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 完善运行体制 ——“第七届北京交通大学运输与时空经济论坛”赵坚教授会议专访

来源:中国MBA教育网    作者:赵福美    责任编辑:赵福美    10/28/2019

3119


       中国MBA教育网讯在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城镇化发展与交通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关系?交通运输行业如何进行产业升级?近日,第七届“运输与时空经济论坛”国际会议(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and Space-time Economics)在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楼隆重召开。会上,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赵坚教授做了《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Needs Public Transit》主题演讲并接受中国MBA教育网的专题采访。

 

1572253548172576.png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赵坚教授


城市化发展与交通发展


       在主题演讲中,赵坚教授以东京大都市区的发展史为背景,分析了新产业革命带来的人口向特大城市集聚的城市化现象和由此带来中心城区高密度开发的必然性。他认为,大城市的集聚经济效应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企业总部与生产性服务业向大城市集聚的主要原因,进而带来了人口的集聚。交通的发展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足会抑制大都市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限制特大城市人口的同时也错失了特大城市的发展机遇。他建议借鉴日本东京大都市区发展经验,加强轨道交通建设支撑高水平的集聚经济,使大都市区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赵坚教授对北京与东京两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里程、车站数量、城市化发展状况做对比分析,日本东京大都市区(一都3县)的面积1.35万平方公里,2018年人口3800万,面积比北京小,人口密度却是北京的两倍,其交通运行状况远好于北京。这是因为东京大都市区有2705公里的轨道交通,其中281公里是双复线,即并行的两条复线,可以同时开行只在少数大站停车的快速通勤列车,这使它具有非常强大的运输能力。此外,东京的城市化发展是在轨道交通枢纽站周边进行高密度建设,不仅方便人们上下班,而且下了地铁可以进行购物、吃饭、看电影等日常活动。据日本2005年的统计,东京大都市区有3076万人居住在在轨道交通车站周边1.5公里范围内,乘轨道交通加步行就能满足日常出行需求。这是东京解决超大城市“大城市病”的关键所在。


       赵坚教授指出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是导致中国交通问题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新一轮产业革命与脱贫攻坚两大挑战。他认为我们应该发展用轨道交通来支撑的特大城市发展,通过把大量农村人口转入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来助推脱贫攻坚。谈到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改革,赵坚教授认为,当前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的表现主要是铁路货运周转量份额占比急速下降,从2005年占全社会货运周转量的50%降到2018年的17.5%,而公路份额占比从原来的24%上升到50%。钢铁、煤炭多是公路运输,继而导致大量柴油车污染。国家现在要求公转铁,但目前还不具备这个能力,一是缺乏足够的铁路运输能力,主要原因在于现在将大量资金投入到高铁建设,高铁不能运货,而对普通铁路的投资严重不足,铁路与港口,与物流园区、工矿企业之间没有连接线。中央曾出台文件表示要修长度近2000公里的铁路专用线,但面临融资的难题,企业资金困难。这个问题无法解决将导致普通铁路建设无法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导致交通运输污染排放和物流成本增高。二是铁路没有深化改革,缺乏活力,无法适应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要求。


1572253575668081.jpg 

赵坚教授接受中国MBA教育网采访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与完善体制


       “可持续交通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赵坚教授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土地与石油资源两大制约,这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息息相关。假设中国人主要选择小汽车出行,那么随之占用土地修建道路与原油资源稀缺是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赵坚教授强调,解决土地与石油资源约束的关键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赵坚教授在其2015年发表的《坚持底线思维破解发展大都市区的体制障碍》一文中曾指出,中国选择何种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底线思维应是资源约束,国家应该根据底线思维来决定如何平衡各个方面的因素,是发展大城市,还是发展小城市,是发展公共交通、轨道交通还是选择小汽车出行。关于如何优化和改善不合理的交通运输结构,赵坚教授发表了个人看法。他认为,关键在于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调整现有的铁路发展规划,把投资的重点转向高标准普通铁路,弥补铁路货运能力严重不足的短板;另外,要高度重视大都市区轨道交通建设,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二是深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通过深化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来激发企业活力。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