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经贸MBA金台论坛(七十期)—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成功举办

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作者:原编    责任编辑:高铭    12/16/2020

27632

 【中国MBA教育网讯】2020年12月10日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金台论坛第七十期成功线上开讲。本次论坛特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纪韶教授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为题做主题演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兼MBA教育中心主任徐炜教授担任主持并做开场致辞。


  

  纪韶教授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一纲领性文件,从五大方面讲解“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的措施。


  

  我们党为什么要提出“双循环”发展格局

 

  纪韶教授指出,从五中全会公报来看“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可以发现时代特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际效果都有了一定的变化,本次规划也重点突出了科技、要素、安全、内需、民生、环保六个方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既是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内发展阶段转换的必经之路。她强调,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格局是对工业化发展规律的主动选择,居民收入增长和双循环互为逻辑关系,而新发展格局则是“十四五”期间“双循环”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转型时期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情况分析

 

  纪韶教授表示,转型时期我国重要目标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她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将着重关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阶段,经济结构将面临深度调整,收入分配状况也难以避免会受到影响。

  纪韶教授对主要工业化国家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主要的四种基本形态分析指出,主要工业化国家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具备“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时的不同步”、“就业结构分化导致收入差距过大带来的阶段性不同步”两大特点。我国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出现不同步主要受发展阶段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要素结构等因素,短期内环境如新冠肺炎疫情因素与长期发展如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她认为,“十四五”期间只有加大再分配力度,才能有效抑制居民收入差距趋势。

  

  转型时期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状况的实证分析

 

  纪韶教授从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内涵、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描述性统计、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估算、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特征和地域描述、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的职业分布、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受教育程度、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结构和储蓄率等方面对转型时期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状况进行了详尽分析,并就“十四五”期间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政策力量做了阐述。她指出,真正决定中等收入者扩大主要受长期人口结构、经济增长的中期趋势性变化和短期公共政策调整的影响。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中等收入者比重下降,再分配政策显著扩大了中等收入者比重,收入稳定增长是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最重要来源,提低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要出路。

 

  “十四五”期间我国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趋势和特征

 

  纪韶教授提到,我们党坚守初心的使命和执政理念是实现两个同步的制度保证,即我国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实现同步。而就业、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则是“十四五”期间我国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实现基本同步的基础。纪教授强调,实现基本同步要紧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两大群体,低收入人群上升到中等收入群体,稳住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就能有力拉动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十四五”期间促进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的政策作用方向

 

  纪韶教授指出,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和收入提升是实现“两个同步”的前提,让低收入群体在经济增长中获益是实现“两个同步”的主要出路。“十四五”期间,我们要通过战略谋划和布局,通过上下合力,形成促进居民收入提高的有效宏观政策体系和微观激励机制,实现十九大确定的目标,实现“两个同步”,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


 

  纪韶教授深入十四五的纲领性文件,带领大家全方位立体地了解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论坛接近尾声,学生收获满满。至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金台论坛第七十期圆满结束。

 

工商管理学院

MBA教育中心

2020年12月14日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