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8日至9日,由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管理案例研究专业委员会和南京财经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管理案例学学科建设高峰论坛暨青年研讨会”于线上线下同步开展, 来自全国86所高校的600多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南京财经大学副校级领导朱琴华教授,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黄丽华出席论坛开幕式。
南京财经大学分会场开幕式现场
南京财经大学副校级领导朱琴华教授致辞
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副秘书长黄丽华教授致辞
南京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陈效林主持
开幕式由南京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陈效林主持。受程永波校长委托,朱琴华教授在开幕式致辞,她表示在全国上下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之际,举办本次论坛,对于深化管理案例研究,促进案例学发展,服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并指出管理案例是将实践问题理论化、系统化的重要载体,是将高水平科研、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黄丽华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复旦大学管理学基金会的成立宗旨和发展历史,表示复旦大学管理学基金会将继续聚焦于中国管理与企业实践的创新,进一步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助力中国管理学派茁壮成长。同时,她强调本次论坛的成功召开将会为中国管理案例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会主旨报告部分分别由五位重量级嘉宾围绕“构建管理的中国学派商务逻辑基础、方法基础、理论基础”进行精彩讲解。
大连理工大学苏敬勤教授以“案例能够支持商学院高质量学科建设吗?”为题,通过介绍案例支撑商学院学科发展的基础功能和特点,分享了案例支撑商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新挑战,以及他对于案例如何支撑高质量学科发展的一些新的思考和对策。
浙江大学魏江教授围绕“案例教研与浙大管理学科发展”主题,讲述浙大管院扎根中国实践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的理念,分享了浙大管院在实践过程所做的一系列的探索与努力。同时魏教授建议学者要从学科生存能力和核心能力出发,战略布局案例的教研。
中国人民大学宋华教授围绕“供应链管理领域的案例研究和趋势”主题,从演进的视角对供应链领域发展的脉络做出系统的梳理,基于此,对未来供应链案例研究的趋势,分别从情景、内容和手段三个维度阐述了链的思维。强调在未来供应链案例研究中,要特别关注产业端从链到网再到态的升级过程。
中山大学肖静华教授围绕“案例如何促进数字化领域的研究与团队建设”主题,展开对案例研究三部曲的阐述,说明案例研究是支撑数字化研究的核心基础。同时肖教授还分享了自己在长期调研中获得的体会,学者要总结探索调研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寻找与企业的理念共识,形成与企业的共创价值。她表示,数字化经济的发展为中国企业的转型创新和中国学者的理论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窗口。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杨治教授围绕“中国管理理论的社会建构:层次和方法”主题,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创造理论贡献的方法展开介绍,期望学者能够在案例研究过程中作出长期稳定的指导性战略,同时也期待在未来,案例研究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真正地创造出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管理理论。
最后,在管理案例面对面环节,五位嘉宾分别就报告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12月8日下午,论坛进入大会主题报告阶段。在案例学理基础与管理的中国理论部分,大连理工大学崔淼教授围绕“从诠释中洞察中国情境下的管理理论”主题,分别从中国情境下管理理论研究的三种范式、中国情境下管理理论研究中的诠释问题、中国农村电商社区能力的理论研究实例三个方向展开介绍,分享了建构中国情境下管理理论的实践经验。
东南大学杜运周教授围绕“夯实方法论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体系”主题,阐明立足本土实践、研究中国问题,明晰研究关系、讲“清”中国故事的观点,并期望为助力中国特色管理理论发展、构建世界管理知识体系做贡献。
浙江大学刘洋研究员围绕“活动系统视角下的管理案例研究方法”主题,从创新和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用定位、取舍、配称的基本逻辑阐述了案例研究的方法。同时,他认为做好高质量的案例研究,既要在前期采用系统观进行设计,也需在做研究时找出最适合的方法进行心理性设计,打破路径依赖。
在案例研究与发表(国内)部分,浙江工商大学王节祥副教授围绕“现象爆炸与理论聚焦:国内数字平台生态领域的案例研究进展”主题,用数字生态研究领域系统梳理了方法论,并通过平台研究、生态研究、数字平台生态三个方向对未来进行展望。
中山大学吴瑶副教授围绕“如何在洞察新兴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青年学者视角”主题,从机遇、挑战、应对三个模块展开阐述。她提出面对资源、能力、效率三座大山时,可以采用借助团队、保持开放、增强对话等启发性的对策。
中国人民大学马冲博士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曹鑫副教授围绕“如何与老师合作开展高质量案例研究”主题分别展开介绍,马冲博士提出在面向高质量研究时,要做好长期规划,维持积极心态,保持学术耐心,关注高质量合作关系。
