国只有在融合中保持各自特色,最终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全球化,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命运一体。


20.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晓东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冯彦明以《中国文化与中国经济观》为题,通过系列反思,说明文化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并指出中国“大、德、和、新、省”、以人为本和经世济民的文化核心。他强调,中国经济观为“经世济民”。经世济民的经济观要求培养正确的认识和采取正确的行为,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1.jpg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冯彦明


会议最后,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冯彦明主持闭幕式。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曦辉作大会总结。本次会议的召开,成果颇丰,各位专家从各自领域、各自视角探讨了域观经济学、扩大了域观经济学视野。同时对域观经济学进行了全方位的应用,使域观经济学能够落地实施。期望本次论坛进行探讨交流的域观经济学能够在中国经济学上起到一定作用。


22.jpg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曦辉


23.jpg

合影留念


“经济学中国学派:域观范式”的建立,具有学术和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球性意义。本次研讨会,提出经济学范式新的方向,引起各位专家、学者的学术兴趣与共鸣。经济管理学界未来将携手共同研究新的学术方向,促进中国经济实现更高层次的跨越。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