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是打破掣肘新质生产力发展堵点卡点的重要抓手,同时也被广泛视为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打造增长新引擎的重要机遇。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聚焦“未来产业”,推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未来产业论坛”,进一步打破边界,以商学教育创新变革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航空航天产业被称为工业文明的皇冠,涉及到众多产业生态,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一产业生态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也为全球航天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5月18日,一场云集院士、专家、企业家,共同探讨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脉络的思想碰撞在管理学院金色大厅精彩呈现。论坛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联合主办,每日经济新闻媒体支持。
嘉宾介绍
于登云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
高永宏
蓝箭航天副总裁
徐佳康
鹏鹄物宇创始人、CEO兼CTO
王吉旭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战略发展部部长
刘畅
钛禾产业研究院创始人
胡克飞
浙江极客桥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
范丹莺
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合伙人
陈伟球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
王高峰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
金仲和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求是特聘教授
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主任
朱原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谢小云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王小毅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双专副院长
金珺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求是科创星辰”MBA微辅修项目学术主任
论坛回顾
浙江大学管理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朱原在论坛致辞。他表示,当下单一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思维模式已很难实现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复杂问题的解决,唯有多学科交叉,才能够协同攻关。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学科交叉BEST战略”就是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将商业、工程、科学、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互融互促。“我们与理工农科医等各个学科建立协同创新联合体,培养国家紧缺的交叉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人才。今天的这场高质量论坛,就是我们与航空航天学院联袂打造,聚焦航空航天产业”。
作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商业航空、低空经济逐渐成为引领新时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和创新空间。朱原强调,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够进一步激活商业航空和低空经济两大新增长引擎,加快培育重量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于登云带来了《关于开发月球资源助推新质航天产业的思考》主旨演讲。
于登云院士分享了关于开发月球资的几点思考。第一,开发月球资源,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第二,月球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丰富资源,是形成未来航天新业态重要方向。第三,开发月球资源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也是培养人才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抓手。第四,实施重大工程是加速月球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他指出,“月球是世界深空探测的重点和热点,自1958年至今,人类共实施100多次月球探测任务。月球富含地球上稀缺的稀土、钛铁矿、铀矿等矿产资源,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开发月球资源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主题中,于登云表示,开发月球资源风险高、难度大,带动了一系列科技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和从“1”到“10”的跨越性突破。我国自2004年以来先后实施了多次月球探测活动,在空间技术能力方面实现重大跨越,空间科学探索方面实现多个新发现。
最后他希望能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速推进我国后续月球探测活动,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和航天强国建设、发展新质航天产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谢小云教授则从探月精神出发,指出探月精神丰富了我们党和人民的精神谱系。“我们选择登月,不是因为它简单,而是因为它很难”。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都和当下强调的企业家精神高度契合,令人敬重。这些精神体现了不屈不挠、开拓创新的时代特质,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重要动力。
同时,他也强调,探月、探索太空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技术,它对全球的新技术、制造、工程、生物医药等领域都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在中国迫切需要科技自立自强的今天,更需要科学、技术、工程与管理紧密结合,共同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创新努力奋斗。
除了探索月球,对卫星的探索也是航空航天产业的重要课题。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教授在主旨演讲中分享了《微纳卫星创新实践与产业化探索》。
金教授认为,商业航天需要有突破性的思维、突破性的技术。需要断崖式的降低研制生产、发射、运维成本;需要形成工业化生产;需要实现卫星的一体化设计;需要完善智能技术体系化应用;卫星产业则需要突破性商业模式,从卫星用户群体到卫星应用模式,都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2023年,我国商业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和成功率显著提升,共实施发射13次,相比2022年的5次同比增长160%。今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在商业航天未来发展圆桌论坛环节,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求是科创星辰”MBA微辅修项目学术主任金珺、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陈伟球、蓝箭航天副总裁高永宏、钛禾产业研究院创始人刘畅、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谢小云共同探讨了航空航天领域跨学科人才培养、生态发展、商业航天产业技术发展和未来应用场景。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元级市场规模。
围绕空间技术、低空经济产业化发展的话题,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专聘副院长王小毅教授,浙江大学MBA校友、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有限公司合伙人范丹莺,浙江大学EMBA校友、浙江极客桥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胡克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战略发展部部长王吉旭,鹏鹄物宇创始人、CEO兼CTO 徐佳康分享了他们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实践、对产业发展以及产业机遇识别的看法。
除本次航空航天产业论坛外,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还将携手每日经济新闻,以“产业论坛+企业参访+实践分享”的形式于杭州、宁波、苏州、深圳、合肥等产业聚集地,联合推出“未来产业”系列活动,与专家学者、产业领袖、投资人等嘉宾,共议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推进路径,洞悉产业新机遇、新变局,持续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本次论坛更多精彩观点,我们将后续在微信公众号持续推出,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