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6日至7日,第十一届中国管理学者交流营年会在深圳大学丽湖校区顺利举办。此次年会由深圳大学主办,深圳大学社科部、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和明哲平台承办。年会主题为“竞融:纷争时代的战略新思维”,来自97所高校的149位嘉宾、学者与教师参会,共同探讨如何从竞争思维向“竞融”战略新思维进行转变,承担中国管理学者的时代使命。
与会来宾合影
1月6日上午8:30,年会隆重开幕。深圳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张卫国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并对远道而来的嘉宾、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表示热烈欢迎。深圳大学副校长汪永成教授发表致辞,他介绍了深圳大学及管理学院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和取得的成绩。他表示,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中,此次年会的举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期待与会者共同探索管理智慧,推动工商管理学科的持续进步。
深圳大学副校长汪永成教授致辞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张卫国教授主持开幕式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陈明哲教授对深圳大学主办年会表示衷心感谢,并发表了题为“当代管理学者如何‘时易通久’”的主题演讲。他通过有关“竞融”的“简易”问题与会场嘉宾、学者进行互动,分享了自己对学问与学术、教学与研究的独到见解,并对中国管理学者交流营在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陈明哲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随后,深圳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张卫国教授和社会科学部主任曾宪聚教授共同主持了“中国管理学院发展的反思与未来展望”主题演讲环节。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教授发表了题为“我的管理思考和理论研究之旅”的主题演讲。他探讨了管理学术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悖论,分享了对现代科学的见解,并系统阐述了数智化时代生态管理的重要性。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邓子梁教授则围绕“企业全球战略学者在去全球化时代的作为空间”发表主题演讲。他详细介绍了全球化和去全球化的背景和原因,深入分析了去全球化时代企业的全球布局和企业全球战略传统理论的局限性,并结合研究成果详细地讲解了去全球化时代下全球战略学者在理论与实践上可进一步探索的空间。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邓子梁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韩巍教授以“‘栖息’在一个叫做管理学院的地方”为题发表演讲。韩教授从背景、报告人是谁、话语与组织、主导话语中的个体选择、以及反思-对话五个方面进行分享。他强调教书育人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应鼓励老师各自发挥专长、各尽所能地在多元化的学术道路上作出真正的贡献。随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周长辉教授发表了“蜕变成自己:吾名一白,执教北大,不知管理是何物”的主题演讲。周教授以自己创作的诗词和文章来引出他对管理学者“栖息”何处的理解,并以“传统国学中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者情怀与感性表达”两门课程为例,展示了现代管理学者另一种存在的可能。
场内外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韩巍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周长辉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曾宪聚教授主持主题演讲
在下午的议程中,香港中文大学管理系的杨海滨教授担任了“融合: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主题演讲的主持人。该环节聚焦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讨如何将管理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际情境中。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副院长赵雁飞教授发表了题为“智谋与变通”的演讲。赵教授以大卫对战歌利亚等故事为例,阐述了识别和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重要性。他强调,个人和企业不应仅仅关注资源的获取,更应注重如何高效利用现有资源。
香港中文大学管理系杨海滨教授主持主题演讲
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赵雁飞副院长发表主题演讲
接下来是圆桌讨论,由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吴建祖教授主持,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贾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赵向阳副教授、香港大湾区资本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王爱阳先生、深圳市亚特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洪桂锋先生围绕“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主题,分别发表了独到见解。随后,四位嘉宾就管理的实际应用、企业战略、组织变革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对话与交流,并与场内的听众们进行互动。此环节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建祖教授主持主题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赵向阳副教授进行主题发言
香港大湾区资本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王爱阳进行主题发言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贾明教授进行主题发言
深圳市亚特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洪桂锋进行主题发言
嘉宾主题对话
本次年会还特别开设了两个分论坛,分别为“青年学者职业发展论坛”和“期刊主编面对面”。
在“青年学者职业发展论坛”上,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唐贵瑶教授担任主持人。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田莉教授和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林道谧副教授分别围绕“青年学者工作、生活以及成长”进行了发言。他们分享了自己在学术道路上的经验与心得,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指导,助力他们更好地规划职业发展。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唐贵瑶教授主持青年学者职业发展论坛
