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11结束时,坐在大巴上离开腾格里,我忍不住说:‘还没有离开,就开始想念。’所以当沙13再次踏入腾格里,重新站在出发的拱门下,那种感觉真的太好了。”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绍德
本期嘉宾:李绍德
哈尔滨工业大学沙13领队、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级MBA
从旁观到加入:跑步小白的自我突破
李绍德的职业生涯始于银行,在繁忙的工作与充实的生活中,他逐渐感受到职业发展的瓶颈,开始寻找自我突破的机会。“在银行工作时,我意识到学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决定报考MBA提升自己。”在与就读哈工大MBA的同事交流中,李绍德了解到学校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校友资源都非常出色,尤其是深圳校区的项目让他感到格外契合自己的需求。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哈工大MBA。
在备考过程中,李绍德从同事的朋友圈里偶然了解到了沙赛。“去沙漠跑步这件事对我来说还是很新鲜的。”尽管此前他并没有跑步的习惯和爱好,但沙赛这样一个新奇的活动给他留下了印象。统考成绩出炉后,对入读哈工大MBA充满信心的李绍德在2021年4月正式开启了跑步打卡的“新生活”。坚持总能被看见,他持续活跃的打卡被哈工大沙10领队陈天航注意到,他和另外两个同学一同被邀请参加了沙10庆功宴。
正是通过这个特别的机会,李绍德首次感受到沙赛团队的独特氛围。“虽然我当时还不是沙赛队员,但我能突出地感受到,这个团队的氛围特别好。”在日常沟通和交流中,沙友之间的真挚情感和团队精神深深打动了李绍德,坚定了他继续坚持跑步的信念,也激发了他要参加沙赛的决心。所以当沙11开启报名的时候,他果断迈出了沙赛旅程的第一步。
初战告捷,热血与遗憾交织
哈工大沙赛团队——火箭队的架构简洁而高效,由一个沙赛组委会团队(也称执行委员会)负责整体运营。团队包括领队、教练组、后勤组和宣传组等十几个成员,专门负责沙赛的筹备、队伍组建、训练计划和赛事执行等工作。在队员选拔上,团队也制定了一套科学的机制。通过前期训练,从月跑量、核心力量打卡、梅林越野成绩、团队精神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和初步选拔。在后续训练中,团队根据队员能力的变化动态调整排序,最终确定各队名单。
沙11备赛期间,作为执行委员会成员和A队其中一个小分队的队长,李绍德负责组织日常训练,从周末的操场拉练到梅林山的越野跑,他都与队友们并肩作战,相互学习、共同提升。“小队里都是同专业的同学,所以大家磨合得非常顺利,为比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是首次参赛,李绍德的目标非常明确:安全完赛,多协助队友,尽量不拖团队后腿。最终,得益于对日常训练和战术安排的重视、对自身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他和队友们提前完赛,他的表现也完全达到了自己的预期。
在赛场上,最让李绍德难忘的是团队中女队员的拼命与顽强。比赛第二天,一位女队员在发烧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参赛。“她的状态非常不好,甚至感到天旋地转,负重的背包也磨到了她的肩膀。”李绍德一度建议她退赛休息,但她坚定拒绝:“如果我退赛了,就会耽误整个团队的成绩。”最终小队在高强度的比赛中顺利完赛,团队也赢得了沙鸥奖。李绍德也被她的意志力和集体荣誉感深深触动,如果没有她的坚持,团队有可能就会与沙鸥奖失之交臂。
首战沙场告捷,热血沸腾投入沙12备战的李绍德,却遇到了波折。作为副领队,李绍德全程参与备赛工作并准备以超A身份参赛,却因突发状况无法参赛。准备万全无法参赛纵然遗憾,但他心底更多的则是愧疚。“知道自己去不了的时候,我第一时间给领队强哥发了消息。当时他沉默了很久,我知道他心里肯定也不好受。”沙12火箭队原本计划冲击金沙鸥奖,李绍德作为超A队员的缺席无疑将打乱团队计划,除他之外唯一满足超A资格的领队贾志强只能顶上位置出征。
比赛期间,李绍德从出征就一直通过直播默默为队友加油,但团队由于战术调整不及时,最终错失了金沙鸥奖。“我总是在想,如果当时我能参赛,或许结果会不一样,那一届的队友们也许不会留下遗憾。”回想那些细节,他至今仍感到愧疚,但这些特别的经历也与更深的热爱一同扎根进他的心里。
重新出发,压力亦是动力
沙12错失金沙鸥,让哈工大沙13的备战面临全新挑战,而这份遗憾也成为了团队重新出发的最大动力。当领队提议由李绍德接任沙13领队时,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一职责。对李绍德来说,这不仅仅是团队的再次冲击,更是个人与家庭、工作、学业的多重平衡。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他在备战期间还要兼顾论文和工作,用他的话说,“那段时间,感觉自己忙到飞起来了”。但他依旧在这种忙碌中珍惜每一次训练和协作的机会。
重回沙场,沙12的失利使团队信心稍许受挫。在李绍德看来,沙12团队是哈工大历届最强大的阵容,这种情况下都没有拿到金沙鸥。因此在组建沙13队伍和再次备赛冲击金沙鸥时,李绍德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很多人参加过一次沙赛后,对再次冲击金沙鸥缺乏信心。”为此,李绍德和老沙们通过多次宣讲和动员,最终成功组建了一支充满斗志的队伍。
