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A实践教学 | 中央民族大学管院师生赴昌平辛庄村调研艺术乡村文旅发展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原作者    责任编辑:黄梦格    09/28/2025

4278


为深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乡村旅游发展与业态融合新路径,5月27日,管理学院陶慧副教授带领2024级MTA中心全体学生,赴北京市昌平区辛庄村开展实地调研。此次活动聚焦乡村文化振兴、社区治理创新与多元业态发展,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与座谈交流等方式,为辛庄村文旅发展建言献策。


在辛庄党群服务中心,昌平区兴寿镇综合办副主任马浩然以“艺术赋能乡村”为主线,详细介绍了辛庄村的蜕变历程。辛庄村最初以艺术家入驻和向上学校的建立为契机,吸引了稳定了高素质新村民,为村庄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师生还走访了辛庄烟火西市、会客厅、礼物手工作坊、福叁咖啡、田野东市等特色点位。



座谈会上,北京兴寿物业公司与北京兴寿草莓专业合作社等公司法人李建富指出,798艺术家入驻与向上学校建设是两大关键转折点,政府通过“三不管”的包容政策营造优质营商环境,消除企业对乡村治理的顾虑,为艺术生态扎根奠定基础,辛庄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积极招商助力。

马浩然表示,虽然当前辛庄村引入了多元化的主体,但仍然存在权责划分不明确等的问题。现有“村集体”“艺术家创客联盟”“物业公司”“文旅公司”等组织已形成基础生态,但各主体协同机制尚未健全,资源整合缺乏核心驱动力,未来需进一步激活组织效能、凝聚发展合力。


陶慧老师指出,辛庄村需构建覆盖政府、村集体、企业、艺术家及村民的多方协同机制,通过建立常态化沟通平台明确各主体权责,促进政策、艺术、市场等资源的有机整合。同时,可深度挖掘乡村艺术体验、亲子研学等特色资源,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提升客单价;在发展夜经济时,需同步完善民宿等配套设施,形成白天体验、夜间休憩的完整消费场景,推动乡村旅游从吸引流量向留存客群深化转型。学生代表围绕调研观察踊跃提问,提出打造统一官方公众号强化品牌传播、优化公共交通接驳提升可达性等建议。



此次辛庄之行,既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碰撞,也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案例。未来,我院将持续深化与辛庄村的合作,以专业智慧赋能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让“艺术乡村”的创新经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学生感悟

辛庄村用艺术“软化”了乡村边界,让传统村落与现代生活无缝对接。从垃圾分类的“硬治理”到创客联盟的“软连接”,这里展现了乡村振兴的多元可能性,也让我明白旅游管理不仅是资源开发,更是人与空间的关系重构。

——24级MTA尚秀茹

陶老师在调研中反复强调“业态可持续性”,这提醒我们要跳出“打卡经济”思维。辛庄村的咖啡屋、手工作坊等业态之所以能扎根,正是因为找到了艺术体验与在地生活的平衡点,这为我们理解“主客共享”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了鲜活案例。

——24级MTA张岚婷

辛庄村的调研让我深刻感受到“艺术+乡村”的化学反应。从艺术家工作室的创意迸发,到田间咖啡屋的烟火气息,传统乡村空间被赋予了现代生活的审美意趣。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使用艺术的火花为文旅实践赋能。

——24级MTA陈欣萌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