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之声|专访河北工大经管学院党委书记赵钊:弘扬“工学并举”特色 逐梦AI时代浪潮--“管理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河北工大经管专硕    作者:原作者    责任编辑:黄梦格    10/18/2025

4182


时代科技不断向前,经济格局风云变幻。目前,中国正处于科技日新月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的快速发展,商业环境也随之发生深刻变革,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培养既懂商学管理又懂数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时代风口把握先机,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这对商科教育提出更高的使命要求。

河北工业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自1903年建校以来始终秉持“兴工报国”的办学传统。学校隶属河北、地处天津、毗邻北京,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经济管理学院依托学校深厚的工科底蕴,创新商科教育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工程师”培养体系。


近日,中国MBA教育网《商学院之声》栏目特邀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赵钊围绕人才培养创新体系、育人培养定位、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详细介绍了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于时代变局中的坚定育人信念,践行新时代商科教育创新实践新路径。


四十年深耕商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回溯河北工业大学经管学院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紧跟时代步伐的创新史,更是一段服务国家与区域需求的奋斗史。赵书记深情回顾学院发展历程,其商科教育的源头可追溯至1963年成立的“工业企业管理教研室”,面向机械、化工等专业开设管理类课程,为后续发展埋下工科与商科融合的种子。1984年学院前身“工业管理工程系”正式建立,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谈及学院发展的核心特点,赵钊用“早、全、实”三个关键字精准概括。“早”体现在学院始终抢占学科布局与人才培养的先机:1981年设立首个本科专业,1986年拿下首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994年“工业管理工程”(现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河北省首个管理类重点学科,2000年更是同期斩获首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与首个专业学位授权点(MBA),多项“首个”开创河北省管理经济教育先河。“全”则展现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目前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学术学位硕士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含MBA、MEM等)及6个本科专业,形成覆盖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而“实”是学院扎根区域发展的底色,依托学校120余年办学积淀,学院积极融入天津、更好服务河北,培养的毕业生多集中于京津冀地区,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深受用人单位认可。


“回望过去,我们倍感感动、感慨和感激。”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刘炳胜曾这样评价经管学院40年发展历程:正是一代又一代经管人接续奋斗,创造了诸多“首个”与重要业绩,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让“工大商科”成为区域内极具影响力的教育品牌。


“管理工程师”培养定位,创新2C+2P育人模式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商科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学院始终秉承“兴工报国”办学传统,弘扬“工学并举”办学特色。四十多年来,学院始终把“解决管理实际问题”作为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各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赵书记强调,河北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将人才培养定位聚焦于“管理工程师”,这一定位既延续了学校“工程师摇篮”的122年办学传统,也精准契合“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学院初心。赵钊解释,“管理工程师”需具备三大核心能力:一是“善设计”,拥有深厚理论功底与统筹全局思维;二是“能落地”,熟悉场景运行规律,方案贴合实际需求;三是“收实效”,举措针对性强,能真正解决企业(行业)痛点。


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学院创造性构建和实施“2C+2P”特色培养模式,如今已迭代至3.0版本。2016年2.0版本推出“商工并举”改革,强化工科与商科的交叉融合;2023年升级的3.0版本,则以“三真”行动计划推动产教深度融合,让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频共振。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学院紧扣“跟前沿、接地气、有启发”目标,优化课程结构、丰富选修模块、提高实践学分占比,还开发“数字中国”“美丽中国”等系列课程,让学生沉浸式感受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师资建设方面,实施第二期“师资开发及办学能力建设计划”,并从“单独邀请工科教师授课”升级为“联合开发-共同授课”,实现工科与商科内容上的深度一体化。案例教学是学院的另一大亮点,不仅引进国内一流案例库,更推动中国企业案例“出海”登陆毅伟商学院案例库,案例建设从“数量多”转向“程度深”。实践方面,持续打造“北运河”品牌,开展“北运河圆桌论坛”,构建更加开放的教育生态;创立“北运河工坊”,探索让“教”“学”回归本来面貌的新途径。自我提升方面,一体化推进“五育并举”“五史沁心”“五爱同铸”,通过班级文化实践活动,为学生有引导、有组织地自我成长搭建广阔平台。这些改革不仅相互赋能,同时还为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