作为领队,李绍德与老沙友们交流了各方面经验,协同教练组制定了一套比较科学而系统的训练计划。从月度计划到周计划再到每日安排,训练内容涵盖了日常跑步、核心训练、长距离拉练以及梅林山越野等多个维度。事实证明,训练计划效果显著,队员的训练积极性和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沙12失利的老沙友,他们的干劲反而格外足,把训练放在了与工作、生活同等重要的位置。
其中最让李绍德记忆深刻的是,一位以前几乎没有跑步基础的沙12队员,在沙13备战期间表现出了极强的自发性。“计划制订后他完全不需要督促,就像‘自动挡’一样自觉。”像他一样,大部分队员都能够按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训练计划,无论是跑步能力、越野能力还是核心力量,都取得了质的飞跃。这种喜人的成果不仅让李绍德对团队充满信心,也让他更加坚信科学的训练和团队的支持是成功的关键。
当李绍德再次站在沙赛起点的拱门下,他感受到极大的幸福感。“能重新站在这里真的非常不容易。我告诉自己,这一次一定不能再让大家留下遗憾。”基于团队能力的提升和组委会对路线的优化,沙13的比赛过程让李绍德感到轻松愉快。作为领队,他在比赛中负责A队和B队最后收尾,虽然速度较慢,却有更多时间确保每个人都能顺利完赛。最终,哈工大火箭队在沙13如愿夺得金沙鸥奖。“沙13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位队员的付出,也离不开老沙友们的支持,我们终于弥补了沙12的遗憾。”这不仅是对团队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李绍德领队工作的最好回报。
弥补遗憾,热爱可抵万难
从沙7到沙13,历经七届比赛,哈工大火箭队终于拿到了历史上的第一座金沙鸥,这对每位队员来说都意义非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团队中一位连续参加了三届沙赛的老沙友,在沙13结束当天迎来了自己的生日。“当我们把金沙鸥奖捧到他面前的时候,所有人都激动不已。”李绍德再次回忆起来也非常感动。
沙13的成功,也为李绍德的领队生涯交上了满意的答卷。对他而言,金沙鸥的意义不仅在于荣誉,更在于他对团队的承诺。“拿到金沙鸥的那一刻,我告诉自己,终于对所有的队员和学校有了交代。”从学校层面来看,沙赛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沙13也有商学院的院长和两位老师参加了比赛。哈工大沙赛团队的成功也为学院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哈工大在商学院领域的起步稍晚,但李绍德相信,未来学院一定会走得更快更远。
两次参赛、三次备赛,李绍德的沙赛之旅充满了挑战与成长,尽管生活节奏变得紧张充实,但正是在这样的忙碌中,沙赛成为了他人生中的另一片天地。“参赛就像人生一样,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成为不同的角色,练就不同的技能。”从小队长到副领队再到领队,每一次角色的转变对李绍德来说都是一次自我的升华。因为遇见,所以感恩,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沙赛开启了李绍德人生的副本,让他得以在目标达成中体会满足,在失而复得中理解珍贵。
除了自我的重生,李绍德更看见了团队的蜕变。每个周末的拉练和梅林山的越野训练已经成为常态,在一次又一次的磨合与尝试中,哈工大沙赛团队不断变得强大,也更加和谐与融洽。“沙赛是团队的协作,整体表现不取决于突出的个人能力,反而取决于团队的短板。”在策略上,李绍德从过往的战术中总结出许多经验,也更加明白,团队中的每个人都需要被关注和支持。
继续奔跑,追梦的旅程永恒
沙11比赛结束后,李绍德在群里的那句“还没有离开,就开始想念”,也许道出了所有沙友的心声。捧着金沙鸥再次离开时,他不断回头望向沙漠,心中充满无尽的怀恋。岁月匆匆,变化的是时间,但不变的是沙友们对腾格里沙漠始终的热爱。
对他来说,沙赛不仅仅是一场体能与耐力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团结与协作的深刻体验。“沙赛是一个团队的赛事,不是人越多成绩越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磨合更重要。”沙赛一次,沙友一生,它所建立的不仅是赛场上队友之间的情感纽带,也拉近了他们与未参赛过的新朋友之间的距离。此外,沙14新增的C+队也让更多能力稍弱但充满热情的队员有了弥补遗憾的机会,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沙赛的魅力。
面对即将到来的沙14,李绍德对新一届团队充满期待。“备赛几个月以来,大家训练非常积极,希望我们能冲击更好的名次,也希望AB队队员能创造更好的成绩。”而他也将根据团队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身份,无论是作为队员、组委会成员还是后勤支持,他都会全力配合大家。
如果要对团队并肩作战的伙伴们说一句话,李绍德脱口而出的便是感谢。“非常感谢大家共同给予我这段难忘的回忆,让我以领队的身份和大家一起踏上沙赛的征程,在腾格里一起为荣誉拼搏、为梦想冲刺,这也是我的沙赛旅程中最美好的片段。”或许未来他将以不同的身份继续跃入沙海,但作为领队可能只有这一次。
李绍德与他的队友们,正是沙赛精神的诠释者。回望那片金色的沙漠,耳畔是呼啸的风声和队友清晰的呼吸,眼前是无尽的沙丘与炽热的阳光。展望未来的方向,李绍德相信在沙赛中、在训练场上、在越野和马拉松的赛道,更在日常生活里,自己一定会与朋友们再次相遇、一起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