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CDGs)2025年度夏季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作者:原作者    责任编辑:王威林    08/11/2025

3623


8月5-7日,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CDGs)2025年度夏季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本次研讨会设置了主论坛、序幕论坛、4个圆桌会议、4个平行论坛,从经济、社会、能源、技术等多个维度,联合来自十余个国家及地区、近四十个机构的八十余名气候变化领域专家、学者和业界领袖,旨在通过对话、交流与调研中国实践,加强全球气候合作,推动社会公正转型,创新政策工具与转型路径,支持青年学者发展,共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气候合作。



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CDGs)

主论坛


8月6日上午,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CDGs)2025年度夏季研讨会主论坛开幕。国际能源署前署长田中伸男(Nobuo Tanaka),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兴华卓越讲席教授陈德亮,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院长)陈伟荣作主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新业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魏楚主持论坛。

郑新业表示,气候变化深刻影响能源安全与社会稳定,欠发达地区平衡转型与发展更加艰难。全球距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仍有差距,中国人民大学提出 2050年中长期发展框架提供新指引。本次论坛通过多形式探讨关键议题,汇聚中外专家共商对策,携手搭建全球智慧合作平台。



田中伸男(Nobuo Tanaka)表示,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转型阶段,目前正呈现新的竞争趋势。田中伸男(Nobuo Tanaka)呼吁世界各国家地区应加强协作,注重绿色平台的创新发展;国际能源署应进一步筹划战略部署,综合考虑世界各国家地区情况纳入成员国,发挥协调各成员国的能源政策作用。



陈德亮表示,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日益显著,极端天气对能源系统构成的系统性威胁日益明显,要通过创新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能源系统韧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同时,全球各国家地区应加强合作、数据共享及跨国能源网络协同,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陈伟荣表示,极端天气对能源安全造成威胁,进而对民众生活造成影响。为应对极端天气对能源行业的影响,陈伟荣建议,建立气候风险预警体系,完善跨区应急调配;优化能源多元供给,推动风光水火协同;建立电力市场应急机制;创新气候金融产品,支撑能源韧性建设。



CDGs成果发布

研讨会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陈佳莹发布题为《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从SDGs到CDGs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的报告。日本九州大学特聘教授马奈木俊介(Shunsuke Managi),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全球领导力学院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王文,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谢伦裕对报告进行点评。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助理教授刘逸楠主持发布环节。



该报告系统梳理国际上已有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原则、具体内容与不足之处,回顾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发展实践,最后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基础,尝试性地提出人与社会全面发展指标体系(CDGs),为指引全球国家发展提供具有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的评价框架。

马奈木俊介(Shunsuke Managi)、王文、谢伦裕表示CDGs的重要意义在于将中国发展经验系统化、理论化。SDGs与CDGs形成有效衔接与补充,CDGs框架将进一步整合中国实践经验,为全球减贫与可持续发展衔接提供参考,为2050年全球发展愿景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为全球发展提供新视角。





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CDGs)

序幕论坛


8月5日下午,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CDGs)2025年度夏季研讨会序幕论坛开幕。魏楚介绍本次论坛召开的背景与意义并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

田中伸男(Nobuo Tanaka),波士顿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Energy Research & Social Science 期刊主编Benjamin Sovacool,魏楚,中国人民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心副主任岳楠楠共同为中国人民大学新增绿色经济与循环商业 MBA揭牌。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裴建锁主持该环节。




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CDGs)

圆桌会议


8月5日下午,研讨会围绕“期刊主编”“政策对话”“ESG”“AI”4个主题开展圆桌会议。






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CDGs)

平行论坛


8月6日下午,研讨会围绕“包容增长”“公正转型”“绿色能源”“低空经济”4个主题开展平行论坛。





8月7日,本次论坛参会嘉宾前往北京相关企业开展新质生产力调研。


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

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CDGs)

系列研讨会

将继续深化

与各国家地区高等教育机构的

对话交流合作

为变动的世界

持续贡献应用经济学力量

为人与社会全面发展

注入更多智慧与活力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