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2日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金台论坛(第108期)在红庙校区1号楼5层报告厅如期举行。本期论坛特邀作家、文化学者崔岱远以《先秦诸子与习近平用典》为主题进行分享。论坛由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黄苏萍主持。
作家、文化学者崔岱远
论坛伊始,崔岱远老师以“什么是中国古代哲学?”引入,并指出任何民族、时代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他介绍到,从春秋晚期到秦汉之前300年间,诞生了我们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群体。在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百家主要谈论的话题有两个,即“如何做人?如何治国?”,他表示,永恒的命题从来不是孤立时代的,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永远带着对永恒命题的思考和对当代现实的回应。中国式管理的目的为“定、静、安”;中国式管理的核心是“管人心”。
崔岱远老师提及,“仁爱”是所有儒家思想的出发点。孔子的生存之道是中庸之道,即不偏执的,普遍的,可以实施的大道。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仁,治学的最高境界是乐。
在讲解中,崔岱远老师指出《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中收录的引用经典有24处出自《论语》,以“温故知新”为例,他强调要深刻的继承传统,在继承中创新,为传统注入新的依据。
除了对儒、墨、道、法主要思想家的核心理念进行阐述之外,崔岱远老师还深入剖析了重要的思想人物代表精神。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之一,其思想中蕴含着最早期的民本观念。在二十大关于人民性的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与孟子思想的连贯性。孟子坚信,人人生而平等,并主张人性本善,只要努力,人人都能实现善良。
对于道家,其思想源自于杨朱,主张一种隐逸的生活方式。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世俗的自适,认为人应该坚定地追求自我解放,以达成真正的自由。
《老子》是道教的重要经典,其核心思想是“刚者死之徒,柔者生之徒”。老子强调,做人应该无为而治,做事应该无事而事,品味应该无味而味。这种思想,看似消极,其实是一种高度的人生智慧,它教导我们,有时候,不作为反而是最好的作为,无为反而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韩非,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对爱和人性的看法颇为独特。他认为,爱是虚假的,人性本质上是恶的,人们都在追求利益,避免伤害。在他的眼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利益的交换和算计。他坚信,真正能救国的,不是爱,而是恐惧,是严格的法律和严厉的惩罚。
崔岱远老师表示,这些思想家们的思想虽然各有特色,但都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对我们理解人性,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治理国家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他认为,传统未必影响人们思维的内容,但会影响人的思维框架和思维模式,我们无法摆脱传统,只能在阐释中不断改造传统。一种文化能够得以延续,并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深化,在思想上的接续与深化中得以延续。思想的发展不是完全对立于传统,往往是对传统的吸收延续,以及对传统的阐释,在发展的过程中提出新见。
互动答疑
答疑环节,与会同学积极互动提问,崔岱远老师以深刻内化的见解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细致解答,并展开交流互动、深入探讨,现场气氛热烈。至此,本期首经贸工商管理学院MBA金台论坛(第108期)圆满结束。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