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入学申请发车在即,复旦MBA邀你预习 | 在职MBA篇

来源:复旦MBA项目    作者:原作者    责任编辑:王卓然    03/17/2021

8041


不寻常的2020年落下帷幕


经历疫情的磨砺


我们翻开2021年的新篇章


站在人生十字路口


思考自己未来的心之所向


那么翻开这份来自


复旦MBA的预热信息吧


破除迷茫,坚定方向


预习你的复旦MBA时光


复旦MBA项目信息、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奖学金等


全方位为你解惑


欢迎报考复旦MBA


复旦MBA项目(非全日制)


项目信息


 项目学制 : 二年半


 招生计划 : 700余名


 学习方式 : 在职攻读


 上课时间 : 周二晚+周六全天,或周四晚+周日全天,或周六+周日上课(非沪籍学生可优先选择周六+周日上课)


 颁发证书 : 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及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报考方式 : 预审与MBA国家联考


* 复旦MBA项目要求报考的考生全员参加预审,也就是说参加联考前就要进行背景评估及面试,联考后不再安排面试

 报考条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品德良好,身体健康;


(至入学时)本科毕业满三年,大专毕业满五年,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毕业满二年


奖学金


1615980374687261.png


培养体系


深入研究经济发展新特征、全面融合中西管理教育新理念的基础上,复旦MBA大胆创新,持续完善MBA教育培养体系,形成“一个核心,五大支柱”全方位学习价值系统,致力于从“知”与“行”两个维度,为社会与经济发展培养扎根本土、放眼世界的“青年精英,未来领袖”。


“一个核心”即“以学生的全面领导力发展为核心”,旨在拓展“以学生为本”的内涵,聚焦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优化,满足学生自我超越的渴望,锻造学生直面挑战的强大内心,为迎接更加复杂与多变的商业世界打下坚实基础。


“五大支柱”是指复旦MBA课程体系、管理实践、全球平台、领导力提升和终身发展这五大领域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项目打破时空限制,整合中国本土实践与国际视野,立足于“知行合一”的目标,助力学生内外兼修,实现在“知识”、“能力”、“视野”、“资源”和“责任”五个相应维度的积累和成长。


1615980391673415.jpg


课程设置


复旦MBA项目推出创新的“T”型课程体系,开设11门核心必修课、2门公共必修课(商务英语、政治)和超过100门选修课。学生完成至少48个总学分和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即可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及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1615980405123813.jpg


复旦大学MBA项目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部1991年批准的首批试点举办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的9所院校之一。多年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立足中国国情,借助上海得天独厚的经济优势,充分撷取国外先进工商管理教育经验的精华,形成了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品牌价值。

 

2001年,复旦大学MBA项目获得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0年,项目被教育部列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2018年,复旦MBA在教育部首次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获最高“A+”评级。


2021年,复旦MBA项目参加英国《金融时报》全球MBA排名,位列第32位,亚太第6名、中国大陆大学商学院第1名。八年排名成绩持续提升,连续3年稳居全球前40强。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早在1917年复旦大学就设立工商管理教育体系,并于1929年正式成立商学院。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工商管理学科教育中断。改革开放之后,复旦大学率先恢复管理教育,1977年开始招收管理学科专业学生,1979年成立管理科学系,1985年恢复组建管理学院。

 

经过35年的发展壮大,学院目前设有8个系、31个跨学科研究机构。学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含自设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7个(含自设硕士点)以及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会计硕士(MPAcc)、国际商务硕士、金融硕士及应用统计硕士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本科专业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其中1个与经济学院分别设站)。


这是复旦大学MBA项目


几十年来,一批批青年精英、未来领袖从这里


眺望世界、走向未来


这里有一个核心


五大支柱的全方位培养体系


有六大专业选修方向课程群


有长中短期海外交流交换和第二学位


等你开拓…


这里不仅挖掘了人生的深度


更拓宽了人生的广度


申请复旦MBA,遇见更好的自己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