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张宇晶 责任编辑:连家玥 11/06/2018
【中国MBA教育网讯】由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办,重庆交通大学、中国铁道学会、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世界交通研究大会WCTR协办,爱思唯尔集团、高德软件公司和高铁经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赞助支持,为期三天的第六届“运输与时空经济论坛”国际会议(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and Space-time Economics)在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楼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高校的学者、科研院所专家、交通运输企业代表及部分师生参加了论坛并就交通领域的热门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的讨论。10月13日,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荣朝和教授出席论坛,从近期发生的“滴滴顺风车”事件说起,以正反两方面对中国网约车的市场和现状进行了分析、解读。会后,中国MBA教育网对荣朝和教授进行了专题采访。
贯通时空思维 把握经济命脉
荣朝和教授表示,“运输与时空经济论坛”的诞生与发展,与中国“一带一路”发展策略高度契合。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的老牌名校,其运输经济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学科领域内具有众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荣教授指出,随着时间的发展,“经济学在建模型或者搭建框架的时候,很容易忽视时间和空间因素,并没有将时空差异性作为变量去深入研究。”这一关键性问题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很多经济学模型理念认为世界具有一致性,人的行为也具有绝对理性,这显然与现实世界差距甚远。目前北交大的运输经济学的研究目标,就是将时空经济的理念引入经济学研究中去,努力推动固有的运输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将时空的不可分割性引入到大众的视野之中。”
时空的意义究竟有多重要?荣教授进一步补充道,“目前业界所热议的 ‘互联网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时空改变的应用体现。例如,马云早期提出建立互联网经济时所设立的“让100万人成为阿里巴巴用户”目标,这在当时来讲是不可思议的。然而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们不但做到了,甚至远远超过了100万用户的‘小目标’。”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什么?荣教授表示,其是时空内部经济活动与信息之间关联性的递进所致。过去,信息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因而大家收集、处理、传输和决策都非常困难。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这些行为的成本大幅度地下降,进而使得相互完全不认识的人之间可以做生意、交朋友。信息化时代不仅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对于广大经济学家而言,时代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为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大量的可研究事例。将“时空概念”融入经济学之后,既可以分析原有的运输经济研究对象,也可以探究任何与时空有关的经济活动。“作为从传统经济学中派生出来的运输经济学,正在逐渐反哺经济学,填充经济学的盲区与空白领域。这一变化意味着研究视角的转变,思维方式的转换和研究对象的转化。”
鼓励独立思考 注重务实求真
作为深耕讲台多年,孕育了无数优秀交大学子的老教师代表,荣教授对于参会的年轻人以及各位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青年朋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他认为,新时代青年一定要有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是在校继续学习还是进入工作岗位,都要跨越原有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传统经济学有着各种版本的教材,各个大学内的讲课内容也基本成为稳定的体系,逻辑变得固化。然而现实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应该相互印证、相辅相成。学习的真正目的是推动学科以及现实世界的发展,不能在固定的领域中闭门造车甚至故步自封。
“在经济学的设定中,所有人都是理性的、完美的、懂得趋利避害的。然而从生物历史的角度来讲,人是由动物一步一步进化而来的,并非天生完美和理性。但是世界是需要不断进步的,人也可以从非理性、半理性逐步趋于理性。回到现实中,经济学同样需要一些新的概念、新的解释框架以及新的研究范式,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可以做到并做得更好。” 荣教授满怀希冀地讲道,“运输经济学目前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和例子,等待着广大青年学者的发掘与探索,由北交大青年教师发起的‘时空与交通运输经济论坛’所存在的意义,就是为多方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年轻人的发展进步,进而不断地推动“时空经济”的概念向前发展。”
作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元老级教授之一,荣朝和教授对于时空经济的深入研究不仅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为传统经济学研究带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虽然‘时空经济’学科不是经济学主流,但是相信它会在经济研究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包含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内的优秀学子积极投身到相关科研队伍中,并在自己的论文中时常引入‘时空’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正在赢得新生代力量的关注与认可。”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