深化产教融合,“三真”计划结硕果


“三真”行动计划则是学院践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目标的关键举措。赵书记表示,通过明确“师、生、企”三方动力机制,让企业成为问题提出者与成果受益者,学生在解决真实企业问题中提升能力,教师则实现“论文指导、案例开发、服务企业”一体化推进。2025届毕业生作为该计划的首届受益者,无数篇企业采纳意见或者成果应用证明,从结果角度充分证实了“三真”行动计划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商学实践。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冲击,赵书记建议,一是要以积极、敏捷的心态去认识和把握新一代技术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拥抱变革,主动出击。二是要深刻洞察商业模式、组织结构、组织间关系等变化的新趋势,让新技术为组织变革赋能。三是实现的路径也很重要。从一个传统企业如何过渡到一个适应AI发展的新组织,要有清晰的路径和扎实的战略。四是有形变革和无形变革的协同性。AI时代的组织变革,不管是技术先行还是理念先行,都必须关注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价值认知、制度体系等的同步更新。心理学上讲,认知不能失调,在组织变革方面,“形”“神”也不能失调。


构建发展共同体,优化人才培养生态


在学院的发展中,同样也离不开校友助力,在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支持上,赵书记指出,校友不是“资源”,而是“发展共同体”。在赵书记看来,校友确实是学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校友毕业后会给学院带来各种反馈和支持,是最独特的利益相关者。为此,学院专门设立“校友发展中心”,推动校友全程参与MBA项目建设,从培养方案修订、复试录取,到案例开发、论文答辩、职业发展指导,处处可见杰出校友的身影。学院成立MBA顾问委员会,邀请校友代表担任委员,为项目发展建言献策。以“共生”理念实现校友与学院相互赋能,构建“培养-就业-反哺”良性生态循环。


2025年暑期,学院的校友工作迎来创新突破——联合学校邯郸、保定、沧州、唐山、石家庄校友会,开展五期“智汇燕赵 服务河北”活动。活动中,学院名师与当地校友同台,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痛点展开主题交流,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既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也进一步完善了学院在各地的校友网络。

对于想要加入河北工业大学MBA大家庭的考生,赵书记表示,择校选择的是求学价值,考生找到对的学校,跟学校找到对的人一样,除扎实的专业基础与优异成绩外,学院将看重三点素质:一是拥有相关行业背景与工作履历,工作经验越丰富、管理贡献越突出越受欢迎;二是强烈的求学动机与责任感,期待学生与学院“价值共创、相伴成长”;三是善于学习的心态,能在优秀的同学、校友与专家团队中汲取养分,助力学生从优秀走向卓越。

关于2026年MBA招生政策,赵钊书记透露,形式虽与往年基本一致,但将延续2025年150%的差额比例进行复试。这一政策既提高了考生进入复试的机会,也意味着学院将更注重综合衡量考生的素质与潜力,不唯分数论。针对意向考生,他提出两点实用建议:一是积极参与“赋能计划”校园开放日活动,或随时来访校园线下体验,与老师面对面交流;二是坚定选择一志愿报考,近年一志愿能充分满足复试与录取需求,避免因“备份”而错失机会。


“这么近,那么美,选择工大不后悔!”采访最后,赵钊书记发出诚挚邀约。他介绍,学院所在的红桥校区东院被北运河环绕,三月桃花绽放、四月海棠满枝,四季可见现代与历史交融的风景;地铁“北洋桥”站连接“三站一场”,可直达校区,京津冀考生通勤便捷。“学校122年的历史底蕴与学院四十载的斐然成绩,将成为你职业发展的坚实后盾,助力逐浪AI时代变革。期待更多优秀管理精英加入,与我们共筑‘管理工程师’的成长之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