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迎24周年校庆 吴敬琏教授与学生对话改革开放40年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24周年校庆系列活动
【中国MBA教育网讯】“要实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这个转化,最要着力的地方就是要推进改革。” 11月18日,著名经济学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终身荣誉教授吴敬琏在学院24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上发表演讲时表示。两位中欧EMBA1996级校友、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和国家开发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王沅也应邀演讲,并与吴老一同出席了由《财经》主笔马国川主持的圆桌论坛,呈现了一场特殊的“师生对话”。三百多位中欧校友、同学一同度过了一个意义非凡的校庆日。
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中欧EMBA1996级)
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在演讲中表示,40年来,汽车产业规模由小到大,产业链逐渐完备,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汽车也由少数人的专属品变为老百姓的必需品,这一切都得益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方法论,是发动机。是改革开放基础上构建的深厚供需两端体系,协助自主品牌快速成长,从而铸就了一个世界级的大规模行业。”徐和谊认为,如今全新的科技与跨界融合,推动汽车行业正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加速进化,从能源到产品、再到商业模式与使用场景,都在迈入转折性的新时代。未来需要中国汽车人继续加大创新力度,扩大对外开放,深化管理体系改革,以大开放、深融合迎接汽车产业的全新未来。
国家开发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王沅(中欧EMBA1996级)
国家开发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王沅从“世界与中国”的国际视角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深刻变化。她通过列举中国与世界银行的合作、中国加入WTO等重要事件,说明中国的对外开放,也是进一步思想解放、回答“开放会不会使自己受到冲击”的过程。王沅引用进出口贸易等大量数据,说明对外开放激发了国家经济活力,也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尤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如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中国怎样继续保持经济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那就要继续进行改革,并且开放也不能停步。” 王沅提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进行投资和并购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市场化、可持续的原则,回应当地诉求,担负大国责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终身荣誉教授吴敬琏
吴敬琏教授从经济发展的两大基础动力出发,分析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持续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是依靠资源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就是效率的提高。但前者是不可持续的,而近年来效率的提高则有减缓的趋势,中国经济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包括高杠杆率、投资泡沫、贫富差距等等。“解决我们现在面临的各种问题,实现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核心就是提高效率。”吴敬琏教授回顾了40年来中国改革逐步深化、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基础体系逐步建立的历程,指出无论是从历史经验还是经济学理论出发,只有通过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才能推动效率的提高。政府应当发挥的作用是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提供基础教育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公共品,营造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体制等。
最后,吴老寄语在座的中欧校友企业家要在转型中担负责任:“无论是创新还是提高效率,企业都是基本的主体。企业一方面要推进改革,使得企业的体制,特别是国有企业体制能够得到根本性改善;另外一方面,所有的企业家应该发挥个人的能动作用,负起对人民、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我个人也对诸位企业家寄予厚望,希望我们共同努力。”
圆桌论坛
当天的圆桌论坛是一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特殊对话。吴敬琏教授自1984年就一直担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前身-中欧管理中心的教授;1994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成立,吴敬琏已年过花甲,仍不辞辛苦地往返京沪两地,为中欧同学讲授EMBA和MBA学位课程,徐和谊、王沅就是他在中欧北京校区首个EMBA班的学生。圆桌论坛的主持人、《财经》主笔马国川曾深度访谈吴老并与他合作出版《重启改革议程》一书。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特殊节点上,师生再相聚,四人就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对外贸易摩擦、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发展等问题展开对话。吴敬琏教授在回答校友提问时,建议大家认真研究和贯彻“竞争中性”,以及“如何实现平等竞争,实现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共同发展的基本要求”。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助理、北京首席代表马遇生在活动致辞中表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今天。作为唯一一所由中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合作办学的商学院,中欧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同时也承载着特殊的使命。2018年,中欧北京校区特别策划了“高朋满座”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邀请身处时代变革中的知名经济学家、企业家,回顾改革历程,洞见时代机遇。校庆论坛作为这一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荣幸邀请到近90高龄的吴敬琏教授亲临现场。吴老对中国经济现状和未来改革去向的深刻思考、对企业家的殷切期望,引起了广大中欧校友的广泛关注和认同,也必将激励和感召更多中欧人和企业家,为推动商业文明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心力。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