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高等教育"211工程"和“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的高校。国际商学院办学历史源远流长,积极引入世界先进工商管理教育体系,融合中国经济环境下的商科理论和企业管理实践,在多年发展中,创建了独具特色、贯通中西的工商管理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国内知名的国际化特色发展的商学院,贸大国际商学院教育始终走在时代前沿,近年来,学院更是不断深化国际化办学特色,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打造学院特色化名片,助力商科教育实现创新、高质量发展。依托院校文化底蕴和学科优势,贸大MBA(EMBA)项目始终注重内在质量和外在品牌的双重提升,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全球化、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并以其独特的国际化视角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成果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近日,中国MBA教育网《商学院之声》栏目特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杨震宁教授,全面解读贸大国际商学院的办学理念和MBA教育培养特色,分享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贸大MBA教育实践与思考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举措。
深化特色发展 打造一流商学教育
在“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贸大新路”的宏伟目标指引下,国际商学院依托学校深厚的教育底蕴,不断彰显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领军人才培养特色,持续夯实国际化与商科财贸两大教育特色,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国际化特色。依托学校国际化优势和国际化平台,融入跨国多元的校园文化,打造与国内外一流标准(AACSB、EQUIS、CAMEA、AMBA)认可并接轨的工商管理教育项目;提供高覆盖率的国际商业竞赛、海外交流交换、海外访学机会。建设精品全英文MBA项目,培养以国际市场、国际管理和国际创业为目标的从事国际工商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第二,商科财贸特色。整合全校资源及经、管、文、法、外语和理工等师资队伍,构建完整的商科教育体系,努力打造包括国际企业管理及财会与金融两大专业方向,全面覆盖细分市场上的各方面主要需求,使学生在商科通才和财贸专才的教育体系中顺利完成职业提升或转换。在教学中,学院积极突出贸大在财贸金融领域的优势,将MBA教学与企业会计财务实践相结合,深度对接资本市场,打造资本市场与企业投融资的整合平台。
“国际商学院始终坚守初心,从教学管理、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苦练内功,注重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杨院长介绍到,贸大国际商学院近年来在商学教育方面也进行了差异化探索,积极践行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管理与人文素养的融合,以创新为路线,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自2021年起,学院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创建创新工程实验室,作为创新与管理交叉研究的重点平台,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推动学校创新生态体系发展,学院于2021年开设了创新创业MBA实验班。杨院长强调,双创MBA方向聚焦“创新思维与创业方法”“创新创业实力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聘请创新创业型企业师资和交叉学科师资,传授创新创业领域前沿信息与双创实践方法论,旨在为各行各业培养跨学科科创和创新型人才服务。
面向社会实践需求,联动产学研发展,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贸大MBA专业注重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导向人才培养布局,现已形成专业实践体系,通过校外导师项目、企业实践项目、专业实践基地、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支撑,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较高职业素养的实践创新型人才。
杨院长表示,学院深耕校外导师项目,且已形成校外导师工作机制并取得一定育人成果。学院积极引进企业师资进入课堂,强化企业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企业师资开设管理实践类课程,将先进的管理实践引进课堂,在案例开发、案例教学、企业行、企业师资进课堂、提供企业实践项目、设立专业实践等方面促进了产教融合。企业导师通过指导学生国际国内赛事,亲历企业实践、模拟管理决策、比拼解决方案,提升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学院还建立了一批MBA专业实践基地,如与中国核工业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校企双方共同为MBA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校外导师熟知企业、行业、市场、社会发展趋势及要求,在清晰了解MBA培养诉求和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产学研结合全流程支撑人才培养。同时,校外导师基于用人单位视角把好招生入口关,可立足人才市场需求做好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
引领MBA教育变革 培养新时代管理人才
在全球经济变革与数字化浪潮中,贸大国际商学院正积极应对挑战,引领MBA教育深度变革,以适应当前市场变化,并满足企业、人才与社会创新发展需求。杨院长强调,“在新技术带来的管理变革面前,在各种创新性教育机构和方式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育正在受到严峻挑战,而我们作为教育从业者,需要重新审视已有的教育体系,了解商学教育服务的学生,以及所涉及的一系列利益相关方的真实诉求。”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所发布的 《未来就业报告》 ,随着科技应用面的扩大,一半的劳动力需要在2025年之前完成技能重塑。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种技能在未来的五年内重要性会继续提高。面向未来的MBA教育,不仅是对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人才全面素养的塑造。商学院不仅要深耕商科人才培养创新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要重新定义商科人才,更要注重学科交叉融合转变,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商科人才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素养和能力,包括提升数字化和道德品质等社会情感素养,提高创新思维、领导力、团队合作、跨文化交流等综合能力。同时,商学院应该重新定义商科人才的标准,注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商业领袖。”
