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玉梅院士演讲实录:设立突发传染病监测机制,布局老年医学

来源: 复旦MBA项目    作者:原作者    责任编辑:王威林    01/11/2023

7610



■“医学本身要有更好的交叉整合,同时还应该加入人文社会的科学内涵。”

■“即使走出了冠状病毒的传播困境,我们还是要建设并保持一定数量的前哨医院(即二级医院)和检测实验室。”

■“要更加重视和加强国内对老年医学的预防和治疗规划,特别是加强老年医学的创新性科研,设立专科培养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闻玉梅

在2023复旦管院新年论坛上的演讲


新时代医学的新内涵与新征程


医学是最具有人文性和社会性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医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全球的人民、社会团体对医学有着殷切的期盼,国家政府也有对医学有殷切的关怀和很高的重视。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到现在,特别是在新时代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新时代,除了衣食住行外,医学已经成为一门关心怎么保障人民健康、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具有新内涵的学科。


丰富医学内涵

重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第一个思考是,医学本身要有更好的交叉整合,同时,这门科学还应该加入人文社会的科学内涵。


现在,医学已经转化为以疾病防治结合为中心的模式,而不是原来分隔的模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互相之间的整合势在必行。要通过这种模式来突出重点,加强共性和启迪性,也就是举一反三,减少重复。这是医学本身应该的交叉整合。


除此以外,医学还要加入社会学、伦理学、法律学、经济学、哲学,传媒学等其他学科的内涵,让医学本身的内涵更加丰富。


第二点思考是,需要重视并且支持医学技术的发展。


医学这门科学,不是一个纯的理论科学,它是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医学的任何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发展。


譬如最早的时候,就是因为发现了放射——伦琴发现了X射线,医学和技术结合起来以后,才有了突出的方向性发展。又譬如说,现在用的核酸PCR扩增技术,在分析病毒株的变异、诊断传染病方面也起了推动科学发展。所以今后我们应该重视而且支持一些方向性的发展,譬如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的建立和应用,同时大力支持新型疫苗、新型药物等的发展。



思考三是,为了有适应大医学概念的发展,就需要有组织和落实。


落实什么呢?我们要有多元化的人才。根据医学新的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重新调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比如,今后医科是不是可以分为疾病群方向和防治结合的医学队伍。在医学方面,今后的培养方法或者说培养方向,可以把基础、临床、药学、预防等,都以疾病群作为培养方向,而不是单单治疗。如认识脑、保护脑,综合性的学习脑结构、功能与疾病防治;还要建立一些防治结合的队伍。


除了在医学学科的人才培养以外,医学技术方面也可以设立一些专业化的技术方向。比如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一个技术的方向是疫苗学。从疫苗方面说,疫苗的理论很多是免疫学,很多是细胞生物学,要把这些学科中朝疫苗方向发展的内容结合起来。


此外,不单单要学习理论,我们还要学习生产技术。疫苗生产里面也很有讲究,比如怎么做疫苗的临床才能符合国家的规定、怎么样能批准上市,都需要有一条龙式的的教学和培养。要将一些技术方向结合起来,像疫苗学,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和生产技术结合起来,和学习国家的一些法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培养方式。另外,对于妇女儿童的疾病和遗传性疾病更需要一些整合性的教学布局,因为遗传性的疾病常常和儿童遗传病学、妇女孕期的保健有关系。


总之,要适应我们大医学的概念,适应现在医学改革的新方向、新内涵,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未雨绸缪,既要重视急性传染病

也要对老年医学有所规划


接着我们要讨论下,现在我们在面对突发传染病时,怎样落实国家政策,怎么保证今后能够在突发传染病方面有所准备。


我的建议是,考虑设立突发传染病的预警和防治的专门部门,特别要考虑动物和人源传染病互相合作的监测。现在围绕动物源性的传染病属于农业部,而人源传染病属于卫生部门,所以应该设立一个联合的突发传染病的预警和防控部门。


现在冠状病毒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正转化到以临床治疗为主;同时,针对重病和或者伴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而今后要重视病毒性传播。病毒有很多传播途径,像猴痘只是皮肤接触传播,但更重要的还是呼吸道传播的病毒性疾病。


为什么强调病毒性疾病呢?因为病毒传播速度非常快,它不像细菌。细菌是一分二,二裂四,慢慢地传播、繁殖;而病毒是复制性的,就好像一个复印机,里面放了一张纸,或者放了一份报刊,一下可以拷贝出来几千、几万个。所以对于呼吸道传播的病毒性疾病,我们要特别有所警惕。要开展综合性的病毒学、免疫学、流行病学等研究,同时整合临床特征、新技术等,有针对性地对病毒性疾病进行研究。



