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脑植入芯片,上下五千年的所有知识就能瞬间为你所用?
这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中的情节,但科技的发展正让这一设想转变为现实。
作为一项具有巨大潜力的技术,脑机接口正在感知修复、运动控制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随之而来的挑战与问题也开始涌现。
如何打破从实验室到应用的“死亡之谷”,推动技术创新快速走向临床与产业化?近日,学院携手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以“脑机接口科创转化的前沿探索”为主题举办复旦科创先锋论坛。汇聚来自学术与产业顶尖专家,深入探讨脑机接口的最新技术突破、临床转化挑战与商业化路径。
论坛开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郑明教授代表学院发表致辞。她在致辞中提到,学院通过开展多期复旦MBA科创青干营和复旦科创企业家营,培养适应科技创新时代的管理人才和科创企业创始人。在过去三年,为了加强科创管理理论研究,学院大力支持教师进行相关研究。现已推出多个项目,旨在解决传统理论体系无法支撑的科技创新企业管理问题。
在科技创新合作方面,学院通过合作、教学和研究,推动科技创新落到实处。同时,与园区、企业合作,推动科技创新链条式增长,打造科技创新生态。
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岩围绕脑机接口技术与产业转化分享观点:
脑机接口技术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突破性技术。技术发展50年来,涉及读脑和调控大脑两个方向:通过解码大脑信号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如机械臂,以及通过神经调控,如电刺激等手段治疗难治性脑疾病。
脑机交互技术则是二者的结合,可用人工智能算法实时解码大脑的活动,实时控制参数,为临床疾病治疗带来了新的技术突破。脑机接口技术不仅为难治性疾病提供新疗法,也提升了现有疾病的治疗效果,成为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分享了脑机接口临床转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脑机接口是生命科学和智能医学领域的重要方向,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但也面临重大挑战。比如信号采集技术目前存在从无创脑电图到侵入式芯片植入多种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和待解决的问题,如稳定性、信号解码以及反馈回路等诸多问题。
挑战背后也蕴藏着创新创业的机遇。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最新的技术进展,其商业化和临床转化也需要考虑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市场需求。
硕世生物董事长兼总裁王国强围绕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分享经验:
创业成功需要跨学科合作,科学问题与产业问题不同,需要管理类人才的衔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创业初期关键在于组建互补的团队,选择正确的赛道,聚焦于行业的短板和市场需求,同时也要有梦想和愿景,敢于设定目标。创新是创业成功的关键,无论是技术突破还是管理上的创新,都能提升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科研是基石,基础研究也是基石。科研与产业的结合是未来发展趋势,科研成果需要通过产业转化来实现社会价值,企业应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国家知识产权上海国际运营中心副总经理巴特强调了知识产权创新的重要性:
知识产权不仅是企业保护技术和市场的护城河,亦是实现技术转化、产业合作的桥梁。然而,专利作为市场排他权的有效期有限,因此企业更需在专利布局与国际合作上做出长远规划,避免错失技术主导权的机会。
当今企业需通过“专利围栏”布局核心技术与上下游应用,确保自身创新成果不被轻易复制。无论硬件还是软件,知识产权都已成为竞争力的核心。知识产权的价值在于推动合作,其开放性使得企业可以凭借无形资产与全球创新者共同进步,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实现科技创新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在圆桌会谈环节,嘉宾们围绕“如何构建脑机接口生态”展开精彩讨论。
复旦大学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岩担任主持。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
复旦大学在脑科学领域有四个研究院,每年产生一千多项专利。为促进成果转化,复旦每月举办枫林科技沙龙,将成果对接给投资方和企业,已有一百多家公司和五十多个投资方参与。
此外,复旦也在探索脑科学技术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应用,如飞行器在树林中的导航技术,这在军事领域和民间都有广泛应用。复旦还为科学家和企业家搭建出海桥梁,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硕世生物董事长兼总裁王国强:
科研注重发现新点子,而产业化则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这些点子实际应用并确保其稳定性。创业需要解决临床痛点,尤其是在市场遇冷、融资困难的情况下,创新产品和市场需求是关键。
在前沿领域建立垂直领域孵化器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学校在全球范围内为国家创造声誉并引领世界。复旦大学有责任搭建这样的创新平台,并需要团结社会各方力量,包括国家资本的支持。
中科创星未来产业研究院院长姚文生:
复旦大学想要在大学校园里建立一个垂直领域的孵化器,作为一个早期的科创转化平台,首先这应是一个开放的协同创新平台,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其次,要为年轻科学家和初创企业提供科研赋能,集聚复旦内部资源,服务科学家和企业;第三,链接更多投资机构,策划项目以吸引投资和政府资金;第四,可与复旦MBA科创青干营合作,挖掘联合创始人,推动项目发展。未来产业研究院需要集聚企业家人才,以实现深度孵化和项目快速成长。
国家知识产权上海国际运营中心副总经理巴特:
通过与国家平台的合作,有利于将高校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专利,实现专利的市场运营和价值提升。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长链条过程,现在的趋势是将这个长链条细化,每个环节负责一部分,以减轻负担并加快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工作越来越前置,通过细化环节和早期专利申请,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复旦管院多维度助攻,
实现理论到实践全方位提升
复旦大学MBA项目主任曹能围绕“复旦MBA的科创探索与实践”提出,面对科技创新面临高度不确定性的特点,复旦MBA项目聚焦于“生态圈”、“领导力”和“行动学习”三大核心理念,帮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提升。
曹能表示,生态圈的构建旨在整合内外部资源、搭建一个高频互动的网络,将管理教育人才培养与科创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连接,为新一代创业者提供系统的资源支持与实践平台。
学院在科创教育中尤为强调企业家精神与领导力的结合,行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曹能以iLab商业挑战赛等实践项目为例,介绍了MBA学生在学院教授、业界导师的指导下,深入科创行业发现真实商业世界问题,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构建可落地的解决方案的丰富实践。他表示,面对未来挑战,MBA同学要建立终身学习、持续创新、多元合作的 “晶体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