商学院如何实现深度变革,以适应当前市场变化,应对企业、人才与社会创新发展需求?杨院长指出,其一,重构商学教育体系和模型。商学院不但应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全方位提升,确保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其职业目标相匹配。“MBA能给企业带来的理想人才是:一‘宽’一‘专’。在管理上有极大的提升,负责任的带领团队;在知识上扩大广度,成为综合性人才。”。
其二,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商学院在传授商业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教育,避免让学生成为精致利己的单向度的人。商学院的存在具有必要性,因为“商”在构建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商学院的目标在于:教会人正视人性的同时,树立理想。不短视、做正事。
其三,商学+X理念的实施。积极探索商科教育和其它学科学院的交叉融合,形成“商学+X”新的培养体系。
其四,数字化和智能化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教学将成为主流。建设数字中国是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中国商科教育只有拥抱数字经济,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引领世界的“中国范式”。
其五,强调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商学院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链等技术教授、创业课程实践,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建立创新理论知识体系,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强化整合实践,学院需鼓励学生参加由教授主导的前沿商业和政策问题的研究项目,并且提供丰富的实地考察和沉浸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界定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贸大同行 探寻更优秀的自己
“国际商学院未来建设及MBA教育一定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院将积极面向新时代,发现新问题,跨越新阻碍,开拓新领域。”为了实现国际商学院创新型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杨院长分享了学院未来发展的四大关键举措:
一要积极参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我国正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中国的实际问题需要因地制宜的来解决,需发挥自有人才的优势,因此要不断改革,不断优化,为国家培养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管理人才。通过高校间积极合作,尤其是促进学科联盟类合作,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二要面向新质生产力创新培养模式。通过开设和新质生产力更加贴合的培养方向以及更加精准提升新质生产力所需素质的课程,开展定制化的实践内容,在实践的摸索中打造出创新型的培养模式。
三要深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以优势学科方向为引领,带动和辐射其他学科方向建设,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多学科协调共生、支撑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商学教育需要与其他学科融合,比如技术、人文、金融等学科,并且充分认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下着力升级改造传统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要注重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布局。通过校外导师项目、专业实践基地、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等方面支撑,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较高职业素养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包括引进企业师资进课堂,让更多源于企业的实战经验覆盖到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开设企业实践项目,真正将理论践行于实际案例运营;建设实践基地,让校企双方共同为MBA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五要拓展全局性视野。通过开展高频率以及高覆盖率的国内、国外交流交换、访学项目、高端论坛讲座帮助学生拓展全局视野,提升认知和创新能力。
贸大国际商学院未来将继续秉承“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贸大新路”的目标,立足社会发展需求、拓展国际化视野、联动产学研建设,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的商业领袖贡献财经院校智慧与力量。
正值2025级招生季,杨院长向广大同学送上了诚挚的建议和祝福。他强调,贸大MBA的学生虽然背景各异,但发展潜力巨大。他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激昂而笃行,具备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特质,展现出大气而从容的风采。“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欢迎全国有志青年加入贸大,共同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积蓄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