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政府作用,促进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北京交通大学第五届创新产业论坛成功举行

来源: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官网    作者:原编    责任编辑:李昕    11/28/2018

2145


中国MBA教育网讯2018年11月24日,北京交通大学第五届创新产业论坛在思源东楼306会议室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发挥政府作用,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由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工业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提供学术支持,北京交通大学服务经济与新兴产业研究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16ZDA011)承办。



微信图片_20181128103235-1.jpg


北京交通大学服务经济与新兴产业研究所所长冯华教授主持开幕式,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崔永梅教授对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科技部、国家发改委、中央党校的专家和领导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情况。她指出,产业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正在把交通运输和物流等基础产业研究的优势,提升到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和新经济发展领域。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工业发展委员会主任杜传忠教授指出,本次创新产业论坛是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工业发展委员会落实十九大精神、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学术活动。




北京交通大学冯华教授作为首席专家向论坛报告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研究”主要成果和主要观点。立项两年来,课题组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2篇,其中SCI/SSCI双检索1篇,CSSCI来源期刊10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人民日报内参》、北京市《决策参考》采用专家建议2篇,课题组成员承担了《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研究,阶段性成果直接被吸收到了国发[2017]44号文件中。重要观点包括:一是提出和论证了科技与经济融合的两大路径是创新产业化和产业创新化;二是明确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点,政府作用在于提供科技创新的公共物品,中央政府致力于解决系统的有效性,确立激励创新的制度,地方政府致力于培育市场主体,弥补市场失灵;三是提出和论证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新经济的基础设施,发展新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政府更要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上精准发力;四是研究和提出了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的科技创新、科技创业、技术转移、科技金融、人才等五个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建议。


论坛两场报告由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刘越和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王成荣教授主持,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副司长张旭、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费洪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海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培训学院院长马宝成、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刘琦岩、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教授、南开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杜传忠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曦辉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服务经济与新兴产业研究所所长冯华教授分别从政府如何发挥作用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思考、从实体经济的认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新经济的新认识等方面发表了重要观点。


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政府究竟应该怎么发挥作用,张旭副司长认为科技管理部门要做好“四抓”,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培训学院院长马宝成教授提出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重视市场的作用,实现多元的孵化器,为“双创”提供优良市场环境。


对于促进新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海舰研究员认为新经济就是实体和虚拟的融合,就是新技术和新产业的融合,他认为可以从七个方面把握新经济:新的基础设施,新的增长动能,新的经济形态,新的经济效益,新的分配制度,新的发展阶段,新的统计体系。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费洪平研究员分析指出贸易战的背后实际上是科技战,加快科技创新,是未来发展实体经济抓建设的着力点。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刘琦岩副所长提出以数据驱动创新服务促进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教授认为数字经济迎来来新一轮的爆发增长期,数字经济将成为全球增长的新动能。南开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杜传忠教授提出人工智能是战略性技术,将来在关键技术创新上具有头雁效应。


对于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曦辉教授就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创新功能的划分做了分析,他认为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国有企业的创新激励不足,民营企业创新条件比较差。这两者如何实现跨界融合,是未来非常好的一个路径。




论坛闭幕式由北京交通大学金融系主任叶蜀君教授主持,120多名专家和师生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恰好在一年一度的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举办,与会专家围绕发挥政府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的主题进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发挥好政府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