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中山大学生物学创建100周年系列学术论坛(第一讲)在生命科学楼国际会议厅举行。本次论坛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谢道昕教授、清华大学邢新会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郑世军教授、武汉大学钟波教授出席并作学术报告。论坛由学院副院长肖仕教授、院长助理元少春教授共同主持,黄军就副院长(主持工作)出席并致辞,学院近300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肖仕教授、元少春教授主持会议
黄军就教授对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及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山大学生物学学科的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中山大学生物学学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百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明年将迎来生物学创建100周年,在此之际启动生物学创建100周年系列学术论坛,旨在为师生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展示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有力推动一流学科建设再创新高。
黄军就副院长(主持工作)致辞
报告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谢道昕教授以“蛋白相变调控植物抗性”为题展开主旨报告。他分享了灰霉菌在世界范围内引发植物灾难性真菌病害方面的相关研究,从灰霉菌感染的遗传筛选植物突变体出发,为大家深入浅出的总结了“植物抗性激素”茉莉素的生物合成机制及其调控植物抗性、育性的信号转导途径,“植物分枝激素”独角金内酯的信号感知与传导机理,以及核孔蛋白相变介导调控植物抗性等相关研究进展。同时结合自身经历,从思路逻辑、段落层次、写作技巧等方面分享了生物领域研究论文的科技写作经验,并寄语同学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锐意创新,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谢道昕教授作主旨报告
报告二
清华大学邢新会教授作了题为“育种装备自主创新支撑数据驱动绿色生物制造”的报告。指出微生物菌种是生物产业的“芯片”,高通量自动化合成生物育种装备为工业菌株创制提供底层技术,是合成生物技术与绿色生物制造的使能平台,为我国摆脱微生物缺“芯”状态提供了保证。分享了包括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高通量诱变育种仪、微流控进化仪(微升级MMC和毫升级EVOL cell)和高通量分选系统(皮升级DREM cell和微升级MISS cell)等在内的系列高通量自动化生物育种装备的技术开发、装备研制、以及在微生物、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清华大学邢新会教授作大会报告
报告三
中国农业大学郑世军教授以“miRNA在宿主抗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中的作用:一条隐秘的战线”为题作学术报告。报告紧紧围绕IBDV感染导致鸡法氏囊萎缩这一科学问题,从病毒蛋白与宿主蛋白互作、病毒感染调控宿主miRNAs表达两个角度深度剖析了IBDV造成法氏囊萎缩的分子机制。报告揭示了IBDV感染鸡出现的“正面”、“隐秘”两条战线,讲述了病毒感染宿主相互博弈的故事,丰富了我们对病毒感染机制的认识。
中国农业大学郑世军教授作大会报告
报告四
武汉大学钟波教授作了题为“免疫应答的调节机制与靶向干预”的报告。他分享了调控cGAS稳态促天然免疫与自身免疫的机理,解决了天然免疫信号转导如何迅速启动并适时终止的问题,同时以肺癌肿瘤为对象,深入阐述了IL-8阳性粒细胞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机制。
武汉大学钟波教授作大会报告
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围绕论坛主题以及生物学前沿科学问题踊跃提问,与会嘉宾耐心解答,并与师生深入交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与会师生表示,本次学术盛宴受益匪浅,对进一步提升学术热情、创新学术思维,拓宽学术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山大学生物学科创立100周年来临之际,本次学术论坛的成功举行,为我校生物学科广大师生提供了学习交流、展示研究成果和科研合作的有益平台,对提升学校及学院学术影响力,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加快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科建设目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会议现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