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BA教育网讯】10月19日晚,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企业关系与职业发展部主办的信任关系专题讲座在朗润园致福轩大教室圆满举行。本次活动特邀信任研究专家、管理学博士郭志辉老师做精彩主题分享,帮助广大同学从系统、完整的视角,重新认识并理解“信任”的含义,并分享了建立和发展信任的基本模式、实践方法和工具。这次活动由北大国发院职业发展中心负责人李婧老师主持。
活动现场
信任研究专家、管理学博士郭志辉老师
活动伊始,郭志辉老师邀请大家在白纸上提纲挈领地进行自我描述,并保持最好、最放松的状态,以获得最好的吸收和学习效果。随后,郭老师以自身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做故事分享,畅谈了自身从事“信任”研究的初衷及理论来源。“有多少钱的时候人会变?”“什么样的条件会让人的信任产生破裂?”遍寻文献都没有找到答案的郭志辉,选择回到商学院,进行信任研究。
博士毕业之后,带着“将继续在信任领域进行深度研究和学习,并珍惜各种机缘,分享给有需要的企业和朋友们的愿望”,郭志辉把全部时间、精力投入到信任专题研究。结合过往研究中不同学科对信任的不同研究视角,郭老师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在经济学视角中,有学者认为信任是一种润滑剂,是交易过程中的一种博弈结果,是基于计算的目的才发生的行为。社会学研究,提出信任除了人际信任,还有‘结构化的系统信任’概念,这给后来的研究带来深远影响。心理学研究,注重个体的感知,认为信任是一种信念,是信心,是一种积极预期等。郭老师表示,管理学是建立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些基础学科上的综合学科,而管理过程恰恰包含了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的商业行为,这些都和基础理论息息相关。因此管理学研究信任,离不开心理学的个体视角、社会学的群体与系统视角以及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的支撑。
综合股东间的信任问题、高管团队的信任问题,以及高管团队和股东的信任问题,团队成员间的信任,还有自我信任的提升,以及动态商业变化环境中包括合资并购中的信任关系如何建立和发展,跨文化环境中的信任的建立和发展等视角,郭老师表示,其研究聚焦在组织内的信任、团队内部的信任、个体自我可信度发展,还有变革过程中的信任建立。
什么是信任?在互动中,同学们针对人际关系、商务合作以及社会信任等方面进行了个人观点阐述。郭老师结合微信支付、食品安全、教育、医药等社会问题的分析,表明信任内置在一切关系之中,信任无处不在,“一切关系都是信任关系”。
什么是信任要素?在就领导、同事、下属所具备的可信任特质的问题互动中,郭老师表示,能力、动机、诚信是产生信任的要素,而基于亲密度的信任,则使得大家形成了一种连接与纽带,一旦夯实,则是关系中最为紧密的。而专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作为职场四大核心能力贯穿了职场培训和发展系统中的硬能力和软能力的训练。
如何应用“信任要素”?郭老师表示,不同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信任倾向,了解信任要素之后,我们可以在对自己信任倾向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增加分析、信任的能力。无论是想要跟他人建立好的关系还是修复信任受损问题,都需要从四个维度中行动,能力是指做事的,而其余三要素则关于做人。做人便是要求自己从诚信度、动机和与别人情感的连接程度去看。
如何建立信任?郭老师基于信任演变的动态过程,从“相识偶然,相处琐碎,相知有限,相信会变”的模式下,对建立信任的个体整合行为进行了提炼和分享,并就建立团队信任的系列行为进行解析。
互动交流环节
这次讲座,郭老师就信任的构成、演变和行为要素,系统地再现信任全貌,使大家认识到,信任也许是我们“耳熟能详并习以为常的”,实际上却是,我们似乎知道,却未必懂得,我们似乎懂得,却未必能够做到。信任的根本,是在“知”的基础上,不断去“行”,去践行的结果。就如理论发现过程中,对最佳实践的总结一样,我们在“知道”之后,要去“做到”,使自己成为最佳实践,才是信任研究、学习和培训的目标。
合影留念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