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职业场域,他们怎么选?【复旦MBA新生采访1】

来源:复旦MBA项目    作者:原编    责任编辑:姜胜朝    10/24/2025

4692


在新能源赛道深耕十五年,陪伴行业从默默无闻到快速腾飞;

白天是芯片工程师,晚上是科普写作者,敲得一手好代码,也写得一手好文章;

25岁已历经四次创业,在低谷里翻盘,又在高处起跑。

他们的履历看上去毫无交集,却似乎都“不肯安分”。今年,复旦管院成为他们不约而同的下一站。

三位2025级复旦大学MBA和复旦大学国际MBA新生,将在本文分享他们的坚持与突破、理想与选择。


一个新能源老兵的

坚守、突破和再启程


“无论行业、人生还是学习,我们都要不断自我更新,向前再向前。”

封其柱

2025级复旦MBA新生


我从事新能源锂电设备行业已有十五年了。那时的我,对这个行业还十分陌生——技术陌生,市场陌生,很多事情只能边学边干、一路摸索。幸运的是,我坚持了下来,也亲眼见证了这个行业从默默无闻到快速腾飞的过程。

这些年,我带领的团队已经成长为一个涵盖采购、生产、市场、财务等五个部门的完整体系。一路走来,我们不仅追赶着行业的潮头,更在一些细分赛道上尝试突破。我一直希望,能带着团队做出真正有长远价值、能被行业记住的成果。

如果问我,这些年最值得骄傲的成就是什么?除了和团队一起在这个行业里扎根与突破,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今年有机会入读复旦MBA,算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复旦MBA有六大职业场域,我选择了“世界经理人”这个人设。这个标签比较契合我这些年的经历与思考。新能源产业的竞争早已不止是国内市场的角力,而是全球格局下的博弈。频繁往返于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地的调研与考察,让我深刻理解到:只有具备全球化的视野,才能真正提前布局未来。

前不久,我在日本参加世博会,那是一次让我再度验证这一观点的经历。世博会像是一个压缩版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产业的创新与理念在此交汇。也让我不断思考,未来行业潜力在哪里,我们需要怎样提前准备。

我很喜欢“心不唤物,物不至”这句话。生活与工作中,我们总会有一个目标,但目标不是凭空出现的,它需要你在心中不断呼唤,并且付诸持续的行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理想变为现实。


选择复旦MBA,也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在我眼中,复旦管院汇聚着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优秀人才和不同领域的精英。相比他们,我可能在视野和信息的广度上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多元的交流与碰撞中,拓宽自己的格局和认知,这正是我所期待的。

我知道,对于很多备考MBA的人来说,时间都是最大的挑战。我的工作节奏很快,经常出差,还要应付客户会议和行业活动。但为了备考,我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比如,在和客户开会前的几分钟空隙,快速做几道逻辑题或英语题;在机场候机的空档,翻一段面试笔记。说不上轻松,但这段奔跑的日子,让我再次体会到了专注和坚持的力量。



一提到复旦,我总会想到“旦复旦兮”——日月循环,生生不息。这是一句校训的象征,更像是一种提醒:无论行业、人生还是学习,我们都要不断自我更新,向前再向前。

这一次,我愿意带着团队、带着信念、带着十五年沉淀下的坚持,在更大的世界里奔跑。


在复旦管院最想完成的五件事:

构建长三角与大湾区的产业资源生态圈,推动跨区域的科技与制造合作;主导一项自动化行业的实战课题研究,结合公司痛点和MBA课程,输出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全球课程机会,打磨技术与商业融合的国际化模式,推动公司产品迭代和国际化战略;设计一套适合多基地扩张的组织管理体系,提升公司跨区域管理和文化融合能力;结合课堂知识与企业实践,完成一篇具有实操意义的毕业论文,为公司战略转型和技术升级提供指导。


打破知识壁垒,

让科技成为人人可谈的生活常识


“我希望能打破知识的壁垒,让科技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冷门话题,而是人人可谈的生活常识。”


王健

2025级复旦MBA新生


我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目前是一名芯片行业从业者。芯片是当代科技的“心脏”,它体积微小,却承载着无数产业的未来与变革。作为一名工程师,我每天与代码、设计、底层逻辑打交道,但很少有人知道,我还有一个看似“跳脱”的身份——科普写作者。

到目前为止,我已创作了近百万字内容,用尽量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晦涩的芯片知识介绍给大众。我希望能打破知识的壁垒,让更多人理解芯片的技术原理与产业逻辑,让科技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冷门话题,而是人人可谈的生活常识。


我选择的职业标签是“行业精进者”,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技术上的精进。芯片是一个技术上限极高的行业。十年的工作经验,让我掌握了更多,但同时也让我看到,自己距离行业技术的“天花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想在技术上持续深耕,不断攀登。

第二是管理上的精进。我出身技术岗,近三年才开始管理工作。虽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我觉得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希望能在复旦MBA系统学习管理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我的行业。

最后是影响力上的精进。我算是一个“斜杠青年”,除了本职工作,我也在知乎、微博、公众号等平台持续创作,把芯片行业的技术知识和行业观察分享给更多人。希望未来在影响力上再提升,让我的分享被更多人看到。

