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商业领域的时代背景下,商科教育正面临“守正创新、跨界融合”的深刻变革。如何培养兼具本土根基与全球视野、精通专业且通晓技术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成为商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
立足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深耕国际化商科教育创新,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正以鲜明的“商科+外语+技术”融合特色,探索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范式。近日,中国MBA教育网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思飞教授,深度阐释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对技术变革及提升学生全球竞争力方面的战略布局与实践路径,为广大考生提供权威参考。
核心优势:构建“商科+外语+技术”三重复合育人体系
作为中国外语教育的标杆院校,北京外国语大学自创办以来便以“语通中外,道济天下”为使命。李思飞副院长表示,依托学校101个语种(覆盖中国所有建交国家)的深厚语言积淀,国际商学院在商科教育领域走出了一条“专业筑基、语言赋能、技术强能”的特色之路。学院始终秉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理念,以“全球胜任力”为核心培养目标,在校长提出的“商科+外语+技术”三重复合人才培养框架下,形成了区别于传统商学院的独特优势。
回顾学院发展,北外国际商学院的特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探索的结果。早在数年前,学院便开始尝试语言与商科的深度融合,为各语言专业开设辅修学位,今年,在人工智能浪潮驱动下,增加技术赋能,开设“俄语+大数据应用管理”“德语+大数据应用管理”等校内双学位项目,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第二外语沟通能力与区域研究视野。
学院以“全球胜任力”为核心,构建了覆盖“知识-能力-视野”的培养体系:在知识层面,夯实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确保学生掌握数字经济时代必备技术能力;在能力层面,强化外语沟通与技术应用;在视野层面,通过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交流,培育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包容。这种培养模式,使得北外商科人才既懂专业又通语言,既晓技术又具全球视野
国际化实践:打造多元融合的育人生态
国际化是北外国际商学院的鲜明底色。李思飞副院长介绍,学院目前在读学生2600余人,其中近600名来自全球近100个国家,自费留学生比例高达85%,这一数据在北京市经管类专业中位居第一。他表示,学院通过“中外合班”“跨文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本土学生与留学生共同学习、协作实践,在课堂中碰撞思想,在合作中理解差异。
为深化国际化内涵,学院构建了“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交流机制。在“引进来”方面,学院长期聘请10余位来自全球的外籍专家任教,90%以上的本土教师拥有海外学位或访学经历,目前还有5-6 位教师正在世界名校进行长期访学。这些教师将国际前沿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让学生同步接触全球商科最新动态;在“走出去”方面,学院正积极拓展与欧美顶尖商学院的合作,筹备本科及硕士层面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学习平台。
实践是国际化培养的重要环节。学院每年举办“Immersion Week”等特色活动,组织留学生深入中国企业参访,聆听业界导师讲座,了解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策略,传递中国企业发展经验;同时安排本土学生与留学生共同参与文化体验活动,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深化跨文化理解。
AI赋能商科:拥抱数字经济时代变革
面对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对商科教育的冲击,北外国际商学院早有布局。“数字经济时代,商科人才不能只懂管理理论,必须掌握技术工具,理解技术逻辑。”李思飞副院长强调,学院从课程体系到教学团队进行了系统性革新。
在课程设置上,学院为所有专业学生开设Python编程、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基础技术课程,同时结合商科领域特色,开设智能会计、数字营销等交叉课程。这些课程多由国内外知名院校毕业的年轻博士授课,他们将前沿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在商科领域的应用场景。学院依托教育部首批文科实验室“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探索语言技术与商业管理的交叉研究,并将成果反哺教学。
此外,产教融合是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学院目前拥有100 多家合作企业,170余名企业高管担任业界导师,通过“业界精英讲座”“企业参访”等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数字技术在商业中的实际应用。
学科建设方面,学院2025年开设的“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本科专业,以及正在申报的“数字经济”本科与硕士点,将进一步聚焦数字时代人才需求,为培养“懂技术、通商科、善跨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就业竞争力:复合能力契合企业“出海”刚需
近年来,商科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北外国际商学院正通过“语言赋能、技术赋能、实践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学院毕业生近年来进入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头部企业的比例持续提升,这得益于“商科+外语+技术”的复合能力。同时,因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区域研究优势,不少学生成为跨国企业“出海”的中坚力量,在“一带一路”相关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接职场需求,学院构建了全链条就业支持体系:通过JA志愿者团体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邀请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分享经验;依托合作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与简历指导;与智慧课程公司合作,基于大数据分析岗位需求,动态调整课程内容,确保教学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
“我们现在的培养模式,不仅仅是教给同学们英语以及二外,还会更多地强化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李思飞副院长表示,学院希望让学生在全球化不确定性中保持竞争力——既懂中国市场,又理解海外文化;既会运用管理工具,又能通过数据洞察趋势。
院长寄语:寻找不确定性中的“确定”
李思飞副院长指出,商科学生要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找到“确定”。这种“确定”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海量信息面前,要学会识别利用哪些信息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提升,利用什么样的信息会浪费你的时间。”他认为,独立思考能力是职场立足的基础,能帮助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做出理性判断;二是持续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院鼓励学生利用在校时间,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全面提升专业技能、语言能力和职业素养;三是知识整合能力。目前中国正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院希望学生能运用语言优势、技术工具与专业知识,成为更具有针对性的复合型人才,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舞台上展现中国管理智慧。
在技术革命与全球化变局交织的时代,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正以商科为帆、外语为船、技术为桨,开辟出“商科+外语+技术”三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色航道。未来,国际商学院学院将继续深化国际化战略与学科交叉融合,为培育引领数字经济时代的全球商业力量提供“北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