我们要重视传染病发热门诊的前哨作用。发热门诊是个前哨,二级医院应该有前哨的作用。假如有急性传染病传播,首当其冲的不是防疫部门,等到疾控中心知道了,“敌人”已经到门口了。而二级医院发现新型传染病时,“敌人”只是到了村口。


今后即使我们走出了冠状病毒的传播困境,我们还要建设并保持国内一定数量的前哨医院,也就是二级医院。当年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发现,是上海的一家二级医院发现病人的特点,然后通知检测实验室的。这是一件很好的,也是很典型的前哨医院和检测实验室并重的案例,所以希望今后国内还是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前哨医院和检测实验室。


其次,要加强和国际组织的联系。为什么呢?因为传染病是没有国界的,我们及早地了解国际上其他地方的疾病情况,对于紧急突发传染病是有好处的。所以应该建立一些长期的合作关系,及时了解动向。比如,对于新冠病毒,一步一步发展下来,它的突变株有的上升有的下降,这就是国际上通过互相沟通、互相了解到的一个传播图谱。另外,通过互相联系才有创新,譬如我们一起提倡新型疫苗,一起发展新型的抗病毒药品,等等。


还有要和动物传染病学结合。为什么呢?比如禽流感,每年有500万只候鸟迁徙会经过我国,潜藏的危险因素很大。这不是靠给人打疫苗就可以解决的,需要和兽医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除了面对当前,也要布局长远。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更重视老年医学,更加重视和加强国内对老年医学的预防和治疗规划,特别是加强老年医学的创新性科研,设立专科培养人才。现在很多医生都不愿意到老年医学科去,认为这是夕阳科,是已经要日落西山的科。外科、神经科、脑科学则很受重视,都是热门科。但其实老年医学才是应该热门的一个科。因为医老和养老的分工合作是不可分割的。


我们现在养老院很多,而且国家也重视医老和养老的分工和合作,可是据我了解,很多老人之家、老年院的医务人员质量并没有很好的保障。所以我希望能够保证让一些专科医生分别到老人院去查房。如果不能每周都去,就每两周去一次,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老年院里医务人员的水平,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的医学布局更广一点、更早一点,把“防”做到前面。



另外,要特别强调一下康复学科。很多老年病都会有后遗症,比如偏瘫了以后手脚运动不好,或者有的长期劳损、腰背劳损,走路不方便,很多情况都需要康复。所以我认为应该重视康复学科进一步发展。


此外,可以思考成立一些老年疫苗学、老年药物学、老年免疫学,来发展老年需求相关的学科和企业。我大概在2014、2015年就提出来,老年需求的相关企业是我们拉动内需很重要一个方向,当年我甚至还提出是否可以颁发银发彩票,因为我们有体育彩票,又有这么多的银发,子女也很想孝敬父母,那么能不能考虑发个银发彩票,让子女过年过节给妈妈爸爸送点礼?把民间的一些资金动用起来。


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的人将达到20亿,占总人口的22%,这个发展不可逆转。根据我们的调查,老年人患病率中高血压最高,接下来是心脏病、骨关节病、腰背疼痛,还有视力障碍、睡不好、糖尿病、听力障碍。当时我们调查,到2006年,中国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也就是所谓的老年痴呆患者大概有500万人,每年新发病30万人,增长速度是发达国家的3倍。2009年,上海市老年失智的患者大概10万人,2010年全球用于痴呆患者的费用高达6010亿美元,占到了全球GDP的1%。


为什么希望预防为主?根据我们对20-40岁年龄组患病情况的调查,高血压、糖尿病是排在后面的,脂肪肝、高尿酸血症排在前面。45-64岁人群的患病情况,高血压排到第二,糖尿病也排到前面来了,占到11%。而健康人群的体检,60岁以上的,高血压排第一,脂肪肝排第二,糖尿病排到第五了。这说明大家要正常地进行饮食,早期预防,避免后来得一些不应该得的疾病。


医者新征途:

关爱人民生命共同体


最近我发了一篇自己的感想,向我们的白衣天使、白衣战士致敬。为什么?因为现在我们的新征途从单纯治病扩大到推进人民健康,要管更多的事。从关爱生命、关爱患者,扩大为关爱人民生命共同体,所以就扩大到预防、扩大到环境。


医学要成为防治疾病卫生健康的实施者,我们不仅要变成实施者,还要变成宣传者。所以作为医者,还必须以科学为基础,为人民解惑,传递正能量,让人民放心。


最后,祝各位2023年阖家安康,工作更上一层楼,祝国家永远昌盛,人民永远幸福。谢谢!


新年论坛主持人钱世政教授透露了一个细节——耄耋之年的闻院士,为准备这次新年论坛的演讲,一个字一个字敲出了PPT,“敬业的精神令人敬佩。”钱教授总结说,闻院士的演讲提醒我们:“医学的对象是生命,当患者以命相托,医者以仁心相护。”


我们将陆续分享

新年论坛的嘉宾观点

欢迎关注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