2023年,我就开始考虑读MBA。工程师思维注重精确、逻辑与技术细节,而管理者思维关注格局、资源与决策。我知道自己并不是那种“天才型工程师”,而在协调、规划和带领团队方面,算是有些潜力,所以想来挑战一下自己;另外,我一直在写作,也有做个人品牌,希望在复旦更深入地接触不同领域的人文氛围,丰富创作素材。



在未来的MBA学习中,我想学好每一门课程,建立起更系统的商业与管理知识框架,同时扩大个人影响力,用更多元的方式分享硬科技知识。希望以我自己为例,影响更多年轻工程师,让他们看到职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别的愿望——完成那本关于硬科技时代商业逻辑的书,把我对行业、技术、商业的多年思考,用更系统的方式呈现出来。

说起复旦,我首先想到的是“自由”。在芯片这样的硬科技行业,自由意味着敢于探索未知、打破框架,也意味着创新。我希望自己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既保持技术的钻研,也保有创作的热情。

童年时,我曾有过两个梦想:成为物理学家,或者成为作家。一个源自我对科学的热爱,一个来自我对文字的痴迷。今天回头看,这两个梦想我都实现了一半——我成为一名工程师,始终离科学很近;我在写作的路上坚持着,也许离“作家”还有距离,但我已经在路上。


在复旦管院最想完成的五件事:

通过学习前沿的管理理论和创业课程,突破工程师思维,提升综合管理能力,成为高效的团队领导者;在科创青干营中深化对创业的理解,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推动芯片与AI领域的创业构想,并争取参与聚劲科创大赛;持续打造科技领域的个人品牌,输出高质量行业观点,提升在科技互联网领域的影响力;完成并出版《硬科技时代的商业逻辑》一书,为科技领域的创新和转型提供思路;珍惜校园生活,建立深厚的师生关系,传承复旦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用理想主义和长期主义,

寻找能All in十年的那件事


“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王寅

2025级复旦国际MBA新生


我今年25岁,是一名连续创业者,目前是一家AI赋能国际教育公司的创始人。我从大一就开始创业,到现在已经走过四段创业经历。

第一次创业是在校园本地生活领域,半年时间,我们就把业务做到全省排名前列。第二次与第三次创业,是在物联网安全与网络安全领域。大二那年,第二次创业的失败让我一度陷入困境,但我没有停下脚步。很快,我在网络安全市场找到了机会,仅用半年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并且为下一轮创业积累了充足的现金流。

第四段创业是我现在的方向——AI赋能国际教育。我们来到上海不到一年,已经拿下了四所大型国际学校客户,其中包括全国排名靠前的学校,这让团队和我都很振奋。

回顾这些经历,我觉得最值得骄傲的不只是结果,还有始终支撑我的两种价值观:理想主义和长期主义。理想主义让我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也会设定更高的目标。就像我的背景算不上顶尖,还是决定报考复旦国际MBA。许多人觉得这很难,但我坚定地朝着目标去努力,并最终真的坐进了复旦管院的教室。

长期主义体现在我的准备方式上。大多数人提前半年到一年备考MBA,我提前了整整三年,而且是以复旦和MIT的标准要求自己,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高分拿下GMAT和托福成绩,也在创业上选择了科技含量更高、挑战更大的方向,为未来积累了更多底气。

我选择的职业标签是“多元创业者”。我特别喜欢雷军的一句话:“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这也是我度过低谷的信念支柱。第二次创业失败让我早早经历了经济和精神的双重考验,如果那时我选择放弃,可能一切就停在那里。但我始终相信,只要不停寻找机会,就一定能跨过去。

这个信念让我在低谷中实现了反转,也养成了在逆境中依然向前的习惯。“希望”对我来说,就像一根生命线。我的微信签名写着:“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提醒自己不论何时都要保持热情与韧劲。

选择复旦国际MBA,是因为它的国际化视野和丰富资源。复旦管院所拥有的国际化生态,加上与MIT、耶鲁等名校的合作项目,能够拓展我的战略视野,让我找到未来十年甚至更久可以全情All in的事业,也能帮助我跳出现有的创业瓶颈。


能站在复旦国际MBA这样的舞台,本身就很酷,也充满挑战。我希望我的创业不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能为社会带来一些真正的改变。所以我给自己的目标加了一个限定词——我要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

能为他人带来美好的东西,本身就是值得用一生去坚持的事业。复旦国际MBA,是我走向这个目标的重要一步。

未来两年的学习中,我希望找到一个真正值得我十年甚至一生投入的项目,结识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去做这件事,并且在高平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从小我就想像父母一样,成为一名企业家。后来我发现,真正让我热爱的,并不是做生意赚钱,而是通过商业去承担社会责任、创造价值、带来改变。


在复旦管院最想完成的五件事:

借助复旦管院这个平台,接触更多顶尖的技术和优秀的科创项目,并找到自己愿意投身的创业项目;希望可以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也可以是聊得来的好朋友;积极参加国际化相关的课程或双学位,提升自己的国际化视野;再系统地学一遍商业知识,查漏补缺,为以后自己的科创之路打好商业知识基础;深入学习某个前沿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成为技术和商业结合的多元人才。


祝大家在复旦MBA学有所成!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