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突破边界,走进未知的世界
永远赤诚如初,探究事物的真相
始终心怀天下,寻找更好的答案
1月8日
复旦管院新年论坛群星辉耀
燃人文之火,焕理性之光
心怀广宇,穿越迷雾
厄尔尼诺可以预测吗?
他16岁考上大学,结缘气象科学45载。
他敢于挑战权威,在解释厄尔尼诺现象的传统理论高墙上凿开了一道裂缝;他勇于开拓天地,在全球竞聘中成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成立以来最年轻的院长;他擅于迎难而上,将自己的研究领域向极其复杂的陆面过程和青藏高原气候拓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主任张人禾首先发表主旨演讲:大气科学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
他表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个关键是能源转型,即实现使用清洁能源为主。清洁能源目前最主要的是风能和太阳能。而要建设太阳能和风电场,进行电力调度控制、电网平衡,以及成本估算,都需要建立精细化大气数值模式,开展太阳辐射和风场的预报。此外,近年来国内外频发的各种极端天气现象也警示我们,大气状况还涉及到能源安全问题,要加强天气和气候变化研究,提升预报能力,这是保证能源安全和有效供给所必须进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大气与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碳循环及其介面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及地球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是大气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研究,是深入认识地球系统科学的关键所在,也是涉及碳中和领域最前沿的科学挑战。
人类和病毒之间是战争与和平吗?
这位自称“步行者”的医学大家,出身医学世家。
积跬步以至千里,60年耕耘于病毒学研究,30年磨一剑研发新疫苗,年近七旬亲临抗击非典第一线,年近九旬提出“医老”倡议……她潜心医德教育,打造《人文与医学》课程。在她书桌上,那本《人民的重托》静静地见证着这一切。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闻玉梅在主题为“新时代医学的新内涵与新征程”的演讲中表示,医学是最具有人文性和社会性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新时代,医学已经拓展为一门关心怎么保障人民健康、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具有新内涵的学科。
她建议,应考虑设立突发传染病的预警和防治的专门部门,特别要考虑动物和人源传染病互相合作的监测,重视传染病发热门诊的前哨作用,加强和国际组织的联系,特别要更重视老年医学,加强我们国内相关的预防和治疗规划,特别是加强创新性科研,设立专科培养人才。
医者的新征途,在新时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单纯治病扩大到推进人民健康;从关爱生命、关爱患者,扩大为关爱人民生命共同体,所以就扩大到预防、扩大到环境;从医患共同体,扩大到医学要成为防治疾病、普及卫生健康的实施者,不仅要变成实施者,还要变成宣传者。所以,作为医者,还必须以科学为基础做好科普,为人民解惑,传递正能量,让人民放心。
你听过来自宇宙深处的“心跳”吗?
2007年,这位NASA最耀眼的中国籍科学家接到一个邀请,参与编撰“中国天眼”立项任务书。四年后,他正式回归。从每项技术的创新突破,到每个细节的臻于完美,是潜心埋首的笃定,是探索未知的好奇。
望穿苍宇,遍览星河,开创属于我们的天文时代。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国家天文台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李菂从人类研究宇宙所经历的三次“意外”发现为切入点,回溯解析了宇宙的原子气体辐射、阿雷西博望远镜及星际磁场测量等对中国天眼FAST工程的启发。
“不论是对于星际磁场的精确测量,从追赶到引领快速射电暴的新兴前沿领域,都只是中国天眼重要工作的一部分。”他指出,中国天眼FAST是中国过去30年历史性的积淀投入和科学研究历史性增长的结果。当今的中国已经发展到了全新的历史节点,不再需要去区别国内领先或者国际领先,二者已无实质区别。
小到一杯咖啡,大到一个“天眼”这样的巨无霸科学装置,都凝聚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里的浪漫和血腥。天眼精确测量宇宙信号的能力正在非常有效地推动一系列新的前沿探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快速射电暴”。天眼从2020年正式转入科学运行以来,已有约400个观测项目在开展,催生了超过150篇学术论文。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做出与所处的时代和文明能匹配的成绩。
“北斗”为什么了不起?