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田莉教授进行主题发言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林道谧副教授进行主题发言
在“期刊主编面对面”论坛上,新加坡管理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王鹤丽教授介绍了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和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期刊的相关内容,并分享了如何提炼文章的贡献。印第安纳大学Kelley商学院执行副院长李丹教授介绍了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期刊的投稿、审稿流程等。南京大学商学院卜茂亮教授分享了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期刊的相关内容。最后,三位主编针对参会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和真诚的指导,并为他们提供了关于期刊投稿的建议。
新加坡管理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王鹤丽教授
印第安纳大学Kelley商学院执行副院长李丹教授
南京大学商学院卜茂亮教授
1月7日上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炜文教授和深圳大学案例中心主任潘燕萍老师共同主持了“大陆学术生态反思:国际视角”的主题演讲。浙江财经大学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魏江教授发表了题为“西方遇到东方:中国管理实践和研究的认知偏狭性”的主题演讲。魏江教授首先分析了中国管理学者目前存在的问题,再结合研究成果讲解了中国管理学者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存在的偏狭观。随后,魏江教授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并分享了如何通过案例研究来讲好中国故事的经验。他强调了中国管理学者应重视跨文化交流,挖掘中国优秀的管理实践,并与国际学术界分享。随后,美国内华达大学商学院李涌教授以“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My Reflections”为题发表主题演讲。李涌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在学术道路上的成长经验,并分享了对学术研究的思考。他提出做研究需要问题导向,相比于做有趣的研究,更应该强调做重要的研究。
浙江财经大学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魏江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美国内华达大学商学院李涌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接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张晨副教授围绕“寻找贯穿性的核心驱动力”发表主题演讲。她围绕青年管理学者的“撕裂感”、来自工作设计研究的启发和落到真实情境的思考这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寻找贯穿性的核心驱动力。香港城市大学管理学系吕文珍教授分享了她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负责任的研究到负责任的学者”。她解释了什么是负责任的学术研究,以及如何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学者。吕教授认为,负责任的学者不仅要在研究中保持客观、严谨的态度,还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她鼓励学者们不仅要关注学术研究,还要注重实践,努力成为全面型的学者。
各位分享嘉宾从不同视角探讨了中国管理学院和管理学者的发展问题,引起了在场听众的高度共鸣和深度思考。他们的精彩分享为当下管理学者使命的探讨提供了新视角,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为管理学界注入了新活力。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张晨副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香港城市大学管理学系吕文珍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炜文教授主持主题演讲
深圳大学MBA案例中心主任潘燕萍老师主持主题演讲
最后,深圳大学管理学院何军书记主持会议闭幕式,并分享了对于参与本届中国管理学者交流营年会的感悟。他认为本次年会充分体现了平等与开放的精神,体现了管理学者的责任与善意、独立与真诚的精神。然后,韩巍教授总结了本次大会的讨论成果,分别用一个词语对各位分享嘉宾的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提出“竞与融”之间共生同存,应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对当下管理学界问题开展探讨,最后展望了中国管理学的发展方向和中国管理学者的使命。
第十二届中国管理学者交流营年会将由西交利物浦大学承办。西交利物浦大学产业家学院学术与运营院长刘鹏教授感谢深圳大学及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的精心组织,并简要介绍了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基本情况,诚挚邀请各位学者到西交利物浦大学参加年会。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何军书记主持闭幕式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韩巍教授进行总结发言
西交利物浦大学产业家学院学术与运营院长刘鹏教授
1月7日下午,大会还特意组织了与会人员分别前往比亚迪集团、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十方融海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参访。通过实地到访企业、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进一步反思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融合问题。
比亚迪集团—企业参访交流照片
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参访交流照片
深圳十方融海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参访交流照片
至此,第十一届中国管理学者交流营年会正式落下帷幕!本次年会为中国管理学者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交流平台,提出的“竞融”战略新思维为应对高度不确定性且竞争激烈的当下有着重要价值。本次年会的嘉宾、专家学者、企业家对当前全球的管理挑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创新发展、推动工商管理学科的持续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具有实践性和前瞻性的建议。大家共同期待中国管理学者能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社会发展、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更大的力量,推动中国管理学走向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