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彼此,奔赴成长|复旦MBA新生班级集结

来源:复旦MBA项目    作者:原作者    责任编辑:罗涓源    10/24/2025

4976

8月3日,复旦MBA“聚劲2025”班级见面会在复旦管院政立院区举行。

一早,校园里就热闹了起来。

不同颜色的“聚劲T恤”,成为辨别彼此班级的小巧标识。迎面走来的,是未来几年将并肩前行的同学,也可能是未来一生的挚友。

一切就绪后,新生们正式开启了他们的MBA第一课。


一场关于“聚创”的领导力启程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绪红为全年级带来一场主题为“‘聚创’领导力发展旅程”的讲座,为新生们未来的学习旅程划下重点。



“聚创”领导力,是复旦MBA教育体系的核心特色之一,项目基于经典领导力模型,结合数字化与科创时代的发展需求,以及复旦大学独特的文化基因,打造了独具特色的“聚创”领导力“5+1”模型。



讲座中,李绪红老师从整体学程出发,逐步拆解不同学期的模块安排,并结合自己的研究与实践,深入剖析了新时代背景下的领导力应具备的素质。



随后,她鼓励大家从兴趣和热爱出发,找到属于自己的驱动力,也分享了多位全球杰出企业家的成长故事,展示了领导力的多元可能。在她看来,“人人皆可成为领导者”,领导力并不是职位赋予,而是在团队中主动承担、积极赋能。



这堂课,不仅为大家种下了领导力思考的种子,也为未来的学程建立了第一道信任与启发的桥梁。


一份有“人味”的年级画像


紧接着,复旦大学MBA项目主任曹能公开2025级新生年级画像。



不同于以往年龄、行业、岗位等客观统计,这次的画像更关注“人”的状态与表达,展现了2025级复旦MBA新生群体的真实与多元。


比如:

  • 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21%的同学是查看工作消息,24%则选择继续赖床;

  • 有16%的同学,每周运动时间超过5小时;

  • 当问起最看好哪种未来出行方式时,41%选择自动驾驶汽车,28%选择超级高铁,20%选择eVTOL,11%选择氢能源汽车。


这些看似日常却极具个性的片段,勾勒出这届同学立体而真实的形象,也让彼此距离更近了一些。



温暖的接力,来自传承人



画像之后,曹主任特别致谢了3位引荐新生就读复旦MBA的传承人,并为他们送上了引荐礼包。这份感谢更让“一起奔复”具象起来,这是复旦MBA传承的延续,更是温暖的接力。


各班出发

打造属于自己的小宇宙


午饭过后,下午的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在各自的教室里,大家迎来了与班主任和传承人的第一次深入互动。



班主任首先介绍了复旦MBA的整体学程,紧接着项目标志性的“黑衣人”传承人亮相。他们是学长学姐,也是大家可靠的班级伙伴。



破冰游戏迅速拉近了同学们的距离。从名字到兴趣,从城市到过往经历,大家在轻松的互动中建立起初步的链接,彼此之间的信任也悄然增长。



通过共同思考、探索和共创,每个班级一起构思、描绘了心中理想的班级愿景。在笑声和讨论声中,属于2025级的班级文化,开始生根。



定格这一天的尾声,是一张张正式的班级合影。


穿上班服的我们,从此开始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复旦MBAer。


中文一班


中文二班


中文三班


中文四班


中文五班


中文六班


中文七班


国际班


传承人


夕阳西下时,离别的脚步里已少了初见的生涩。从今天起,我们不再独自奔跑,我们有了并肩逐梦的伙伴。


今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也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恢复建院40周年,在这厚重的积淀之上,我们怀着憧憬与热忱,开启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如对入读复旦MBA感兴趣

欢迎扫码加入官方咨询群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