人类对于时空的探寻从未停止,对自身的定位也同样执着。
从痴迷“观星”到亲手“造星”,从研制探索太空的神舟飞船到回瞰地球的北斗导航卫星,十年淬炼,他带领团队完成了12颗组网卫星的研制与发射,让百分百国产的北斗三号系统照亮大国崛起之路。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发表主题演讲“北斗研发之路与弘扬科学家精神”,他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有担当,真创新,谋跨越”。
在演讲中,林宝军分享了北斗三号系统研制中的技术突破与创新。他带领的团队先后攻克了时频技术、Ka相控阵星间链路技术、导航卫星专用平台、卫星关键器部件等一系列“制高点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最终实现了北斗导航系统的全面国产化,并在时频、信号、空间精度等性能方面全面超过美国的GPS系统。
星辰大海并不遥远,湛卢已经出鞘。北斗研发成功,离不开科学家精神,就是“有担当,真创新,谋跨越”。什么叫“有担当”?北斗研发过程中有很多决策没有先例,但凡胆小点、怕出事,整个北斗都做不成。“真创新”,指不满足于在既有路径上画延长线,要做出从0到1的颠覆性创新。“谋跨越”,要坚持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从满足需求到创造需求、引领需求,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中国动力。
追光逐日,零碳新世界
双碳目标指明方向 ,新能源大潮奔涌向前。光伏稳步走向新型电力系统的舞台中央,以技术迭代推动行业前进,以利他精神打造共赢生态,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造”力量。
总有一种使命让追光者勇毅前行。深耕产业25年,他的“光伏梦”依然滚烫。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高纪凡在题为“穿越周期,构建零碳新生态”的主题演讲中分享了他对未来15年光伏技术发展趋势的预判:围绕高效率、高功率、高可靠性、高发电量四大核心优势深入展开,并始终以不断降低发电成本作为主攻方向。
他认为,中国的能源格局正在发生重大演变,深化电力体系改革、构建零碳新能源体系将是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例如,我国还拥有大片广阔无垠的荒漠地带,约合128万平方公里,而仅需拿出其中5%的面积铺装上太阳能板,年发电量便可以达到10万亿-15万亿度,满足全国全年的能源需求,这既能有效解决能源安全问题,也可以促进双碳目标的及早达成。
我们应当完全有理由预见,在2035年前后,我国将有望基本建成一个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并使其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压舱石”。
医学是人学,医道是温度
他敢说敢做,是疫情之下的“定心丸”。他以科学研判、专业精神助力人们找到内心的支点。
他如此深情缅怀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奠基人颜福庆先生:“无畏,不媚,与使命相始终,与历史共进退。”
他在给年轻人的年终回信中说:“每当我们走过一个年代,回头看走过的路,都是把不确定变成确定的过程。”
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以“坚守为人群服务的初心”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他指出,1月8日起,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实施“乙类乙管”,“这意味着有更多的人会发生感染,我们的服务对象必须跨越个体到人群。”“为人群服务”这个概念就不局限于要求医生有为个人看病的能力,而是对整个医疗管理、医疗资源的重新配置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他经常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原因。“在社区我们就要抓住治疗的黄金72小时。上海在启动132名专家下沉到16个区,对各个区进行指导、培训,我们希望在早期对病人不仅仅进行营养与退热的对症支持,还要进行氧饱和度的监测,对发生重症倾向的病人迅速地进行干预。”
面向未来,疾病的流行与传播可能是不确定的,但是对于大流行的管控,一定是不断追求确定性的过程。中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占主导的未来,更需要做好准备,除了医疗资源,还需要科技资源、社区管理等一系列都要跟上。这样,我们对未来就会充满希望。
科创,在路上
秉承复旦百年商科“敢为人先”的精神,他带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将“科创战略”作为学院发展的重要方向,率领教师们实地调研百余家科创企业,开展了系列科创管理问题专题研究,创设了“科创企业家营”“复旦MBA科创青干营”,策划编写中国首套科创管理教材,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中国科创事业的发展进程。
作为科创管理研究带头人,他提出的“无科创,无未来”“管理赋能科创、引领科创”等理念已在学院致力构建的“科创生态圈”中深入人心。
