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李石强:培育商界英才,响应时代召唤

来源:中国MBA教育网    作者:原编    责任编辑:喻丹    10/10/2025

4910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与全球竞争格局深刻重塑的背景下,商学教育如何回应时代需求,培育兼具家国情怀、战略视野与创新能力的商业人才,已成为一项重大命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依托深厚的学术积淀与鲜明的“社科基因”,以“新型科教融合”为路径,构建起一套扎根中国实践、面向未来图景的商学培养体系。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李石强教授接受中国MBA教育网专访,围绕项目发展历程、培养创新、学生特色、招生政策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分享,揭开商学院育人密码。

溯源立新:以“新型科教融合”夯实商学教育根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商科教育传统,可追溯至1978年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它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研究生培养机构之一,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同期诞生。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获批全国第八批MBA授权点。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正式成立,经济管理类学科整体归入经济学院;2020年,为推进学科专业化建设,商学院应运而生,全面承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工商管理领域的5个二级学科。目前,MBA与MPAcc共同构成商学院专业学位教育的两大支柱。

四十余年的学术积淀,塑造了社科大MBA项目深厚的商学底蕴。李石强副院长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正从粗放增长迈向集约发展,智能技术与数字经济深刻重塑传统业态,MBA教育亟需与时俱进。学院以“铸政治品格、创商学新知、育商界精英”为根本理念,系统推进招生、培养、教学与管理改革:一是坚守学科内核,严格遵循教育部要求,在45学分框架下,从10门核心必修课中至少开设8门,确保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等“通用钥匙”,这些知识反映的是工商管理领域不变的规律;二是紧扣时代需求,在新版培养方案中新增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课程,将《人工智能与商业决策》设为必修课,强化学生对数字经济的适应能力;三是推动实践融合,2025级MBA新增“企业家讲堂”与“企业管理前沿讲座”,每两周邀请业界精英或学术专家分享实战经验,让学生实时对接业界动态,既能理解国家产业升级方向,又能将商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

在阐释“新型科教融合”理念时,李石强副院长强调,学院充分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智库的雄厚资源,在教学中既恪守商科内核,又注重与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深度融合,使学生既具备系统专业知识,又深刻理解国家发展方向,真正达成“学用结合”的培养目标。


培育体系三重创新:数字时代商学教育的“社科路径”

在中国MBA教育迈入第35年、从借鉴模仿走向多元创新的关键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凭借深厚的学术积累与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创新教育模式为商界英才成长注入持续动力。李石强副院长表示,社科大MBA自2009年招生以来,始终秉持“创商学新知,育商界精英”的培养特色:以科教融合为办学特色,实行本研连通的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研究能力突出并且拥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国家产业发展布局,持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推进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学院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本科教育采用“强基础,重兴趣”的培养模式,除了课程设置涵盖广泛外,最大的亮点是第一年学生就进入社科院相关研究所,跟着导师参与科研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研究兴趣与实践能力;硕士教育采用“强专业,重交叉”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丰富并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实效、科研创新质量,设计组织教学科研活动,注重学生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博士教育采用“强研究,重创新”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主要以学术研究为主,强调学科深入挖掘与学科领域拓展,注重培养学术研究能力与创新思维。

作为经济学与博弈论专家,李石强副院长尤为强调理论课程的价值。他指出,商业形态始终变迁——从传统制造至数字驱动,商业模式持续迭代——从线下实体至平台运营,但工商管理的核心始终是“人”,其行为规律具有跨时代的稳定性。理论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把握“人性中的恒定要素”与“群体行为的可预测性”,以此为“锚”,在剧变的商业环境中保持清醒,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赋能发展:构建“双向共生”的人才培育生态

社科大MBA学生的群体特质,清晰体现出学院精准的教育定位。在人才培养上,李石强副院长介绍,学院MBA学员多处于30–35岁的职业平台期或转型探索期,普遍具备5–10年工作经验,行业分布广泛,涵盖制造、金融、服务、文创等领域。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深耕者”,旨在通过非全日制学习提升学历与能力,突破职业天花板;另一类为“转型者”,希望通过全日制学习拓展认知、调整赛道或城市。两类学员共同特质是目标明确、主动性强,注重将学习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

为支持学生成长,李副院长指出,社科大商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第一,夯实宽厚的学科基础,为多学科专业交叉做好准备。培养人才多学科视野,具备两个及以上学科的知识结构,掌握相关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问题的研究方法与路径。力求让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贯通,能够基于实践提出学术研究问题。第二,多学科交叉培养。学科多样性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当学科的多样性进行交叉融合之后,才有可能产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效能。第三,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多岗位历练培养。通过学校、产业与项目共同培养:学科知识广、素质能力强与创新绩效优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并在在教学活动中的多种环境下进行历练,以此提升其创新能力。第四,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品德。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既要有超常才能又要有优良品德。担当使命任务,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展望未来:以“教育使命”汇聚英才、共赴新程

关于2026级MBA招生,李石强副院长表示,今年政策规模稳定与弹性供给相结合,可按实际报考情况灵活调整。在当前部分高校缩减MBA招生的背景下,这一政策凸显了社科大对MBA教育的高度重视,也为广大优秀考生提供更多入学机会。

面向意向考生,李石强副院长建议:充分把握人力资本投资的窗口期。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此时投入2–3年时间系统学习,待经济进入新一轮扩张期,MBA所积累的知识与校友资源将为个人发展带来显著优势。备考阶段除巩固管理、经济学基础知识外,也需密切关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动态,以便入学后快速融入学习节奏。

最后,李石强副院长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向有志于商学管理的精英人才发出诚挚邀请:“从学院领导班子到在校师生,从行政团队到近数千校友,我们共同期待你的加入。在这里,你将在‘铸政治品格、创商学新知、育商界精英’的理念指引下,系统掌握商学理论,对接顶尖实践资源,突破职业瓶颈,携手志同道合者共成长。期待你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个人理想与职业愿景,共同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商学力量!”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