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与长江相汇而生重庆,人文与科学相济而衍重大”。1937年成立,1952年院系调整,1989年恢复建制,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学院MBA项目自1997获批开办以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主动服务实体经济、专精特新、科创与数字经济、双碳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管理人才急需,持续推进MBA教育模式创新,一步步成长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具声誉的MBA教育项目,朝着中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愿景不渝奋斗,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3月28日,2023年度全国MBA培养学校管理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在杭州顺利召开。会议当天,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刘辛教授做客央广网和中国MBA教育网《商学院之声》栏目访谈间,就新时代一流商学院核心竞争力建设、重庆大学MBA项目特色、商学院课程体系迭代更新等内容进行了分享交流。
以下为访谈实录:
01
与家国共进,守正出新
争创一流商学院
问: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各高校都在强调特色化发展,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定位、目标和任务有哪些变与不变的地方?贵校MBA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形成了哪些特色和优势?
答:商学院的定位是所有战略决策的前提,重庆大学定位明确,目标清晰,我们的愿景是争创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经济管理学院。在这样的定位和使命驱动下,我们首先要成为一个高质量的商学院,正如我们今天的会议主题一样,我们追求的是高质量发展,要做出中国的特色、中国的气派,为成为中国一流的商学院而努力。
过去几年我们重庆大学MBA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可以说,我们的MBA是多个专业硕士学位当中兼具创新性与交叉性的集大成者的教学项目。其中,重庆大学MBA3.0改革,我们叫做旗舰改革,此次改革基于新科技革命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背景,围绕服务国家的重大需求而展开。我们顺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聚焦中国经济发展当前的中心任务,抓住创新的牛鼻子,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起MBA教育3.0课程体系。
在MBA3.0改革过程中,我们对上一轮教学成果进行了凝练,加入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全新教学模块建设。这一轮的突出特点就是抓住了MBA项目的不足和空白,以创新能力培养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训练为核心,采用体验式学习、国际化学习经历、云端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将前瞻性与务实性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本土化与国际视野的融合、学科交叉融合,针对国家经济建设最前沿领域急需人才进行工商管理训练,全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前瞻而务实的综合性高级工商管理人才。例如,重庆是中国汽车产业基地之一,产量庞大。但在近年来,全球汽车产业格局迎来重塑,汽车的技术经历了快速迭代的过程,从燃油汽车进一步到新能源汽车,从传统汽车进入到智能化阶段。作为成渝经济圈中未来的制造业重镇,我们据此背景设置智能化大数据特色项目,增加了大量的具体课程和模块,目前培养效果也非常明显。
我个人认为,抓住国家的重大需求,这是我们重庆大学MBA当前阶段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另外,与时代和国家发展同步伐、共进步,一直不断改革和更新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打造最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项目也是另一突出特色。
02
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培养学子创新精神和创造勇气
问:在课程设置上,MBA教育可以通过哪些举措建立更多元化的MBA教育教学模式?面对专业知识与现实产业的融合,贵院课程设置如何给予学生最大化价值?
答:您提到了非常辩证的问题,辩证的点在于在人的素质、终身学习能力和知识的传授当中,我们应该如何有机的把这几者结合起来。重庆大学MBA从1.0和2.0发展到现在的3.0阶段,在1.0和2.0时期我们做了哪些工作?在这两个阶段里我们一直在不断丰富课程教学,从多方面多角度创新知识传授的途径。但到了现在的3.0阶段,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今年有个特别火的概念是Chat GPT,它的出现在学界业界等都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都大受震撼。在教育领域,机器在知识的获取和转化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它的数学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远比我们自然人更强。商学院人才培养不应该培养那些能够被机器所代替的人,这是显而易见的。人和机器最大区别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不同是创新能力,人不断创新的能力永远不会被机器代替。但创新也分很多种,如文学创新、艺术创新等,具体到我们MBA教育之上,我认为是对新技术的创新能力,对新产业的认知和创造能力,这是我们在各种课程当中所需要去培养的。但这些素质不能被以往传统的课程所培养,更具体的说,就像明茨伯格所言,有的能力我们无法培养,它是与生俱来的,有的能力我们可以努力培养,还有的能力则需要我们去诱发。其中,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MBA教育去选拔出那些拥有这些能力的人才,让他们脱颖而出,帮助他们找到发光散热的平台。
这是我们重庆大学MBA课程设置的理念,我们不再拘泥于具体的课程,现在提供了137门课程,有必修课、选修课,也有各种各样讲座和实践活动,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丰富创新精神和创造勇气的人。
03
“以人为本”,价值引领
坚持特色化人才培养之路
问:如您所介绍的,贵院的愿景是成为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经济管理学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您认为一流商学院竞争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当前面临哪些发展机遇与挑战?
答:对于商学院建设而言,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人是商学院试验发展的基础,也是商学院产品线上培养出来最终产品的载体。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当中,人和人力资源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不论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因素都是人,在任何时期都应该把人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我们重庆大学商学院在“人”的投入是最多的。从简单数据就可以看出,近年来学院产出了13个国家级、50多名省部级人才。在人才培养和学院自身建设过程中,我们的努力得到了直观的回报。此外,商学院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是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各个环节输送优秀毕业生。数据显示,过去几年我们为重庆市,为成渝双城经济圈,乃至西部大开发培养了大批卓越人才。今年学院收到一条很好的喜讯,我们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毕业生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很快会有五一劳动奖章。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的MBA教学成果。
结合本地特色培养专业人才,我认为这也是商学院错位竞争的重要标志。西部需要的人才,很明显和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东部地区不一样。而我们的人才更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他们的最大需求是什么?这些也一定是不一样且不断变化着的。
未来,我认为更广泛的人才培养需要落实三全育人的总目标。一所优秀的大学,一个优秀的MBA项目,它给出的价值判断,为社会提供的价值,也是我们培养人才的重要抓手。比如我们重庆大学MBA设置的课程,我们打造了前沿高端讲座,这一系列讲座专门针对目前有待突破的引领性、战略性产业,针对中国“卡脖子”技术相关领域,这无疑会对人才产生影响,这就属于价值的引领。
04
尽竭诚之力,育至诚之人
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排头兵
问: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正处于回暖复苏时期,在您看来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教育承载肩负着怎样的经济社会责任?作为教育者您如何理解肩上的责任与使命?
答:我是一名教师,不管是管理工作,还是科学研究工作,还是日常教学工作,我的希望就是当一个好老师,让我所教过的学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回顾我职业生涯,我一直在学校里教书育人,对我来说教书育人一直受到训练,已经变成了本能。我每天想的就是怎样把课上好,把学生培养好。碰巧我是在工商管理专业,在与国家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教学细分领域,所以我一直想的就是在当前国家最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MBA教育如何培养出能够满足我国四个面向的人才?技术的发展需要突破哪些领域?我们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的未来供给?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了经济与社会建设需均衡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青山绿水的未来,需要低碳的未来。这些所有内容都必须体现在MBA的教学当中,在大的潮流引领下,我们也在酝酿新一轮的MBA培养方案改革,改革一直在路上。虽然未来的5年和过去的5年有所不同,但是我们承载的宗旨没有变化,我们培养的人才必然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排头兵,他们必须是站在前列的人,这是我们培养的方向,是我们矢志不渝一直坚持做的事。我们的大方向没有变,只不过在具体的方向上,我们站在了更高的历史阶段,需要相应做出一些微调,但万变不离其宗。一流商学院建设、卓越人才培养,这是一个宏大的目标,也是一个伟大的事业。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