陆雄文院长以“穿越迷雾瞰未来”做主旨演讲。陆院长首先回应了他所提出的一个观点“为什么有科创不一定有未来”,着重从理念、体制、教育三个方面展开阐述。“我们要走向光明的未来,还要具备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必要条件。这些条件的不具备、不突破,抑制了这个社会的创新发展。”
陆院长进而指出,没有对科学规律的尊重和对科学精神的弘扬就没有科创的成功。“我们要成就科创,建成创新国家,任重道远。惟有卧薪尝胆、花大力气改革教育体制、科研体制,以二十年、三十年为维度,以造就一个世界级创新人才辈出的局面为目标,着力发掘孩子天赋,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激发人才潜能,满足科技人员较为优裕物质生活的要求,鼓励他们潜心研究、成就事业,鼓励他们积极拓展与国际先进同行交流合作。如此,经过两三代教育工作者、科学技术专家的艰苦奋斗,我们就有可能在多数领域突破‘卡脖子’围困,在少数领域有First in Class的发现和创造,我们就可以通过技术合作和交换,来更大程度地解除西方的敌对性压制。”
随后,陆院长强调了管理的重要性,并对科创时代管理的赋能、引领作用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以及企业家精神发表了看法。
没有对科学规律的尊重和对科学精神的弘扬就没有科创的成功。科技创新不能轻信跳跃式发展,也不应奢望弯道超车。在这个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我还要提出一个新的科学精神内涵,即科技向善,科学家要使命驱动、担社会责任、拥人文情怀。
尽管科创是今天时代的主旋律,但它并不是那么强劲、清晰。所以我们必须倡导真正的大学精神、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这是国家和社会走进新时代、进行现代性转型的动力。
学识渊博,风度翩翩
他是复旦管院首位“终身教学成就奖”获得者,是学生们敬爱的“钱老”。他也是“管理学者中的企业家”,拥有10多年大型企业高管的实操经验。
这位管理科学博士,爱用诗意的语言演绎充满数据的会计学。教技法,他说 “能读懂未来的是好会计”;教管理,他说 “管理不靠觉悟,靠制度”;教创业,他说 “诚信不仅是商业的本质,也是人性的基石”;教做人,他说 “教育的‘教’字,是孝和文”。
思想无边界,未来可“瞰见”,钱世政教授已连续为五届新年论坛掌麦。本次论坛,他再次为大家开启“瞰见未来”的大门。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应用,从管理科学到人文关怀,他一针见血、犀利睿智的点评,在嘉宾分享后再次给大家带来启发与思考。
我们看到了如何用一个战略的视野来决定思路,让思路来决定我们的出路;也看到了如何善待生命、守望生命。心怀浩瀚连广宇,让我们读懂了这个时代,读懂了未来。我们知道了“三张报表”是找不到价值的,找到的都是利润,而利润说的都是昨天的事,所有的价值都是明天的事儿。那么价值在哪儿?嘉宾们的演讲,给我们普及的正是怎样读懂时代,创造价值,拥有未来。
勇气为核,向上生长
新年论坛特别设置第二现场“瞰见新青年”,以“听见生长的力量”为主题,邀请四位复旦优秀青年代表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理想与人生、事业与生活。
●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青年副研究员周明龙表示,作为青年教师,不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闭门造车,要拓展科研边界。为了跟上大数据时代的步伐,他希望能运用机器学习中先进的技术,完善和提升管理科学中的优化模型,从而用更有效的管理科学和运筹性的模型去解决企业难点,为智慧城市赋能。
● 复旦大学遗传学博士、复旦大学MBA校友、复旦科创企业家营校友、浙江恒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朱向莹在发言中表示,她在复旦攻读博士时就埋下了一颗推动产业发展的种子。正是在这种使命感的召唤下,她在毕业后的十年间快速从一线研发人员成长为管理者,并通过复旦MBA的历练走出迷茫期,创办了一家科创企业。
● 复旦大学校友、乡村笔记联合创始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汪星宇表示,他要做一家社会企业以解决社会问题,并以此获得更多的信任和资源,让自己的创业项目可以慢慢壮大。而在创业的过程中,他非常感谢复旦对自己的教育和培训,让他能够获得足够的底气和勇气、怀抱使命感地去做每一件事。
● 复旦-港大IMBA学生、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上海市青联委员江予菲表示非常幸运可以就读复旦-港大IMBA项目来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她认为,无论是衡量企业价值还是人生价值,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你帮助了多少人,我们通过创造价值与更多的人“共同收益”。
洞彻时代 逐光而行
让我们在这场年度思想盛宴中
『瞰见未来』
我们将陆续分享
新年论坛的嘉宾观点和视频回放
欢迎关注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