曹鑫副教授认为,在与老师合作开展高质量案例研究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打破教学、项目、科研三个方面的壁垒;二是采用批判性思维,不断思考与导师的关系;三是要形成长期主义和专业主义价值观来提高定力。
在案例研究与国际发表部分,上海大学于晓宇教授围绕“国际期刊质性研究方法使用与经验——以创业研究为例”主题,探讨同一质性研究方法在不同研究领域的应用存在的差异。着重介绍了案例研究、内容分析、视觉分析三种新兴质性研究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创业管理领域在质性研究方法上的发展。于教授认为利用质性研究方法比较适合建立本土创业理论。
武汉大学江诗松副教授以“理解和开展混合方法研究”为题,阐明混合方法研究是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他认为单一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指出混合方法研究在组织管理领域是个风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杜文宇副教授以“案例研究理论模型构建经验分享”为题,围绕构念匹配模型、构念交互模型、构念拓展模型、构念情境模型四个方面展开,进行案例模型的有效识别和分类,表明理论模型的构建是做案例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案例采编与扎根中国管理实践部分,大连理工大学林海芬教授以“管理案例系统:从采编到使用”为题,详细阐述如何让开展“案例采编”与“案例使用”,指出案例采编由案例调研和案例撰写构成,创新性地引入案例行动学习法,并明确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案例调研、案例开发与案例应用的流程。
浙江工业大学程聪教授围绕“案例素材的获取与清洗”,强调以研究问题为引领,确认数据收集的焦点和范围,重视收集质性数据和定量数据,通过三角验证保障案例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使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迭代直至理论饱和。
中国海洋大学李志刚教授围绕“扎根中国管理实践开展裂变创业研究”,分享蒙牛和海尔的裂变创业实例,强调扎根理论研究要以归纳为主、演绎为辅;要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在案例教学规律与师资发展部分,复旦大学卫田教授围绕“案例教学的‘放’与‘收’”,回顾案例教学目标,强调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并分享自己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经验。
中欧商学院龚焱教授围绕“创业案例开发:探索与思考”,引入行业经典案例,介绍案例开发从启动、调研开发、授课完善到案例发布的过程,并结合他的实践经验提出案例开发不仅要基于社会热点话题,更要具有内在可挖掘性的理论基础。
中山大学梁剑平教授以“案例中心赋能工商管理学科发展”为题,结合“陈瑞球亚太案例开发与研究中心”的发展及教学成果,提出案例中心赋能学科发展需体现在全球合作、案例开发、教师支持和人才培养四个板块。
南京财经大学秦伟平教授以“财经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案例教学”为题,探讨在财经类专硕人数快速增长的背景下,高校应如何进行专硕人才培养,通过对人才培养中突出问题的思考,提出要坚持以企促教、以编促教、以赛促教三位一体结合的原则。以服务国家、社会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双元全程协同培养模式,推进产教融合,提升专硕培养质量。
在案例促进学科建设与服务社会部分,西南政法大学韩炜教授围绕“案例研究与人才培养”,阐述案例调研的重要性并提出利用案例研究参与人才培养的理念。
电子科技大学杜义飞教授围绕“案例研究与队伍建设”,介绍从偶然个案到持续跟踪的研究现场及从单个案例到案例集群的过程,同时分享事件路径的研究方法。
重庆大学陈逢文教授以“案例研究与社会服务”为题,结合工业互联网案例,指出社会服务是案例研究的终极目标,并强调优秀案例的标准应当体现社会服务的价值。最后,陈教授也对相关主体视角下的社会服务做了深入介绍。
12月8日晚,论坛特别开展了案例研究论文专家面对面线上研讨会,由大连理工大学崔淼教授主持本次研讨会。论文研讨小组分别围绕“企业数字韧性的构成、影响因素与构建模式:基于质性元分析的探索性研究”、“基于传承创新的‘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研究——以砷剂治疗白血病为例”、“新进入者基于CSR建立领先优势研究——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国际化案例”、“学而优则商,商而优则学:小棉袄的创新创业征稈”、“数字平台生态系统解构与价值创造——基于海尔的探索性案例分折”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在研讨会中,作者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中国科技大学杨矇晰教授和浙江工业大学程聪教授对论文进行了中肯的点评,会议中学者们积极参与,学术氛围浓厚。
闭幕式上,苏敬勤教授做总结发言,他概括本次论坛共有四个特点:一是系统性强,从人才培养、教学、社会服务多个角度构建案例,共同促进学科健康发展;二是在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领域做出的深度探讨,诠释了更深的学理基础;三是组织动员的角度鲜明,充分调动了嘉宾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四是青年教师色彩强,本次论坛不仅有资深学者参加,也有更多青年学者加入。最后,苏教授再次感谢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管理案例研究专业委员会和南京财经大学对本次论坛付出的努力,并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给予高度赞扬,同时对下一届论坛表示殷切期望!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