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二外产业领袖大讲堂系列讲座: 大力发展幸福产业,培育新动能,满足新需求,增强获得感

来源:北京二外MTAMBA    作者:白云翔    责任编辑:黄莹    03/27/2019

2407


1553668847678511.jpg


       2019年3月23日,正值最美早春时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园里百花齐放,MTA/MBA教育中心为拓展二外学子们的的视野,了解产业前沿信息,邀请到了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司长郝福庆,为大家带来了题为 “大力发展幸福产业,培育新动能,满足新需求,增强获得感” 的主旨演讲讲座。本次讲座由高凌江副教授主持。

 

       郝福庆司长首先通过与同学们讨论“什么是幸福”来开场互动,引入本次讨论的主题,并按三个方面来对主题进行阐述:

 

       1.什么是幸福产业

       2.为什么要发展幸福产业

       3.怎样发展幸福产业


北二外-1.jpg


       什么是幸福产业?郝福庆司长站在国家政策的前沿,为大家给出了自己的理解:这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和创意的一个概念,直接反映的是政府工作理念的转变,即把产业发展直接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结合起来,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体现。从广义上看,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体验的产业都可以称为幸福产业。

 

       国家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在基本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如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成为了党和国家的新使命。

 

       幸福产业从涵盖的面很广,每一项都涉及到社会民生领域,从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到教育培训、托幼和家政等不同行业,幸福产业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对于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北二外-2.jpg


       党中央国务院通过顶层设计,对推进幸福产业的8大领域进行重要决策部署,为幸福产业提供了良性发展环境,将之前的各领域的事业单位供给向新形态下的市场供给转变,以应对不断出现的产业、消费需求、社会形态、发展理念和人力资本等升级所带来的新的挑战。

 

       郝福庆司长提出,当前中国已进入经济新常态,通过发展幸福产业,可以补齐社会领域的民生短板,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中国新形势下的经济更好更快发展。2018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63.56万亿,增速5.9%,而幸福产业领域的增速明显超过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其中全国教育投资增速7.2%,全国卫生与社会工作民间投资增速10%,全国文化体育与娱乐业民间投资增速更是高达21.2%,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幸福产业的相关领域已经开始进入供给侧改革的快车道,幸福产业前景可期。


1553668864724374.jpg


       作为二外MTA/MBA学子,很多同学们正工作在幸福产业领域,我们更期待怎么落实发展幸福产业的。郝福庆司长重点介绍了旅游领域要通过无中生有、小题大做、借题发挥和锦上添花,从地方文化与特色出发,挖掘旅游资源;文化领域要通过发扬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呈现高度中国的文化自信,加大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提升国际吸引力与影响力;健康领域要摒弃健康就是医疗加医药的错误观念,将健康拓展至身体与心理健康方面,从提高健康意识、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治未病、好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积极的社会参与等手段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养老领域政府已提出” 城企联动普惠养老“,将养老细分,通过政府提供基本低端养老,企业提供高端差异化养老,大力发展市场供给政府调节的面向普通大人的普惠养老服务;体育领域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通过体育服务、体育用品以及体育相关产业实现体育与其它产业的整合态发展;教育培训要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家政领域要借鉴其它国家的先进理念,通过多层次差异化的家政培训,规范我国当前的家政服务市场。

 

北二外-3.jpg


       郝福庆司长强调,当前中国当前的幸福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幸福产业大有可为,希望大家积极投身幸福产业领域,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


       郝福庆司长关于幸福产业的讲述,让同学们开拓了思维,引发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最后高凌江教授代表二外MTA/MBA教育中心对郝司长百忙之中抽空带来的精彩阐述表示感谢,也欢迎他今后有机会再次来到二外为大家介绍国家宏观政策。


图文 | 2018级 MBA  白云翔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MBA教育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MBA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MBA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国MBA教育网 问题反馈平台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师
  • 备考生
  • 其他用户

如何称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馈意见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每一个有效信息都至关重要
服务热线:010-8286 3124